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金庸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海宁查氏是望族,康熙年间创造了“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的科举神话。近现代査家还出现过实业家査济民,教育家査良钊,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诗人查良铮(穆旦)等。
在书香环境的熏陶下,金庸度过了安逸的童年时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金庸随学校南下,开始了千里跋涉的流亡之旅。15岁时,他和两位同学一起,编了一本《献给投考初中者》,相当于今天《高考模拟题》之类的参考书。此书抓住了市场痛点,当时让他们赚了不少钱。
上学时,因不满学校的某些行为,他写文讽刺过训导主任,也在大学时与训导长争辩过,结果两次被学校开除。最惨的是第二次被开除后,因为没钱,衣食无着落,金庸向一位蒋姓表哥求助,才解决了生计问题。
求学期间的金庸,最大的梦想是想成为外交官。但他跟外交官的梦想擦肩而过。后来,金庸念起了国际法,这段法学知识背景以及他后来的经历与声望,为他谋得另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1985年他获任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1946年秋,查良镛进入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1948年调往香港分社。1952年调入《新晚报》编辑副刊,其间相识同事梁羽生。而后总编辑安排查写武侠小说于副刊连载引起轰动,顿时金梁齐名。
编辑: 李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