导语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期间全国各地均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贺新春活动。祭灶、守岁、拜年、逛庙会……尽管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团圆”都是恒久不变的主题。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不仅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借助各种载体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浓郁了家国情怀。

春节,乃年节文化厚重积淀

从古至今,在我们华夏大地,人们的年节意识一直很强烈,而年节文化也更加深邃。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或是孩童,对“年”都是一种特殊的情结、特殊的情怀、特殊的情愫。 【详细】

贺新年

品民俗

  • 28

    廿三
  • 29

    廿四
  • 30

    廿五
  • 31

    廿六
  • 1

    廿七
  • 2

    廿八
  • 3

    廿九
  • 4

    除夕
  • 5

    春节
  • 6

    初二
  • 7

    初三
  • 8

    初四
  • 9

    初五
  • 10

    初六
  • 11

    初七
  • 12

    初八
  • 13

    初九
  • 14

    情人节
  • 15

    十一
  • 16

    十二
  • 17

    十三
  • 18

    十四
  • 19

    元宵节
  • 20

    十六
  • 4

    除夕
  • 5

    春节
  • 6

    初二
  • 7

    初三
  • 8

    初四
  • 9

    初五
  • 10

    初六
  • 11

    初七
  • 12

    初八
  • 13

    初九
  • 14

    情人节
  • 15

    十一
  • 16

    十二
  • 17

    十三
  • 18

    十四
  • 19

    元宵节
  • 除夕夜:阖家团圆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因其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 正月初一:大拜年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 放鞭炮,给压岁钱。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回娘家的习俗。这一天,出嫁的女儿早早就收拾起来,精心挑选着礼物,将孩子拾掇得干净整齐,和丈夫一起高高兴兴回娘家。俗称“迎婿日”。有首歌唱“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着一个胖娃娃”,所描写的正是这一场景。

  • 正月初三: 安睡迟起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也称为“赤狗日”,不宜外出或宴客。年谣中说:“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甲饱”,就是说初三不但是赤狗日,而且一连几天的忙碌,到了初三,总算告一段落,可以晚起些,补补前两天的睡眠,长保健康。

  • 正月初四:迎灶神 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大年初四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前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清扫室内卫生。

  • 正月初五:接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民俗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吹,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日,则王妃贵族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闤闠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 正月初六:求顺送穷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北京地区,家中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 正月初七:人日节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即人的生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汉族人民在这一天戴人胜,吃七宝羹、吃面条。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 正月初八:谷日顺星  正月初八又称顺星节,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此外,中国民间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欠。“谷日”的习俗是对写有谷物名称的牌位进行膜拜,并不吃煮熟的谷物。这种习俗蕴涵着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

  • 正月初九:祈福亮龙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也称“天诞节”。“天公”是指“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之神。这一天的传统民俗,是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 正月初十:抬石求丰 农历正月初十日,汉族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在山东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 正月十一: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们在这一天要宴请子婿。在老北京,这一天家里会吃烙合子,因烙合子的“合”与“和”谐音,吃合子寓意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 正月十二:搭灯棚   正月十二是中国传统农历节日之一。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这一天的中国民俗活动有藏剪刀,捏老鼠嘴,搭灯棚等。

  • 正月十三:点灶灯 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 正月十四:祈福试花灯 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 这一天的汉族民俗活动有喝亮眼汤,试花灯,食糟羹,拜临水娘娘等。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

  • 正月十五:看花灯猜灯谜  农历正月十五是汉族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按照汉族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看春运

喜团圆

拜大年

新春启阅有佳礼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尽管时代变迁,但是读书却永远有着超越时光的意义,国人对读书也始终怀有一份血脉里的虔诚。在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之际,长春市图书馆将为假期仍然心系读书的市民朋友在农历新年的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