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北电力大学詹妍、阚天洋
作品:《基于SWOT视角的新时代吉林省人才引进研究》
指导教师:杨宝忠、戴可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新时代国内各省市加紧实施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吉林省也步入人才争夺的行列,出台了前所未有的18条人才新政。本文从吉林省人才引进的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机遇与挑战四个角度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以帮助人才整体把握就业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期待吉林省长善救失,能够在新一轮人才争夺中取得突破。
关键词:吉林省;人才引进;SWOT
一、新时代人才的地位
人才,顾名思义,即有才能的人。我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人才”的界定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新人才,新人才也需要“新时代”这个大舞台,从“新时代”到“新人才”,大势所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给予了新时代人才的地位,即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我国自古重视人才价值。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就主张,“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进入新时代,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主动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人才工作放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在整个报告中,明确提到“人才”两个字的地方达14处之多,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任务。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精彩的“人才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和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我们党求贤若渴、广聚英才的博大胸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衍生新标准,新标准造就“新人才”。新时代呼唤新人才、新作为,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时代,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的伟大意义,用新时代的新要求来思考人才工作,深刻领会、认真落实“一个加快”“三个更加”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政策,按照报告提出的“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二、吉林省人才引进的SWOT分析
(一)人才引进的内部优势(Strength)分析
我们必须承认,新时代劳动群体的就业取向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就业的意义对于80后甚至更加年长的那一辈来说,可以概括为“升职加薪”四个字,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当时影响青年就业取向的重要因素,于是产生了“北漂”、“蚁族”等。而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们也正好赶上了中国全面消除贫困的关键期,新时代的青年不必再为了吃口饱饭而背井离乡、远离父母,而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而幸福的生活。面对大城市较大的发展空间,他们更多的看到的是蜗居的小窝、每日每夜的连轴工作以及居高不下半辈子也买不起的房子。于是近几年,“逃离北上广”的呼声愈来愈高。在这个背景下,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生活压力小的宜居城市工作生活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而吉林省就是一个生活成本低,幸福指数高的就业优选地。
1.生活成本优势:发展空间大,生活压力小
首先,吉林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据统计,2017年全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88.9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2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7012.85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6846.88亿元,增长7.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102元,比上年增长6.0%。[1]这表明,吉林的经济逐年提升稳步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青年就业的大环境十分稳定。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2005年到2015年十年间,吉林省登记失业人口数始终为东北三省最低。这足以表明,吉林省的就业状况突破了地域限制,在两省“夹击”下实现了自我发展。
其次,吉林省的生活成本低,但生活保障全面。自从我国上世纪末实行住房货币化和住房商品化之后,住房成本逐渐攀升,居高不下,阻碍了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之路。相比之下,吉林省慢节奏高质量的生活就彰显了其独特优势。根据我国房地产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9月全国省会城市二手房住宅房价排名中,吉林省省会排名东三省中最低,为每平方9616元,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见图1)[2]。住房成本低会大大减轻劳动人员的生活压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增强幸福指数。当然,住房成本低不代表配套保障措施不足。吉林省十分注重劳动人员的社会保障。2017年末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总人数达到722.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11万人,增长2.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63.66万人,增加1.66万人,增长0.6%。全省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380.88万人,与上年末基本持平。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1.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7万人,增长0.2%。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0.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1万人,增长0.6%。[3]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使得青年选择就业时减少后顾之忧。
