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1、基本资料:小G、女、15岁,就读初三;
2、个案来源:
(1)接案原因:小G有自残行为,并产生自杀念头。
(2)途径: 社工招募案主参与中心服务,与案主建立关系。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引发/重要事件
小G在QQ空间发送大量自残信息,包括自残的感受(兴奋)、自残的工具照片(小刀)、与流血有关的图片、手上的伤痕等,多次出现“想死”“杀了我”等字眼,产生轻生念头,有自杀倾向。
2、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1)曾做出的调试:
小G请假在家休养。母亲带她到医院检查,诊断为中度抑郁及轻度精神分裂症,小G据医嘱吃了几剂中药后,母亲认为副作用大,让她病发再服。为防止小G自残,母亲把家中所有小刀收起,并带她到店中帮忙,减少小G独自在家的机会。
(2)成效:小G不愿意服用中药,发病频率上升,。
3、行为表现
在陌生人前较沉默,活动中会独自躲在一角,不与人接触。在熟悉的人面前会比较放松。常沉默寡言,戳中“萌点”时较兴奋,主动表达感受。不喜与他人有身体接触,忍耐,不拒绝他人。非常喜欢美食动漫和舞蹈,谈到动漫和舞蹈时较兴奋。
4、人际关系
小G与同学相处良好,善于倾听他人,较少表达。老师对她期望较高,曾任班干部。与家人关系一般,与母亲、妹妹的关系较好,与父亲、弟弟、奶奶关系一般。
5、情绪状况
情绪不稳定,病发频率上升,病发时出现抑郁情绪,产生轻生念头,或出现自残行为。
6、疾病记录
据医生诊断报告书,有中度抑郁症与轻度精神分裂症。
7、健康状况
身体健全,智力正常,患有中度抑郁及轻度精神分裂症。
8、经济状况
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父母。父母皆有工作,母亲在社区开店,父亲从事房地产行业,家庭经济状况良好。
9、支援网络
主要是家庭网络和朋辈网络。家庭、朋辈支持一般。
二、问题分析:
运用系统理论角度分析小G所遇到的问题。
从个人层面,小G被诊断出中度抑郁症和轻度精神分裂症,有至少一年的自残行为,性格较内向,情绪不稳定,认为家人不爱自己,认为父亲的教育方式造成抑郁症,产生轻生念头,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威胁。
从家庭层面,小G的父亲从事房地产行业,母亲开店,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母工作繁忙,较少时间在家。小G是家中大姐,家人要求案主能独立、照顾弟妹,对她关注较少,父亲教育弟妹的方式是说道理,教育小G的方式为打骂,案主感到不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家庭支持网络薄弱。
从学校层面,小G曾任班长,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关注,对其期望较高,令小G产生较大压力,采用自残的方式舒缓压力。受小学朋辈交往经历影响,小G在朋辈交往中多处于被动状态。但小G与班中同学关系良好,有交心的小学同学,朋辈支持网络正常。
经过综合评估,小G出现较大危机,需要进行危机介入,减少小G自残行为,减轻轻生念头,让其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此外,联系小G家人,鼓励家人给予小G更多关心、关注,增强家庭支持网络;引导案主观察感受家人对她的关心,改变案主对家人的看法,减轻轻生念头;协助案主发掘安全恰当的负面情绪宣泄方法,减少自残行为发生。
三、服务计划:
(一)介入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强调认知影响行为的产生和改变。认为找出并改变人的不恰当认知,协助案主建立新的认知,从而产生新行为,令不恰当行为消退。
(二)服务目标
1、改变小G对刺激事件的认知,减少她轻生的念头。
2、引导小G思考其他安全有效的宣泄方法,正确地表达负面情绪,并强化她的正面行为与态度,减少自残行为。
3、促进小G与家人沟通,改善她与家人的关系,增强她的社会支持网络。
(三)服务策略
以邀请小G参加快闪舞蹈小组为由,在小组中与她建立良好专业关系,协助案主澄清抑郁/自残的影响因素(压力来源),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我、家庭关系、压力来源,改变认识,从而减少轻生的念头和自残的行为。
(四)行动计划
1、第1-2周:了解小G的情况,与案主建立良好专业关系。
(1)通过与案主同学面谈,初步掌握案主的基本情况,评估需关注的问题。
(2)通过快闪小组与小G主进行面谈,了解她的病情与家庭情况、她对家人的态度、对抑郁症的态度,使用同理心技巧令小G感到被尊重、理解,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3)了解小G接受服务的意愿,与小G签订服务协议。
2、第2-6周:了解小G的非理性信念,改变她的认知,调动小G身边的资源,减少她轻生的念头和自残的行为。
(1)了解引起小G病发的刺激事件、感受、认知,通过引导小G发掘例外情况,聚焦于例外情况中的正面认知,强化她的正面的态度,从而改变小G的认知,减少轻生念头。
(2)通过引导小G发掘例外情况,将焦点聚集在其他宣泄情绪的方法上,引导小G选择安全有效的宣泄方法,协助她正确表达负面情绪,减少自残行为。
