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珠峰,这些你应该知道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14181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关于珠峰,这些你应该知道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141810

关于珠峰,这些你应该知道

2020-05-28 16:35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三、攀登珠峰到底难不难?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攀登途中会有哪些困难?高原反应、缺氧可能导致的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寒冷、干燥以及变幻莫测的天气等都是阻碍攀登的致命因素。高原反应,是指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由于高海拔地区气压下降,导致肺部血管中溶的氧气减少,血红蛋白结合氧气的能力下降,血液运输到各个人体器官的氧气量减少,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生理反应。高原反应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头昏、气短、胸闷、失眠、呕吐、口唇发紫、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

  发生高原反应,和年龄、性别、身体强壮与否没有必然关系。是否高反,最大的决定要素在于先天的细胞携氧能力。世代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群因为基因的差异,较长期生活在内地的人群更加适应缺氧的环境。

  由于缺氧导致的高原肺水肿和脑水肿是致命的两种高山病。

  肺水肿的主要症状:严重的头痛、胸闷,极度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阵发性咳嗽,伴有带血丝之粉红色泡沫痰液。脑水肿更为严重,其主要症状是:运动失调,因脑部不能正常工作而影响到四肢的协调,精神状态出现失忆,幻觉甚至半昏迷,极易引起死亡。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会逐渐下降。在对流层,正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高原的湿度较低,使人体排出的水分增加。这样的情况下,血液会变得越来越粘稠,血液阻力大,就可能引起肺水肿。

  高海拔地区紫外线强度和对皮肤的穿透力是海平面的三倍。而且,这些射线通过积雪的反射也非常强烈。由于积雪的作用,人体将遭受紫外线的双重辐射。

  1996年山难事件的幸存者高铭和在他的回忆录《九死一生》中记录了他死里逃生的经历:1996年5月10日15时15分,在他成功登顶珠峰后下山时,暴风雪却阻挡了他和其他几支登山队的归途。“下撤时气温骤降,风雪凛冽,四周漆黑一片。更糟糕的是,我体力不支,跟不上两位夏尔巴向导。我被强风吹得实在受不了,就地坐在坡上。不到5分钟,全身就不停地抖。我呼吸困难,才发现氧气快用完了。双手麻木,大概已经冻伤了,我猜双脚也不会好到哪去。”高铭和回忆说。为了不让自己因睡著而失温丧命,他不断大声叫喊:“高铭和,不要睡觉!”顽强的他一直撑到次日早晨。天空亮了起来,风雪稍弱,高铭和迷迷糊糊,昏了过去。返回来的夏尔巴人后来找到了他。劫后余生的高铭和回到台湾,在医院里整整住了一年,历经15次手术,切除了手指、脚趾、双脚后跟和鼻子,加上移植整形。

  高铭和是幸运的,长达百年的珠峰攀登历史长河中,超过200名以上的攀登者永久地长眠在珠峰上,成为了风中的传奇。

  很多遇难者的尸体永远留在了冰裂缝里或者被山风吹向不知何处。而很多都随时间被冰封于那里。在山顶下面有一片区域叫做“彩虹谷”,这片区域因遇难者出事时还穿有各种颜色的登山服而得名。

  四、环境保护堪忧

  尽管危险重重事故频发,珠峰每年还是吸引着数以百计的人前来挑战。

  一个世纪以来,登顶珠峰人数已逾5000人,累计3019人次从北坡登顶。

  在2000年以前,一天内登顶珠峰人数不超过50人,2019年5月21日晚上,大约250位登山者从海拔7900米的四号营地出发冲顶,由于持续24小时天气良好,超过200人已经成功登顶,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同一天登顶人数最多的一次。

  2019年珠峰南坡的春季登山季开始于4月14日,尼政府公布的数字显示一共有381位登山者获得了攀登许可,考虑到每一位登山者至少雇佣一位登山向导,估计攀登珠峰的人数多达1000人。

  攀登珠峰活动的商业化运作目前日趋成熟,逐年增加的登山者给尼泊尔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的同时,也给珠峰带来了诸多的环境问题。

  过度商业化使这里正成为世界海拔最高的垃圾场。由于通车的缘故,珠峰大本营是物资最丰富的补给站,游客、登山者、商人等在这里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到了海拔6000至7000米时,垃圾处理变得更加困难。常见的垃圾在极低的气温下,会被一直埋在雪中不被分解。到了8000米以上的“死亡地带”,大部分登山者首先考虑的是维持自己的体力和生命,他们很多人都会丢弃掉不必要的物品,例如空氧气瓶、瓦斯罐甚至是电池,根本无暇顾及环境保护。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