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端午,网络和微信圈里就开始疯传说,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这个说法延续到今年端午。这个说法是,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传说这天伍子胥自刎、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水——总之,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后人祭祀先人的日子,所以不是所有节日都互祝快乐,像清明、端午这些节日只能互送“安康”。
真的是这样吗?听听专家们怎么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质疑“端午节不能祝他人快乐”的说法。 张颐武说:“其实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他引用歌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的句子驳斥道,这有什么不能快乐的。乐观和开朗,也是这个节日的应有之义。无须太拘泥。 此外,他还引用晏殊的《端午诗》、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来印证“许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北京民俗学家高巍也表示,史书上从未记载有“端午安康”的说法。
北京民俗学家高巍表示,史书上从未记载有“端午安康”的说法。
高巍表示,互祝“端午节快乐”没有问题,倒是“端午安康”未见史料有记载,民间也没有这样的说法。 在古代端午是祭,而非节。韩国人为它的端午节申请世界遗产时依然使用的是“端午祭”的提法。但是,高巍认为,端午过后,气温高湿,蚊蝇滋生,邪气入侵,人很容易生病,所谓“苦夏”。先人设定这么个节日,不是因为惧怕,也不是想通过仪式“绕过”困难;而是铁了心要直面这些困难—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停下手里的工作,聚集到一起,为顺利渡过困难时期祈求先辈保佑,并做好度过困难的准备。因此,在中国古代,任何仪式,包括祭祀,都是为了寻求精神支撑,得到精神慰藉,团结力量,获取信心。“祭祀只是手段,目的是战胜困难,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因此,‘端午节快乐’没有问题,清明节也是一样”。 高巍表示,网络和微信圈里盛传“端午不祝福”,恰是反映出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不了解,在表达美好祝福的时候,心里没底气。“拘泥于祭祀本身而不能快乐,太过教条,也并非古人创立节日的本义 ”。 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王倩予认为,说“端午节快乐”是很正常的。 “人们本身接受的固有文化观念和自己对节日的内心感受是有距离的。”王倩予说,一些传统节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被附加了很多带有倾向性的东西,比如说屈原投江这种悲壮的情节,这是当时的掌权者希望这种爱国意识内化在人们心里。而现代社会过于强化这些东西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相对于历史人物和故事,人们对节日的理解和感受更有意义。 王倩予表示,朋友圈疯传这些说法提醒了人们更多地关注传统节日本身的含义,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她说:“我们的教育和媒体做得还不够好,如果没有足够准确的信息传达给大家就会出现误解。” 所以,看了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啦,端午节互祝快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