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又称除夕,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 ,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贴门神
门神是我国自古就流传的神话人物,都传说只要贴了门神神荼和郁垒,就能庇护一家平安,吉星高照。门神像一般是分两张各贴在大门两侧,门神像有很多,但主要还是贴神荼、郁垒兄弟比较多,因为它俩是专门管鬼的,所以大鬼小鬼都不敢入门为害,因此你的家宅才能平安顺利。
贴春联、贴福字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简介、对偶、工整的文字描绘抒发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在门上,这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福是幸福、福气、福运之意,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贴年画
年画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传统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守岁
中国传统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放爆竹
放爆竹在我国是一种表达喜庆的庆祝方式,当新年来临之际,各家各户都要鸣放爆竹,是响声来迎接新年的到来虽然现在很多城市严禁燃放爆竹,但人们还有很多方式来制造爆竹声响,因为只有听着爆竹声,才有过年热闹的感觉和氛围。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一起吃年夜饭还能感受到一家人的温馨快乐,而每年除夕吃年夜饭也成了家家户户团聚的象征。
包饺子
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围在一起吃饺子。远在他乡的亲人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说新春,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无比。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吉祥之意。
给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传统民俗活动。
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 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