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 致富贵在勤 农业内容-农业频道 魏延弟 2750307
长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信息服务平台
长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信息服务平台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农业内容

扶贫先扶志 致富贵在勤

——四平市脱贫攻坚综述之扶志篇

2018-08-29 来源: 四平日报

  四平日报记者 陈凯 文/摄

  推进精准脱贫攻坚,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要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凝心聚力,投入大量的资金、物资等,为贫困群众“输血”,解决迫切的生产生活之需,增加获得感,而且更要注重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贫困群众树立起坚定不移的致富信心,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市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头。全力打好扶志扶智攻坚战,在内生动力提升上实现新突破。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决心,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

  精准扶贫重燃希望

  打赢脱贫攻坚战,物质层面的难题不难攻克。但是,光有好的帮扶措施,若无贫困户的主动配合和作为,就会像重拳打在棉花上,难以奏效。由此看来,我市许多地方的“精神扶贫”举措,不失为脱贫制胜的法宝。张子军一直是伊通西宋村的贫困户,因肢体残疾,丧失部分劳动能力。2015年国家出台贫困户危房改造的新政策,得知此消息,西宋村书记第一时间想到了他,并积极帮助他向上级申请,他终于住上了新房。由于没有“造血”能力,2016年张子军家被纳入伊通镇西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县、镇、村三级包保责任人经常到张子军家里探望,送去慰问品,和他聊天时经常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张子军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他下定决心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自己的生活不能只依靠他人的帮助。

  2017年,张子军用手里仅有的8000元购买了鸡雏孵化器,但经营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就在这时,县扶贫办与信用社合作,为贫困户办理小额贷款来帮助脱贫。但在金融信用等级评定中,由于其年龄、身体、家庭状况等原因,张子军信用等级尚不够贷款。今年年初,镇扶贫办了解到张子军家的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县扶贫办和镇信用社,在县扶贫办的协调帮助下,协同信用社刘主任及相关工作人员一起下乡,到西宋村张子军家了解情况,并面向周边村邻了解情况,村邻们高度肯定了张子军正直真诚的为人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扎实的工作作风,村民们认为只要有资金,张子军的孵化鸡雏肯定能赢利并实现脱贫。最终,在县镇扶贫办及信用社的共同努力下,两天内为张子军申请到一万元贷款用于孵化鸡雏项目,其中5000元用于给孵化器厂家打款购买器运作,5000元用于购买种蛋。张子君高兴地说:“去年我购买完孵化器,因为手里没余钱,啥致富打算只能是白打空算,今年好了,在县镇扶贫办的帮助下,我享受到了1万元的贷款。有了这1万元的资金,我发展养殖的梦就能逐步实现了。感谢县镇扶贫办,感谢信用社,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发展好我的孵化器。”

  日前,张子军家的第一批鸡雏已经上市,并顺利售罄,第二、三批鸡雏也已经孵化出来,预算年收入达万元以上。目前,伊通镇正在帮助张子军宣传销售第三批鸡雏,并且有防疫员免费为其提供疫苗。

  自力更生奋力脱贫

  扶贫先扶志,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邓长纯是双辽市茂林镇孟益村的一个贫困户,身有残疾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勤劳、开拓进取的精神和自强自立的信心,为自己“踏”出一条宽广的脱贫路。

  面对贫困,邓长纯用勤劳双手告诉人们,脱贫致富要脚踏实地,要有自强不息、永不言败的精神。邓长纯在10年前因外出务工发生意外造成终身残疾。其孩子在2015年考入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成了家庭的主要开支,导致贫困,全家每天起早贪黑忙碌着。

