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电影《悟空传》的导演,由曾执导《西游·降魔篇》并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新晋导演郭子健担任,编剧方面,则邀来原著作者今何在亲自把关。据说影片将更多地诠释悟空荡气回肠的“不服”精神:“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这一切,听起来未必不靠谱。
最终,电影《悟空传》究竟将如何影像化小说原著中略显意象化的“成长之路”?倘若忠实原著中的精神,根本不需要答案,电影不妨就放手一拍。今何在曾在小说的序言中透彻地说过:成败,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去追求理想时你就会明白,你很可能不会成功。最关键就在于,当你深知这一点时,你还要不要去追求。
《嫌疑人X的献身》:缜密的推理与隐匿的深情能否得兼
3月底将与观众见面的电影《嫌疑人X的献身》未映先热,已经攒足了话题:改编自不折不扣的大IP——日本著名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代表作,也有同名日本电影珠玉在前;头顶明星光环的苏有朋担任导演;剧本由东野圭吾亲自过目;张鲁一与王凯两大演技派承包了男主角,互相飚戏;林心如出演女主角,时隔13年与苏有朋再度合作……
依小说原著来看,故事讲的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诡计。单亲妈妈靖子错手杀死前来纠缠的前夫,暗恋着她的数学天才石神为了替她掩盖这一犯罪事实,不惜炮制了另一起杀人案件,为了替爱人承担责任,竟然让自己成为真正的杀人犯。
开篇没多久,东野圭吾就已老老实实交代案件的真凶及其来龙去脉。这个诡计似乎有着某些著名而古老的诡计的踪影,毕竟,推理小说诞生至今,无数的作者几乎将所有的犯罪伎俩穷尽。
接下来,故事拿什么牵动读者的心弦?石神的大学同窗、物理天才汤川学是如何识破这个诡计的,固然留下看点。吸引读者看下去的,更有石神这隐忍又深邃的单恋感情会如何继续。这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悬疑故事了,更是一个爱情故事。最终,东野圭吾把情感设置为了诡计中唯一的漏洞——石神看靖子时不经意间流露的一个眼神让他的诡计功亏一篑,最严密的逻辑也无法掩饰这种发自内心的触动。
书中缜密的推理与书中人隐匿的深情,共同助推着小说《嫌疑人X的献身》成为推理题材的经典,一举囊括日本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年度总冠军。而在中国版本的电影中,这两者又能否得兼?这将成为影片赢得观众的关键。
东野圭吾对于电影改编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自己作品的每一次改编都要有所不同,这意味着中国版本的电影在诸多细节未必可以享原著严谨之利好,况且此前已经有了日本版的电影改编。细节的变化并不容易,生活的细节融入推理,处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另一个重要的挑战则是,电影该如何还原小说中人物微妙的心理,那极致的情感,让人心痛也无奈的爱,东野圭吾用文字蜻蜓点水般淡淡一抹,就传递了出来,那电影呢?(范昕)
沙里淘金,文学名著借助电影改编重生
作者:张晓鸥
改编自老舍同名原著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不久前获得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这部发表于1943年的小说,讲述了抗战时期重庆一个农场主任笼络下级及所谓全能艺术家,逼走试图在农场兴起改革的海归新主任的故事。与早些年被改编成电影的《骆驼祥子》相比,《不成问题的问题》无疑是老舍作品中被忽略的一部佳作。可以预见,随着电影在国内的上映,将燃起读者对老舍小说原作的热情。
在视觉文化浪潮下,一些曾经湮没无闻的现代文学作品因被改编成电影而复活的这种现象并不鲜见。1988年,凌子风执导的电影《春桃》面世,原著作者许地山在一般读者的阅读范围里,并非“鲁郭茅巴老曹”这样的一流作者,即使对主流的现代文学史来说,《春桃》也不是一部重要作品;凌子风1992年导演的电影《狂》则改编自李劼人的小说《死水微澜》,当时,读者对作家李劼人的关注程度也远远弱于今天。最终,这两部电影都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而这两部小说及它们的作者也以新的面目进入读者的视野。
电影改编促成了对文学作品的新的解读,小众文学作品借助电影获得重生,显示了中国电影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一种动态关系,不同时期、不同导演选择作品的出发点,与社会形态的变化、审美风尚的变迁、电影技术的进步等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老舍的《不成问题的问题》冷静客观地叙述了上世纪40年代一个留学归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一片自私、妥协、敷衍的空气中失落无助的故事,揭露了那个年代发人深思的积重难返的社会不良现象。小说通过前后两任主任的不同管理方式,告诉人们当时一种变态的人际关系:不靠本事、不靠业务、不靠科学;靠的是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这样一种对人情、社会的洞见,改编成电影,很容易获得观众的共鸣。
1996年,画家陈逸飞将徐訏的小说《鬼恋》改编为电影《人约黄昏》,从而引起了评论界、出版界、大众传媒对这位小众作家的足够注意。电影的拍摄距离这部小说发表的年份已经60年。当时,旧上海题材的影视作品炙手可热,怀旧热也在民间开始流行,《人约黄昏》满足了当时的观众对往昔都市繁华的一种想象,体现了与当时审美潮流的一种契合。
所谓“误读”,即是否“忠实于”原著。与《子夜》等名著相比,名作家的非代表作品、小众作家的作品反而预留了非常大的解读空间,导演在改编时,往往更加大胆,得失之外,也丰富了观众和读者对作家的认识。
1986年,谢飞将沈从文的小说《萧萧》改编成电影《湘女萧萧》,他选用“近似式”的做法,电影与原著《萧萧》有着相当大的距离,甚至可以说构成了另一部艺术作品,被称为“精彩的误读”,最终获得国内外一系列奖项,成为电影改编的经典。而1996年黄蜀芹执导的《村妓》,改编自沈从文的小说《丈夫》,但拍摄完成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片在剧情的处理、人物形象以及细节的处理等方面有所欠缺,今天已鲜有人提及。
中国现代文学是电影创作的宝库,无论是文学价值、思想价值、审美价值,甚至娱乐价值、商业价值,都值得电影工作者加以重视,在选择时,我们既要盯住名著名家,也要善于沙里淘金,发掘那些小众作品,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