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大拜年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2810008

正月初一:大拜年

2019-01-28 08:25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 放鞭炮,给压岁钱。隋代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 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 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 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节日由来

  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 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 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习俗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 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 正月初一开门大吉,先 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贴鸡画鸡

  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 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因重明鸟样类似鸡,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