  每当提起邓长纯,身边了解他的人都会说,身体虽有残疾,但志不残。为了生活,邓长纯参加各种种植、养殖培训班,想尽一切办法增加收入,在他的身上似乎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头,作为家里唯一顶梁柱,大事小事全靠他。对于邓长纯,脱贫离不开实干,他坚信劳动能致富,为了一家人能过上好日子,2016年看到村里在扶贫部门协调下建起了地瓜储藏窖,邓长纯积极响应号召,调整种植结构,原来单一种植玉米,调整为红薯和马铃薯,其余种玉米,并参加培训学习掌握的技术,在夫妻二人精心管理下,当年获得大丰收,纯收入达15000元。另外他每天起早贪黑在附近城镇市场去卖,也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帮扶部门还为他家购买30只种鹅,当年种蛋收入2700元。下一步,他将努力争取资金,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成为规模化种植户。

  邓长纯没有因贫困而自怨自艾,没有因为挫折而裹足不前,而是凭着顽强的毅力,在脱贫致富路上不断探索,辛勤劳作。邓长纯就是这样实在的人,他的事迹告诉人们,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而是靠双手去创造,自力更生才是脱贫的主渠道。

  扶智治贫激发动力

  扶贫必扶智,只有将“治愚”和“扶智”结合起来,才能让脱贫人口“站起来”“走得远”。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有智才能脱贫”。伊通伊丹镇新民村的杨赫就是这样一个人。杨赫从小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老人年事已高,无完全劳动能力,也无外来经济收入。但杨赫一直人穷志坚,她始终铭记只有读书才是以后生活的唯一出路。通过包保单位的经常走访,杨赫本人树立了学习的信心,爷爷奶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消极地对待生活了,看着孙女的成长颇是欣慰,脸上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生活的积极性也高涨了许多,还经常以身作则地去做其他贫困户的思想工作,对新民村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正面引导作用。

  2017年,杨赫在大学毕业后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实习的工作单位。虽说工资不多,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能充分利用很有限的工资,除了自己的日常开销,还能给爷爷奶奶寄回一部分补贴家用,并在2017年年底成功脱贫。

  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会从天而降,脱贫致富终归是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杨赫的事迹是全伊丹镇贫困户学习的榜样。“对于农村的贫困户,我们必须要因人而异,不同的贫困户要有不同的脱贫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脱贫工作做到实处,类似杨赫这样的贫困户,我们首先要和贫困户做深入的交流,了解其内心深处的想法,最好是能和贫困户交成知心朋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其次是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感染贫困户,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工作观;只有这样找到突破口,才能事半功倍。”新民村的包保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扶贫要扶智,智慧则来自学习。帮扶这类的贫困户要帮扶其智力,让其认清当前形势,并能脚踏实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自己未来的导向,看清自己未来的道路,并不遗余力地去为了自己的既定目标为之努力奋斗,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扶智”和“扶志”相结合。

  多方协助励志脱贫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也有许多贫困家庭有坚定的脱贫信心,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实现脱贫致富。铁东区叶赫满族镇英额堡村二社贫困户林九江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成功脱贫致富。林九江一直坚守着“人穷志不穷”的信念,也是她长期教育子女的信条。扶贫先扶精气神,脱贫先要有干劲。林九江虽年过古稀,却没有失去生活的勇气,即使妻子身体残疾,也打消不了他脱贫的梦想。不向命运低头,立志脱贫,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准帮扶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不要,树立起了有志贫困户的精气神!

  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市交通局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时发现,林九江正坐在炕上看着成捆的刷帚愁眉不展。原来林九江制作的刷帚在集市上销售不乐观,得知情况后,工作队成员答应帮助推销。经多方联系,发动队员身边同事、亲戚朋友,发动雷锋团所有成员,找交通运输系统单位领导,第一书记亲自拿刷帚到饭店、超市推销。有的单位领导被林九江自力更生的精神和工作队帮助农民热心所感动,发动全体职工参与。四平公汽公司、四平普通公路超限超载站领导带头购买刷帚700余把,只几天时间就卖了近2000把。

  林九江不安于现状。他不想“等、靠、要”,每天早出晚归,挖坑、洒肥、撒苗、培土。把6.9亩土地侍弄得井井有条。这两年他购买了14头仔猪进行饲养,仅去年一年,卖猪所得就达1.5万元。

