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对二人转情有独钟,每当提起二人转,人们脑中往往会浮现出衣着鲜艳的男女,手拿扇子、手绢等道具载歌载舞,每个人都能对二人转说上一二,但你真的了解二人转吗?
二人转发展历程(伪满洲国)
二人转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二人转的称号最早见于伪满洲国时期,当时《泰东日报》上写道“……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
二人转发展历程(清朝)
有记载,清道光二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被视为艺人的二人转演员社会地位比较低,位于下九流之末。
二人转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前夕)
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道具增加了舞彩棒、扇子等,歌武并行,成为如今二人转的基底。
二人转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1953年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东北梅兰芳”的黑龙江男旦蔡兴林(1926生,艺名为“粉蝴蝶”)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把二人转带到北京,蔡兴林后来成为北派二人转杰出代表、京派二人转创始人,曾为毛泽东主席表演二人转《大庆子》和《王二姐思夫》。
二人转发展历程(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从编导到演奏乐器都有了大的变化。许多二人转艺人当选为省市人大代表,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涌现出大批优秀表演、创作、研究人才。(二人转《镶牙记》是《人民日报》建国后首次发表的二人转作品。)
二人转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服饰、舞台灯光、演员手持道具都有了创新,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以吉林省民间艺术团为例,《西厢•观画》《包公断后》《南郭学艺》《回杯记》在人民大会堂三楼礼堂演出,肖华、贺敬之等中央领导出席观看,演出结束后上台同演员一一握手,合影留念。
二人转发展历程(近年来)
近年来,由辽宁省铁岭市民间艺术团的二人转演员赵本山发起组办的“赵本山杯”二人转大奖赛,为二人转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赵本山自导自演农村题材轻喜剧《刘老根》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东北二人转民间艺术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