图1:2018年9月中国各省市省会城市房价(港澳台除外)
2.资源环境优势:资源丰富环境优良,适宜长期工作
首先,吉林省自然景观怡人,有“白山松水”之称。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松辽平原中部,东居长白山地,西卧松辽平原,松花江如一条银丝带自东向西而过,自然景观奇美。长白山地山谷嶙峋,怪石横生,绚丽多姿;松辽平原广阔肥沃,是国家商品粮基地;西部草原物华天宝,吉林省鸟丹顶鹤穿梭嬉戏;内陆湖泊星罗棋布,静谧优美......如此美不胜收的城市,才能真正让青年人才享受到安居乐业的幸福之趣。工作在碧水青山,业余携家人短途旅行,可以说,大自然的馈赠成为构成吉林省人才吸引力的重大组成要素。
其次,吉林省拥有雄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之中,吉林省发展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沿海省,朝鲜族能歌善舞,注重礼节;满族崇拜飞鸟,喜爱骑射;蒙古族善于游牧,性格豪放;回族婚礼文明,注重饮食;锡伯族崇敬瑞兽,山林遗风。在此地工作,可以轻松领略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也可感受到和谐的民族氛围,是他省无可相比的独特体验。此外,省内人文胜地诸多,伪满皇宫见证了末代皇帝溥仪的兴衰历程,靖宇陵园则展示了抗联英雄的战斗事迹。将自己工作地置于富含文化熏陶的吉林,对自己、对子女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吉林省空气质量优良。以往我们一提到吉林,可能受到“东北重工业基地”这样称呼的暗示,以为吉林空气质量堪忧。事实上,2017全年全省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按照《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3%。[4]这说明,吉林省在打造绿水青山的行动中已经成效初见。这样环境优美,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地方,对于多方面慎重考查自己择业地的青年群体来说,具有着强大的就业吸引力。
3.人力储备优势:省内高等学府众多,人才基础雄厚
吉林省的科学文化事业比较发达,其中教育时全国较发达的省份之一,1985年吉林省就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扫盲“诺玛荣誉奖”,此后,逐步建成了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网和比较完整的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坐落在“文化城”长春市的吉林大学,是全国唯一连续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单位;“北国江城”的吉林市,拥有着和共和国同龄的我国第一所电力学校——东北电力大学;中国第一所民族大学——延边大学,则是镶嵌在吉林省延边地区的一颗璀璨宝石。
吉林省拥有较大的青年人才储备库。据统计,2017年末全省有研究生培养单位21个,全年招收研究生2.31万人,在学研究生6.35万人。有普通高校62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7所(包含6所独立学院),普通专科(高职)院校25所;全年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17.87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64.39万人,比上年增加0.16万人。[5]吉林的“本土”毕业生成为留吉就业发展的优质青年人才主力军。
(二)人才引进的内部劣势(Weakness)分析
1.经济发展劣势:东三省中吉林发展暂居后位
近五年来,虽然吉林省生产总值逐渐攀升,但增速逐渐放缓。观察2013年以来的GDP数据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然缓慢(见图2)。根据统计,2017年全年GDP总量,黑龙江省为16199.9亿元[6],吉林省为15288.9亿元,辽宁省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3942.0亿元[7],与辽宁省为与黑龙江和辽宁两省相比,吉林省在东北三省之中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在吸引青年人才方面,吉林省在东三省中暂居下风。
图2:2013—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科技水平劣势:高校众多但排名总体不高
虽然吉林省内高校众多,但在全国范围内看,排名总体不高,因此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大学排名(2019)显示,吉林省内龙头大学吉林大学仅排第19名,而省内其他大学并没有入选前40名排行榜。这意味着,吉林省内人才储备的数量足够,高精尖的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不过这样在另一方面说明了吉林省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在今后将会在更多方面推出针对高层次人才的红利措施,以提升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整体质量。
(三)人才引进的外部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国家东北振兴战略的推进
2016年10月18日,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简称《意见》),为黑吉辽尤其是吉林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注入一剂强心剂。《意见》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尤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努力学习江浙地区“服务型政府”,做实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一改政府“大老爷”、“衙门”作风,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减轻中小微民营企业负担,尽快摆脱“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负面历史影响。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东北三省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明确提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会议主题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开放合作高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角度,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作出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制约东北振兴最突出的问题是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矛盾,主要体现在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政府改革不到位,民营经济活力不足,主要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完全扭转等,归根结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指出东北振兴关键在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在各级干部。必须加强东北地区党的政治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社会氛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国家东北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具体关心爱护下,“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必将一步步、一层层实现。
