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络原住民”提出更多挑战孙宏艳
近十年来,我们通过每5年一次的全国调查,对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进行持续、纵向的对比研究,探索他们的成长规律。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我们有了“90后”与“00后”的对比“素描”。
尽管社会上存在“一代不如一代”的说法,但是通过对“00后”发展状况的大量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少年儿童其实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然而,我们也看到,“00后”的成长中还隐藏着很多深层次的矛盾——
在亲子关系方面,家长的教育观念有了明显改善,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趋于理性,但是家长对孩子最关心的仍然首先是学习成绩,有的家长甚至在一个暑假里给孩子报7个课外班;家长的教养方式更加民主,暴力管教行为减少,但是冷嘲热讽并不见少,孩子的依赖性在悄悄增加。
在学习方面,虽然多年减负呼声很高,但是“00后”的学习负担依然沉重,睡眠不足9小时的比例仍在半数以上;在心理健康方面,虽然“00后”的自我接纳程度更高,但是负面情绪也更多,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在价值观方面,虽然“00后”具有强烈的自主性和时代性,对国家有高度的认同感,但社会责任感和对长辈的孝心均在下降;在消费方面,他们的消费行为更加自主,消费理念更加科学,但公益慈善意识明显下降,甚至存在高消费现象。
在休闲方面,虽然闲暇时间有所增加,但“00后”不会玩了,看电视上网成为主要的休闲活动……
面临这些深层次的成长矛盾,要让“00后”一代成长得更好,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治理,在制度建设上下工夫,为他们营造更好的成长空间。因此,我们提出八条建议:
首先,要改变育人理念,改变教育评价机制和人才标准,真正告别拧巴的、矛盾的教育方式。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素质、能力发展、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系列因素,不能把分数作为衡量少年儿童、衡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尺。
其次,要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及成长规律。违背了规律的教育就会拧巴,就会自相矛盾。家长要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特点与成长规律,要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树立良好家风,把做人放在家庭教育首位,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要全方位营造,全方位培育,全方位治理。
第三,父母要做健康生活的榜样,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理性消费,积极休闲,智慧面对网络生活和媒介生活。成年人应加速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用接纳的心态了解互联网时代少年儿童的特点,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质。
第四,要为成长在数字时代的““00后””提供休闲教育、理财教育和媒介教育三大板块的生活教育。让孩子多参与家庭经济规划,培养休闲技能和休闲态度、休闲价值观,培养鉴别媒介信息和批判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面向家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帮助父母更好地指导孩子使用媒介。
第五,建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辅导和预防体系,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建立起有效的心理辅导体系。家长应该更加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注重言传身教,给予切实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第六,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立法,构建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关爱、社区支持和学校合作,来共同构建起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家庭教育立法保障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都能获得必要的支持。
第七,重视互联网时代少年儿童的同伴交往。父母应充分认识到少年儿童同伴交往的重要性,既不能忽视子女的同伴交往,也要防止过度干预和卷入的倾向,并注意针对子女年龄、性别、气质等不同特点,引导网络社交行为正趋于普遍化、常态化的“00后”合理使用网络,鼓励和帮助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建立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八,尽快完善中小学教育布局和评价体系,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为营造和谐自然的师生关系创造外部条件,构建关心型的亲密师生关系。(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课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