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家沟的北面,是一条名为“拉林河”的河流。
这条河流起源于张广才岭的背阴山西麓,依着地势,曲折而下,一路上灌溉着两岸的沃野良田,最终汇入宽阔的松花江。
这条河,还是两个省份的分界线——河的南岸,是吉林;河的北岸,则是黑龙江。
尽管有着这些身份,但多年以来,这条河流并不太为人们所知。直至2005年3月,一则意外发现,让这段河流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
意外的发现
2005年年初,在中铁九局拉林河特大铁路桥的建筑工地上,为了修建桥桩,轰鸣的钻机开始向河床深处钻探。
不过,钻至河床下5米深时,钻头却无法再继续向下钻深。随着任务暂停、钻头抬起,一些螺帽、螺栓以及铁片从冰冻的淤泥之中被清理出来。
毫无疑问,这意味着在河床之下,可能有一件大型的铁质物品。
考虑到气候因素不利于继续施工,这一项目暂时中止。直至当年3月1日,随着天气逐渐转暖,施工人员开始继续对这一区域进行发掘。
在此后的几天里,铁轨、汽笛……越来越多的物品被打捞出水面;一周之后,厚厚的淤泥之中,一台外表完整的蒸汽机车,呈现出了大致的轮廓……
百年机车打捞现场 资料图片
这一发现,成为当时“霸屏”一时的爆炸性新闻。在获知这一发现后,吉林省考古所、伪满皇宫博物院立即组织了专业人员赶赴现场,按照考古挖掘程序对这列机车进行记录、测绘。
这列“重见天日”的火车头保存依然完好:在火车头的锅炉内,还保存着上百根没有燃烧的木柴;劈木头用的斧子,也静静沉睡在河底的淤泥中。
和火车头一起打捞出水的,还有十几根钢轨。在钢轨之上,“中东铁路”的俄文缩写及“1904”的字样清晰可辨。
打捞出水后的百年机车 资料图片
经过考证,这列重见天日的火车头,型号为“Kh型”蒸汽机车,由美国费城鲍尔温机车厂制造,是中东铁路修建之初较为常见的车型之一。
颇为特殊的一点是,这种车型能够以木材为燃料,非常适应当时东北的资源与环境。在当时,这种机车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工程用车,在中东铁路南部支线负责运输建筑材料。
百年机车的铭牌 资料图片
在打捞出水之后,2005年5月7日,这列“百年火车头”运抵长春。
它的到来,在长春引发了一场难以想象的热潮。三十万长春市民涌向伪满皇宫博物院,争相上前与百年蒸汽机车合影留念。
由于市民们的热情过于高涨,直至半夜,它也没能运抵目的地。
如今,将近二十年过去,这幕让整个城市沸腾的场景已经成为亲历者们的宝贵记忆。
长春市民争睹百年机车 资料图片
待解的谜团
而这列火车头为什么会沉睡在拉林河底的厚厚淤泥之中,依然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有人认为,它有可能倾覆于一次暴雨后的河水暴涨。
拉林河曾有过多次遭遇洪灾、河水泛滥的记载。在当地,曾有老人表示,早年间曾听说过在一次暴雨之后,火车倾覆河中的传闻;
有人认为,它可能倾覆于一次桥梁坍塌的工程事故。
在中东铁路建设初期,许多桥梁的桥桩还是由木料构建的,并不是那么坚固。等到春天大地解冻,或是夏天暴雨冲刷,就很容易出现意外。
运行在中东铁路上的同型号列车 资料图片
但更多的人认为,它的倾覆可能并不是一次意外事件,而是伴随着更为宏大的历史场景。
有人说,它可能倾覆在1900年义和团运动之后。
在那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不堪压迫的东北人民揭竿而起,毁坏桥梁、掀翻铁路、烧毁建筑,一度破坏了中东铁路南支线70%的线路。在此后几年间,这场运动的余波尚存。
有人说,它可能倾覆在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
在这场帝国主义争夺在华特权的战争中,中国东北惨遭兵燹之灾,2万中国人死于战火,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却连参加谈判的资格都没有换来,只能坐等日俄将自己的躯体重新分割。
有人说,它可能倾覆在1929年“中东路”事件期间。
在这次事件中,张学良试图武力强行收回中东铁路,与苏联爆发了一次军事冲突,深刻影响了未来的历史走向。
有人说,它可能倾覆在1931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期间。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东北民众坚持不懈地进行了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进程中……
这列火车头,曾被存放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前 资料图片
直至这列火车头重见天日之后将近二十年的今天,这些猜测依然没能迎来最终的结论。
围绕着这列火车头的倾覆,之所以能够诞生如此多的猜想,正是因为这条铁路作为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舞台之一,几乎贯穿东北的近代史、现代史。一个个历史人物在这里登场,一幕幕重大事件在这里上演,这一切,也让这列阅尽百年风霜的火车头,有了更多的假设与猜想。
一条中东路,半部东北史。
这条铁路,诞生于中华民族的屈辱岁月,经历过群狼环伺的动荡年代,也记录过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
这条铁路,亲历了山河破碎的危急时刻,目睹过列强掀起的腥风血雨,也见证过英雄儿女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
向北跨过拉林河,列车的轰鸣渐渐远去,长鸣的汽笛渐渐飘散,中东铁路吉林段的故事,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句点。
而围绕着这条铁路,还有更多更多的历史记忆,等待我们去发掘、去铭记……(作者:郭帅)
图据《中东铁路吉林段历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
部分资料来源:
《扶余县志》
王新英《吉林省中东铁路建筑研究》
颜晓峰《中东铁路吉林段历史建筑遗存保护与利用研究》
李美烨《吉林省中东铁路工业遗产廊道保护更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