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食记》:既是生活盛宴,也是烽火人间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714939
《燕食记》:既是生活盛宴,也是烽火人间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714939

《燕食记》:既是生活盛宴,也是烽火人间

2023-04-19 15:05 |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燕食记》四十余万言的篇幅,以宏阔的笔力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是葛亮继《北鸢》《朱雀》后潜心耕耘的全新长篇小说。小说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以荣贻生、陈五举师徒二人的传奇身世及薪火存续为线索,借关于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细致入微的文笔,生动描摹出中国近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雄浑画卷,堪称呈现粤港澳历史文化版图的精心之制。

  小说中丰瞻的细节所展示出磅礴时代场景,与日常烟火水乳交融,可见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厚根系所在。诚如批评家、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所评,“《燕食记》里,时间流逝、人世翻新、众人熙来攘往,如梦华录、如上河图,这盛大人间中,舌上之味、耳边之声,最易消散,最难留住,也最具根性,最堪安居。”

  一本美好之书

  小说题为“燕食记”,意为古人日常的午餐和晚餐。周朝确立“三餐制”,意味着礼制的开始,由此确认了中国人“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燕食记》正是从粤港吃茶点的习俗生发开来,不仅博古通今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宏博精深的饮食文化,且深刻探讨了在时代变幻、家国逢难之际,饮食是如何安抚人心、凝聚起中国人的精气神的。

  将情感寄托于饮食,是古已有之的中华文化共情之源。在活动现场,中国出版集团李岩盛赞这部作品“以饮食知著历史,在日常烟火中予以大时代的更迭,透过饮食这个主题写出中国人的内在追求”。

  《燕食记》中同钦楼最负盛名的“大按”师傅荣贻生因打得一手好莲蓉而声名远扬,每做一锅莲蓉,这第一口他一定亲尝。但做了一辈子,他最想念的,恐怕还是小时候在太史第中第一次吃到的莲蓉枣泥月饼。时隔多年之后,凭着这个味道,他一下子就认出了“得月楼”的名厨叶凤池的手艺。向太史跌宕一生,垂垂老矣时,面对中秋之月,心中触怀的,仍是多年之前,与兄长之间的一壶酒、一顿饭。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认为,“葛亮对美食描绘的精细,在当代小说中实属罕见,这是一本美好之书。”

  一部岭南梦华录

  全书落笔于饮食,其所描绘的却是近代百年的中华世事人情,众生百态皆入书中: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漫长的海岸线与山林乡村,天空四野的云霞雨雾、日月星辰,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贩夫走卒,街檐的旗幡、茶楼的招牌,寺院庙宇、亭台楼阁,还有战争、流徙,有朱门的离散萧索,亦有平民的温存安好,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堪称“岭南梦华录”。

  《燕食记》还写了五代人的生命流转。其中最令人深感重怀的一定是流转在葛亮笔下数以百计的普通人对幸福生活的守望。这也是李敬泽将之类比《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的缘由,也是《燕食记》的细密扎实之处。

  评论家王德威感叹:“《燕食记》从岭南饮食风物着眼,写出大湾区世纪沧桑。其间涉及多重掌故,在在可见作家的考证与想象功夫。出虚入实,叹为观止。”批评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盛赞《燕食记》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和把握”。

  一种中华民族的精神

  如著名导演许鞍华所说:“在葛亮笔下,岭南是深刻的,且多了一重历史维度,内寄深情;读他的新作《燕食记》,借饮食勾勒出百年粤港史,因真实又增一层深刻。”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任凭世界风云变幻,这个民族总能绝处逢生、再创辉煌,靠的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小说中,韩世忠师傅散发于广州民间的月饼就是一种象征,既是深沉的家国大义,更是万千生民所共同点燃历史的高光。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批评家杨庆祥称:“《燕食记》中抗日是全民参与的历史进程。其中像名厨叶凤池等人,他们用非常传统和古老的方式,以一种民间的方式,甚至是个人的孤勇的方式,参与到救亡图存的历史里,这是特别精彩的书写。他们以一己的孤勇加入到宏大的历史叙事里面,鲜见于以往的文学叙事,我觉得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葛亮以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露露等为代表的五代厨人的命运遭际,写出了普通中国人心中最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以及心存向往、溯流向上的风骨。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称:“这个作品可以从各个角度去切入、去解读,当你要描述一个成功的长篇小说创作,我们的语汇总是贫乏的,《燕食记》确实是很浑厚的,同时又是很完整、很机智、很巧妙的一部长篇。”

  一次“百年粤港史”命题的尝试

  《燕食记》选取粤港美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以四两拨千斤之态,自然而然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既打通了整个岭南的空间壁垒,又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轻松勾连起近代百年岭南历史。

  杨庆祥认为,这部小说是对中国文学地理创作版图的重大推进。 “百年粤港史”的命题一直横亘在岭南作家面前,当代文学必须有所建构有所回答。《燕食记》在此作出了尝试。

  葛亮从同钦楼的兴衰讲起,一路由香港的茶楼电影追溯到广州的食肆酒家,然后在广东的饮食书籍、旧年报纸中钩沉起民国时期寺庙庵堂的素筵、晚清举人的家宴渊源。前后大小人物数百,几乎每一个人的生前身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痕迹。最终又由同钦楼的现在落地香港,以山伯五举“叛逃”师门改做上海本帮菜为引,牵出香港百年来同广东、福建、上海的同气连声、一脉相传。

  杨庆祥评述:“葛亮的叙述是把香港放在整个中国的现代转型里,它一直是内在于我们历史里面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所有历史变迁、文化转型,都跟我们传统的文化,跟我们近现代的政治、历史、文化转型密切相关。所以这里建构起非常有效的关于香港地区历史的叙事,而这个历史叙事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文化建构的功能,这也是葛亮在《燕食记》里重要的贡献。”(韩寒)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