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开始浏览
长篇小说《血色草原》是吉林作家王怀宇厚积薄发的长篇代表作,是作者酝酿了二十多年才最终完成的优秀作品。小说以东北草原汉民族后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渔猎农牧家族乃至整个东北草原从兴到衰,又从衰到兴的艰难演变历程。2018年,小说荣获中国作协的定点深入生活扶持项目;2023年7月,入选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血色草原》是我最看重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前我总是说自己最好的作品是“下一部”,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是“这一部”。2019年12月《中国作家》曾以《红草原》为题全文刊发了这篇小说,但那时还只是第6稿,只有20万字。以后的一年里,我前前后后又修改了6稿,尤其是第12稿,我听取了文学评论家胡平、孟繁华、王春林和责任编辑史佳丽等老师对第11稿的阅读意见后进行修改,这才有了这部35万字的最新版本的《血色草原》。(更多)
《血色草原》是我最看重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前我总是说自己最好的作品是“下一部”,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是“这一部”。
查干淖尔大草原浩荡无边,肥沃的黑土地上似乎永无休止地生长着齐腰深的小叶章草,草原狼似乎也永无休止地在翻滚的草浪中匆匆隐现。奔腾的霍林河水由西向东横贯草原中部,河水季节性汹涌咆哮时,常常伴随着狗鱼群血红色的怒吼声。天性凶猛的狗鱼群总是追杀着草鱼群而来,它们对草鱼群就像怀有千古的仇恨,一路掏咬撕扯,生吞活剥……最后,那怒吼声伴着腥红的霍林河水渐渐低沉而去,直至淹没到远方浩瀚无边的查干湖深处。拉嘎老古庙里吟诵的喇嘛经从来没有停歇过,沙哑的皈依颂文犹如雄浑的蒙古族长调,偶尔也夹杂着几声粗俗的草原民谣,哼哼呀呀的和声一直萦绕着草原上大大小小的敖包子随风飘荡……
查干淖尔大草原深处的塔头滩上,苇草丛生,湿地成片,就更加显得广袤而神秘。夏天,一野碧绿;冬天,满目苍白。我永远都无法抹去塔头滩留在童年记忆里的深刻烙印,草原风掀起一拨又一拨浩荡草浪时,总能让我联想到马群的脊背,牛群的脊背,羊群的脊背,甚至是狼群的脊背……最后这些脊背奔涌成血味十足的红色肉浪,翻滚的草浪间时隐时现的塔头墩子就像一群群黑色妖灵,一直在辽阔的查干淖尔大草原上纵横驰骋……(更多)
我永远都无法抹去塔头滩留在童年记忆里的深刻烙印,草原风掀起一拨又一拨浩荡草浪时,总能让我联想到马群的脊背,牛群的脊背,羊群的脊背,甚至是狼群的脊背……
王怀宇长篇小说《血色草原》的问世,对于作者本人和东北文学都是一件大事,将来,东北文学史的章节中将不可缺少关于这部作品的评价。
东北首先是个地理概念,那里具有与关内迥然有别的自然面貌,水绕山环,沃野千里,黑土地广袤,草原辽阔,森林密布,淡水及海水资源丰饶,冬季漫长,形成特殊的人类居住环境。这一环境孕育出色彩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成东北人热烈、豪爽、爱恨分明、英雄崇拜等性格特征,由此也造就了东北文学不同于其他地区文学的特色。《血色草原》正是一部典型的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东北文学力作。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它在百年史中展露出的人类旧时的生存场景、生存方式、生存法则超乎人们见闻,令人耳目一新,又可从中寻觅到世间万物繁衍发展的普遍原理,具有的文学价值是显著的。 (更多)
从短篇小说《女孩》《站长老谁》荣获首届吉林省文学创作奖,到《平安县的长跑冠军》《制造威信》《小鸟在歌唱》荣获全部五届吉林文学奖;从中篇小说《我们到底能做些什么》获得第十届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到中篇小说《群众艺术》荣获全国第23届梁斌小说奖;再到长篇小说《心藏黑白》荣获第十二届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王怀宇的作品中都体现着“人物内心的冲突和忧伤”,对人性的温凉善恶给予了细质入微的诠释。
血色草原》以东北草原汉民族后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渔猎农牧家族乃至整个东北草原从兴到衰,又从衰到兴的艰难演变历程。
《风吹稻浪》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东北农村大地的全景风貌,反映了边远乡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反映了新时代乡村人思想观念和精神含量的根本性转变。
小说讲述了东北边疆黑土地上新农村建设者们,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创业故事。是一部侧重用亲情故事来叙述乡村的经济振兴、文化振兴以及将各种情感细节与作者内心感受融合在一起,进行表达和呈现的故事。