  以前他家的房子外墙脱落、屋顶漏雨,但由于家里经济条件,自己翻建新房是不可能的。2017年,镇政府和村里将他家列入危房改造项目中,为他建造了新房。自从住进了新房后,老人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嘴上乐开了花。挂在嘴边的话总是“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感谢政府”。

  林九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勤劳的他以自力更生的态度,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脱贫的终点。特别是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是众多贫困户学习的榜样,进一步激发了全村48户贫困户内生动力,努力打造内生型脱贫路子,积极引导贫困户独立脱贫致富,摆脱依赖心理,让全村百姓特别是贫困户的勤劳致富意识增强。“人穷志不穷”,林九江的思想脱贫贵于物质脱贫,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思想脱贫后,物质脱贫还会远吗?

  林九江脱贫的实践表明,贫困户树立志气、更新观念,对于找寻致富办法、增添致富干劲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充分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和原动力,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脱贫的主动作用。

  改变现状摆脱“等靠要”

  改造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既是当前脱贫攻坚战的薄弱环节,也是脱贫攻坚战最大的难点,必须像描工笔画般精准细致、久久为功,才能收到实效。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从“等靠要”到“内生动力”……想要打赢这场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之外,更要激发贫困户内心深处的脱贫动力,增强其自主脱贫的信心和勇气,促使他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努力为改变现状拼搏奋斗。“靠人吃饭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满仓。”

  伊通三道乡前瓦村的村民刘纯是家里的主心骨,但因多年肝硬化、肝腹水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伴、儿媳也因身体不同程度的疾病或残疾,劳动能力受到限制,全家仅儿子一人能正常劳动,加之耕地又少,生活举步维艰。刘纯一家的特殊状况受到县、乡、村三级党委的高度重视,2016年,刘纯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包保干部多次来到刘纯家中进行探望,用精神扶贫理念动员全家集体脱贫找路子、谋项目。“我通过电视上一些贫困户脱贫的经验介绍,让我彻底放下了‘等、靠、要’的脱贫思想,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作为一家之长,一定要带领全家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脱贫道路。”刘纯说。

  说也巧,正赶上镇里一家快餐店要出兑,刘纯和家人商量后,一致同意就从这家快餐店开始全家的脱贫之路。刘纯一家人东拼西凑,拿出积蓄,并在各级包保部门的协调帮助下,兑下了这家快餐店。并迅速深得镇上居民喜爱,小店也因此客流不断、门庭若市。天道酬勤,童叟无欺,刘纯一家依靠这家快餐店,日子越过越好,成功实现了脱贫。

  “家庭和睦,共谋兴业是乡村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全家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成功摆脱贫困便指日可待。”前瓦村支部书记黄晓东告诉记者。“刘纯一家人脱贫思想意识强烈,家人团结向上,相互鼓劲,无论是春耕秋收,还是创业开店,全家都同心同德,谋事干事,成为依靠全家力量集体脱贫的模范代表。”

  “现在我家已经找到了脱贫致富的路,我们申请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我家有今天,离不开大家对我们的关怀与付出,我们全家将在今后继续拧成一股绳,同舟共济面对困难,共享成功的喜悦。我也愿意尽我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跟大家一起劳动脱贫、致富、奔小康!”刘纯最后说。

  2018年,四平市脱贫办将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整体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施策,统筹谋划,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尤其在全省2017年扶贫开发工作绩效考核后,针对排名靠后的工作实际,坚决以问题为导向,深刻吸取工作教训、深入溯源实抓实改,举全市之力狠抓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开展。

 

关键字:贫困户;扶贫;刘纯;邓长纯;脱贫致富;九江;脱贫攻坚;帮助;贫困...编辑:魏延弟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24小时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0431-8253002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212006002

Copyright © 2001-2018 cnji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