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一安康:重阳节习俗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91070
一岁一安康:重阳节习俗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91070

一岁一安康:重阳节习俗

2025-10-26 10:40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登高

  重阳节最突出的节俗活动是登高。东汉的时候,汝南人桓景拜仙人费长房为师。费长房对桓景说,今年九月九日会有大灾大难,家人如果佩戴上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就可以消除灾祸。到了这一天,桓景依言,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晚上回到家中,看到鸡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后人们每到九月九日便会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免祸呈祥。

  宫廷皇室也常举办这项活动。清嘉庆、道光年间,苏州吴县人顾禄在所著的《清嘉录》一书中,记述了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隋唐时期,每到重阳,登高活动在民间较为盛行,文人墨客尤其热衷此项活动,它成为一项综合性的登高会。

  重阳节时,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登高望远。这时,野果、药材也正成熟,农民纷纷上山采集,他们把这种采集活动称为小秋收。登高的风俗可能是从此而来。

  吃重阳糕

  高和糕谐声,重阳节以吃糕驰名。最早,吃重阳糕有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微微亮的时候,父母用片糕搭在儿女的额头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皆高,这是古人在九月制作糕点的本意。明代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说:“九月蒸花糕,用面为糕,大如盆,铺枣二三层,有女者迎归,共食之。”也就是说,蒸花糕以面为原料,并铺上红枣,花糕像盆一般大小。做好后还要迎回已嫁人的女儿,与她共同食用。从中足见花糕在当时的流行程度。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可以称为重阳糕。

  插茱萸

  就像五月端午节被视为恶日一样,民间信仰也认为九月九日重阳节为逢凶之日,多灾多难。因此,民间会采取种种去灾求吉的巫术,插茱萸就是一种,所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素有吴仙丹和辟邪翁之称。由于登高时有插茱萸、佩茱萸囊的风俗,因此,登高会又叫茱萸会、茱萸节。到了唐代,按照当时的民俗,可将茱萸作为重阳节礼物送给亲友,如孟浩然的《九日得新序》一诗中,就有“茱萸可佩,折取寄情亲”的描述,此外,插戴茱萸有驱邪避灾的美好寓意。

  除了佩戴茱萸,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开始盛行。唐代郭震《秋歌》卷二就说:“辟恶茱萸囊,延年菊花酒。”将辟恶的茱萸香囊与延年益寿的菊花酒并称。宋代,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到了清代,北京地区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赏菊

  金秋九月,菊蕊笑绽。菊花千姿百态,氤氲芬芳,美不胜收,故而九月也叫菊月。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又称菊花节。在菊花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传说赏菊习俗起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又以爱菊出名。后人纷纷效仿他,于是就有了重阳赏菊的风俗。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说,宋代每年重阳日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将菊花和茱萸置于酒中同饮,菊花、茱萸还有两个雅致的别号,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就是说希望借这两种东西消解困厄。

  宋人周密在所著的《乾淳岁时记》中,对宋代禁廷宫中每年重阳节的赏菊庆乐活动也有详细描绘。书中写道,每年九月八日宫中就开始做重九,届时在庆瑞殿分列菊花万株,名花珍品,五彩缤纷,灿烂炫目。而且,还要点燃菊灯,其盛况绝不亚于元宵庆典。同时,举办赏花赏灯之宴,席间丝竹悠扬,鼓乐并作,大庆重阳节。

  来源:中国吉林网综合光明日报、央广网等

初审: 曹淑杰   复审: 张彦梅   终审: 朱宝明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