《心藏黑白》以批判现实主义写法讲述一个初入社会的大学生郑少雄作为机关青年的奋斗史。
长篇小说《血色草原》是吉林作家王怀宇厚积薄发的长篇代表作,是作者酝酿了二十多年才最终完成的优秀作品。小说以东北草原汉民族后人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渔猎农牧家族乃至整个东北草原从兴到衰,又从衰到兴的艰难...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否流传于世,能否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文字背后是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否能将某些富有哲理意味和典型意义的历史记忆生动地再现出来。读王怀宇的《血色草原》,首先令我感兴趣的是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浓浓的传统草原文化的气息。《血色草原》是作者对从童年时期就耳濡目染、沉浸其中的传统草原文化的深情回眸和倾情讲述。作品几乎涵盖了草原文化的方方面面,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其中不仅有草原上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如冬捕队猎狼、钓巨型狗鱼、查干湖冬捕、驯马、打草等细节的生动描述;还生动地描写了大草原上的气候、风景、动物、植物,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家畜、人与草原上的野生动植物间的水乳交融、休戚与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更全面地展现了传统草原人的生活习俗、娱乐方式、婚丧习俗、种种禁忌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读了《血色草原》,相信读者会颠覆自己原有的对草原文化的浪漫的、不切实际的想像,对草原文化有一个更真切、更全面、更深入、也更有血有肉的真实感悟。
一篇优秀文学作品能否流传下去,还在于作品中是否能够展现人物背后的精神境界的力度和美感,能否令读者深切地被某些精神文化的闪光点所触动与感染。从某种程度上说,《血色草原》不仅是百年来一代代草原人的英雄史诗,更是草原人的英雄情结和精神追求的写照,充满阳刚之力与纯净之美。作品名为《血色草原》,草原本是绿色的,何以又被冠以“血色”之名呢?(更多)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否流传于世,能否有持久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其文字背后是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否能将某些富有哲理意味和典型意义的历史记忆生动地再现出来。
《血色草原》的精神归属,与生命力蓬勃旺盛的东北草原文化血脉相通。一部底蕴复杂的作品,往往其形式也是内容,内容也是形式,两者交融,深化延伸了主体。文学就是要记录和创造一个世界,除了自然思维,写作还需要有一些哲学思维,才能在实事、经验之中完成内在超越。诚然,作家有意淡化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加彰显出东北草原的文化意义。《血色草原》,以蕴含着血性、暴戾、剽悍、生命、激情等复杂意味相交织的“血色”为草原的文化性格赋形。王怀宇说:“作品还书写了人类情感生活的位移、人类竞争方式的演化,以及东北草原深沉而凝重的多民族原生态的强者基因,更是书写了强者基因力量给后代人们带来的潜在希望……同时也在呼唤着生态文明,呼唤着日益萎缩的东北草原,呼唤着不断远去的霍林河水和早已溃散的草原狼群……”
《血色草原》的文化元素与“乡愁因素”一脉相承。18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其实,与哲学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也是如此。乡愁意识带来的生命活力、活性元素的象征意义和镜像自我鲜亮的红色足以吸引人眼球。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装得下作者全部感受的小说,是一种探寻有宽度和厚度的“可能性”书写。 (更多)
文学就是要记录和创造一个世界,除了自然思维,写作还需要有一些哲学思维,才能在实事、经验之中完成内在超越。诚然,作家有意淡化的时代背景,从而更加彰显出东北草原的文化意义。
从《血色草原》到《芬芳大地》,作家王怀宇浓墨重彩地书写对家乡的历史记忆和现实关切,把那些多年来在他的笔端不断被形塑的故事和流淌着的情感,汇聚成一组深沉而有力的交响乐。这些由黑土地滋生而成的特有的文学作品,展示了王怀宇的文学雄心,也在一个侧面呈现出“吉林文学”的气韵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