2.外界多元主体合理引才
在吉林省人才引进的系列行动中,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并不是孤军奋战的引才主体。事实可以看出,多元化的引才主体已经形成了强大合力,发挥了强有力的引才作用。吉林省政府、高校、企业乃至社会组织都在竭尽全力去争取高质量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过政策制定、网络推广、大赛举办等形式争取人才入驻,倡导人才回流、“吉人留吉”。同时,吉林各大企业源源不断地为人才提供实习就业机会。此外,高校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中扮演了愈加重要的角色。以东北电力大学为例,每年学校都会投入较大的财力和人力支持,去争取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仅2018年秋季,东北电力大学就通过举办教授聘任仪式、参与2018吉林省留学回国人才与高端人才引进及创新创业交流大会、聘任校毕业生为“引才大使”、开展全国巡回招聘宣讲会等方式广纳贤才。全国宣讲会的步伐走过了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目前还在进行当中。多方引进主体针对不同方向的需要,合力推进吉林省人才引进工作发展,其成效也在不断显现出来。
3.人才新政出台大大提升引才力度
适切的人才政策是依法推进人才引进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 2018年2月,吉林省出台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围绕人才重点、公共服务政策、引才激励政策和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四个方面,制定了18条激励措施,因此该政策也被称为“18条人才新政”。该政策制定人才分类目录,确保了政策实施的科学性,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对标定位,更能确保精准施策、落地见效。同时该《意见》强化服务保障政策,确保了人才安心扎根吉林。例如开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强全省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建设;放开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薪酬限制政策,提高人才薪级工资待;完善引进人才安家补贴政策,放宽引才聚才门槛限制;完善人才子女就学政策;建立政府人才工作联络协调机制,压实工作主体责任,强化考核奖惩。《意见》最大特点是能够明确责任主体,确保人才新政落地见效。18条措施针对性较强、含金量较高、惠及面较广、激励作用较大且具有可操作性,是吉林省有史以来政策创新与突破力度最大的一次,具有较高的文本价值和实践意义。
(四)人才引进的外部挑战(Threat)分析
1.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引发同质竞争
2017年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人才争夺战”一触即发。我们不可否认“人才争夺战”可以推动人才的流动,对于就业者本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然而我们更应该看到,由于各地人才新政推行,使得经济发展水平或其他要素与吉林相似的省市地区,成为吉林省强有力的竞争者。同质化的竞争为吉林引进人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首先,各地人才引进政策的密集推行,导致最终呈现政策“趋同”现象。比较几个省市的人才新政,基本上都集中在人才分类、基本保障、创业就业优惠条件等方式上。那么,在政策大致相似的情况下,若有某一城市的优势恰好针对吉林的内部劣势,比如地域向南沿海,或者依靠某五百强企业,那么吉林省就会在这个人才争夺中处于下风。再次,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由于人才新政都是针对人才的“红利”,导致各地纷纷在政策上苦下功夫,最终演化成了“政策攀比战”。相应的,吉林省也被迫提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管理的成本。
2.网络负面舆论为人才引进带来不良影响
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网络舆情对个体外在形象的影响越来越大。新媒体的盛行,为包括吉林在内的各个城市推广自身品牌、扩大影响力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渠道。然而,某些群体的网络行为也为吉林省招致了许多“地域黑”,为就业群体的就业选择带来了阻碍。首先,以博人眼球为目的的恶俗视频盛行,比如依托于“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各种土味视频,使得网络平台上一提到东北,甚至一提到吉林就被网友冠以“土”、“俗”等评价, 直接影响了吉林省的外在形象。其次,有部分吉林网友在进行网络直播或者在论坛发表评论时出口成“脏”,还美其名曰“耿直”。再次,有关吉林打架斗殴的新闻在网络上传播,使得外界人以偏概全,认为“民风彪悍”,极大地抹黑了吉林人民热情好客的城市形象。负面的网络舆情打造的刻板印象可能会对劳动群体的就业选择产生负面效应。
三、结语
人才因素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新时代的人才争夺战中,可以看出,吉林省人才引进的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挑战。相应的,对于人才来讲,选择吉林省作为创业就业发展的地域为自己带来的利益要强于弊端。但是我们也要看清,吉林在青年人才的吸引力方面仍存在短板。因此吉林省要清楚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整体把握人才引进的机遇和挑战,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比如在人才引进中加大激励措施、增强人文关怀、做好服务保障,使人才成为助力吉林经济振兴发展的强劲推动力,让人才引擎真正释放澎湃动力。
[1] 引自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数据来源:中国房地产协会:中国房价行情
[3] 引自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5]引自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引自黑龙江省统计局《2017年1-12月月度数据》
[7] 引自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二○一七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