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这种风俗始于南宋,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公元1243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扎彩灯开始。正月十三日为“上灯”;十四日为“试灯”;十五日为“正灯”;十七日为“罢灯”。从正月十三这天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彩灯啦!
风俗
点灶灯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城隍庙中看灯的人络绎不绝。明末清初,城中包壮行家做出的彩灯闻名远近,称为“包灯”。这天,乡下尚有出嫁女请娘之俗。傍晚,农家有煨百虫、放烧火、爆白花之举。人们还要请坑三姑和灰堆婆婆解答疑难问题。解放后,城市元宵活动以灯会为主,在文化宫、文化馆、公园等地设灯景,供群众观赏娱乐。
晒佛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都举行盛大的晒佛节,也称亮佛节。此会午前举行,各寺院由大喇嘛率领僧众抬着巨幅彩绣大佛像到寺院附近山麓固定的晒佛台上展开,而后僧众颂赞佛陀功德,念沐浴经,万众肃然。
拉卜楞寺每年“晒佛节”展晒的,就是巨型唐卡。因唐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丰富,被称藏族的“历史画卷”。在世界美术史上,也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风姿。
海灯节
每年的正月初十左右,北方海岛的渔民及沿海的百姓便家家户户开始扎制海灯,从正月十三凌晨起,就有人开始燃放鞭炮,早晨渔民以家庭为单位,大人小孩,三五成群,拿着香纸、贡品(水果、饽饽、酒、五样菜等)到海神娘娘庙烧香、磕头、祭拜、许愿、祈祷。倘若家中有遭遇海难的,额外多烧一些纸;同时还给给海神娘娘披红,用红布条系在海神娘娘的塑像上,或者把红布条系在周围的树杈上,以祈求海神娘娘保佑平安,出海吉利,渔事丰收。
晚上吃过“上船饺子”(正月十三海岛渔民要吃饺子,预示一年一帆风顺),天放黑后,便三五成群,拿着扎制的海灯、竹竿、贡品、鞭炮到海边,根据当晚风向选择放海灯方向,当刮北风时,就从南面放,在刮南风时,就从北面向南放,把海灯放到海边时,用竹竿把海灯推向深水,顺风飘向远海,这时岸上鞭炮齐鸣,香火缥缈,磕头、祭拜活动开始,把放海灯这一习俗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