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传统节日往往伴随着传统美食,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那么,清明节要吃什么传统食品呢?
青团子
青团是清明时节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碧青油绿,糯韧绵软,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吃在嘴里更是清香滑糯。
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因为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所以人们提前会准备很多糕点用来充饥。而青团是采用青艾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可以保存3~5天,这样就满足了人们祭祀和不炊而食的需求。
青团一直发展到现在,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更多的是带给人们尝鲜的体验。
馓子
清明节要吃馓子,是一种传统习俗。炸馓子是一种油炸类的面食,以米面为主料搓成细条,通过油炸而成。形状各异,或为麻花,或栅状,色泽黄亮,吃起来香脆,越嚼越香。起于寒食节禁火,那个时候很多地方就会准备撒子,以便在禁火的时候有东西吃,撒子的成本比较低,而且易保存,口感酥酥脆脆的,很受老百姓的喜爱,所以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鸡蛋
清明吃鸡蛋,称为吃“节蛋”, 节蛋分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在清明节吃鸡蛋,寓意着新的一年能够身体健康,家里的人都不会生病。
子推馍
陕北子推馍又称老馍馍、面花,也叫蒸大馍。用酵糟发面,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等小动物,笔墨纸砚等物品,都有着各自的寓意。
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泰宁的特色小吃,以“鼠曲草”和米浆为原料,舂打成糍,馅心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菜馅,通常是由腊肉、春笋、香菇等混炒组成;另一种是甜馅,主要原料是红米豆、红糖。
在清明节前,农村家家户户动手做暖菇包子,以敬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远近的亲朋好友都相互往来品尝,这种习俗流传至今。
乌稔饭
在闽东和浙江西南地区,每逢清明,当地人都会做的一道时令食物就是“乌稔饭”,畲族尤其擅长。
每年清明,当地人将糯米浸泡在用当地乌稔树叶滤出的汁液中,然后蒸熟食用。做好的“乌稔饭”颜色乌黑,但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
蒿菜粑
清明节前后,福建福州地区的人们会做菠菠粿,又名清明果、蒿菜粑、清明粑。
菠菠粿是用当地生长的菠菠菜压榨成汁渗入米浆后,揉成粿皮,以枣泥、豆沙、萝卜丝等为馅儿捏成的。当地人清明食用菠菠粿,是取“吃青”之意。
润饼菜
在泉州、厦门等闽南地区,清明节有吃“润饼菜”的风俗。
当地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用时卷入胡萝卜丝、肉丝、蚵仔煎、芫荽、酥油海苔、油煎蛋丝等,还可以抹辣酱吃。
清明时节,寻根问祖,这是一个有关“传承”的日子,不论家教传承,还是家国情怀,都寄寓在这四月的叩拜之中。它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要遵循父母的教诲,也要传承先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