(3)清晰了解小G的目标,协助小G找出阻碍问题解决的因素,协助她探寻能解决问题的资源(如家庭、朋辈、医生、老师),引导小G认识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善小G与家人的关系,促进她与家人沟通,鼓励家人给予小G支持与肯定,增强家庭支持网络。
3、第6-8周:强化小G的正面行为与态度,巩固个案成效。
(1)对小G的积极态度与行为给予肯定,鼓励她继续以正面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难,并采用正面的行为表达情绪,巩固成效。
(2)逐渐扩大跟进的时间间隔,为结案做准备。
4、第9-12周:结案,跟进后续情况。
(1)向小G反馈她的改变情况,与其讨论结案事宜,邀请她填写结案评估表,处理小G的离别情绪,避免倒退现象与依赖现象出现。
(2)后续跟进,了解小G的抑郁与自残行为的情况。
四、介入过程:需说明个案发展的每个阶段,及各阶段案主的变化情况、社工的工作重点与所采取的专业行动等;
(一)个案前期:专业关系建立与需求评估。
社工从小G的QQ空间上知道案主有较多自残行为和轻生念头后,向其同学了解她的爱好,根据爱好邀请她参加快闪舞蹈小组。小G一开始比较沉默寡言,说话简短。在建立良好专业关系后,小G对社工产生一定依赖感和信任感,社工就小组后访谈了解她的需求,得知小G对父母(特别是父亲)的教育方式不满,并认为父亲打骂行为是其出现抑郁症的主要原因。
(二)个案中期:引导小G思考其他安全有效的宣泄方法,促进她与家人沟通。
建立关系后,小G表达了对家人的不满,充满绝望感。社工倾听小G与家人的关系、对家人的想法、发病的原因、发病时的做法,为她提供情绪宣泄的出口,运用同理技巧表达对她的理解与担心,加强小G对社工的信任,让小G感到被关心,降低绝望情绪。社工与小G共同讨论宣泄负面情绪的方法,协助小G思考安全的发泄方式,表达对她的信任,相信她有能力发现适合自己的方法,让小G继续思考并选择方法应对生活不如意的情况。社工通过电话、短信与小G母亲建立关系,表达对小G的关心,鼓励母亲多关心小G。
(三)个案后期:巩固个案成效,
在之后的面谈中,社工发现家人对小G的关心增多,小G渐渐不认为父亲的行为是抑郁症的源头,社工邀请小G设定生活学习的目标,令她对生活有所期待。小G也逐渐发现老师的过分关注才是“抑郁”“自残”的源头,轻生念头较少出现,自残行为也较少发生。小G面对父亲时采取哭、看电视、去KTV唱歌、睡觉等方法发泄情绪,能控制“抑郁症”,但“抑郁症”还有用,暂时不想丢开它,并希望成为一个强大的人。社工肯定小G在个案过程中的付出的努力,鼓励她继续使用这些方法宣泄负面情绪。小G与家人的关系有所改善,家庭支持网络得到增强。
五、评估情况:
(一)评估方法
采用社工观察、结案面谈和服务成效评估表评估个案成效。
(二)介入成效
1、行为上:一开始小G比较沉默寡言、只能用自残的方式宣泄压力和负面情绪,经过长时间的关系建立,小G逐渐信任社工,并能在社工面前畅所欲言。面对父亲时能采用安全恰当的方式应对。家庭聚会次数增加。
2、心理上:刚接案时,小G对家人、生活表现出绝望、失望的情绪。社工跟进后,家人对她的关心增多,小G对家人的态度发生改变,不再只有失望,小G的绝望感也降低了,快乐的情绪增加。逐渐清晰了形成“抑郁症”的原因是老师的过分关注,并可以控制“抑郁症”。
六、结案情况:
(一)结案原因、目标达成情况及服务对象改变情况
结案原因是:基本达成预期目标。
1、小G较少有轻生念头,情绪比较稳定,较少在空间中表达轻生想法,也较少出现绝望的情绪。
2、跟进后,小G清晰了影响自残的原因是:老师的过分关注,令她感到巨大压力,从而采取自残行为宣泄压力;面对父亲给予的压力,她能意识到使用唱K、哭、睡觉等方法表达负面情绪,但面对老师的关注,小G未能使用恰当的方法舒缓压力。但因处于休学阶段,不需再面对老师的关注,不再进行自残行为。
3、小G与家人间的联系增强,家人对她的关心增多,亲子沟通增加,家庭支持网络增强。
(二)结案处理方式及建议
1、结案处理方式:社工通过与小G面谈及服务成效评估表评估个案成效,社会工作者与小G均认为服务目标基本达成,作阶段性结案。社工表示会继续通过电访、QQ的形式继续跟进,巩固个案成效。
2、建议:从小G个人成长角度,社工应协助小G建立应对老师过分关注的心理机制,个案不能止于此,应与小G重新制定服务目标,继续跟进其发展。
七、专业反思:
在本个案中,社工从认知行为理论角度介入,运用叙事治疗技巧,发掘了小G自身的潜能——有控制“抑郁症”的能力和应付来自父亲的压力的能力,为小G提供宣泄情绪的出口。社工发现,社工“相信小G有能力改变”的态度,专业关系建立、维持的重要因素。除了社工的辅导,小G、小G家人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的努力同样发挥着作用,促进她改变。
八、服务感言:个人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心得、体会。
我认为“接纳”是服务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态度,但“接纳”并不容易。我看待事物容易标签化、片面化,对他人产生“非此即彼”的观念,未能真正接纳他人。从事社会工作后,面对不同服务对象、不同生命故事,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明白过去的想法是非理性信念。当我带着好奇、接纳的态度面对服务对象时,发现他们也正接纳、包容我的一切,给我支持与鼓励。社工工作是助人自助、授人以渔的过程,其实我也受服务对象的影响,不断成长。(作者系广州阳光社会工作事务中心彭捷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