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与保障民生、发展经济相结合,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新村建设,以达到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农民走向富裕的目标。
全力打造现代新型农村
虽然室外温度已降到零下,但奋斗镇友联村的花卉发展园的花室内却温暖如春、花香四溢,村民马玉芬正在向前来选花的顾客介绍花的品种与种植条件。马玉芬原来在城里打工,今年7月,得益于奋斗镇新镇区建设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马玉芬承包了花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目前,马玉芳培育的花卉品种有150多种,已经有了稳定的客源。
马玉芳仅是奋斗镇7000多农民的代表之一。奋斗镇的6个行政村中,友联村、友好村由于城中心文化区拆迁和城中村改造,按照村民自愿原则,海拉尔区在东山南部按照“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要求,实施了1700户的新村建设,计划明年全部完成。在新村建设中,按照生产园区化、生活社区化的目标,2个村将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生活区一期工程建设安居房582户,目前已全部完成。已建设道路、铺设供水管道、污水管网和架设供电线路各30公里,并建设覆盖新镇区100万平方米供热管网。
新村建设与蔬菜基地建设同步推进,奋斗镇全力打造现代新型农村建设的领军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全面建设蔬菜、马铃薯、花卉、仓储、养殖“五大基地”。同时,把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出口加工业作为农村做美、产业做精、经济做强的有力抓手,有效解决了城中村改造带来的产业接续和农民就业问题。这一项有特色、接地气的民心工程,使海拉尔区全面开启了因“十个全覆盖”工程而延伸拓展的发展新格局。(李佳励)
统建房 暖民心
踏着积雪,走进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汉古尔河镇北坤浅村董义家。董义是北坤浅村的贫困户,老两口已经60多岁了,几个孩子都已结婚。董义以前住的土坯房由于年久失修,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冬天四面透风。
村里很多人都通过危草房改造项目住进了新居,董义老两口也琢磨着盖新房。可难题是,兜里没有那么多钱,自己年龄大了,孩子们也自顾不暇。
村里像董义家这样的有不少户。如何能让生活困难的群众“安居”,是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一块“心病”。
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如何让百姓享受到这些好政策?村党支部书记李宝明上任后,就盘算着为村里无能力自建房屋的村民统一建房。经过村“两委”工作会议、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统一建房得到了大家广泛认可,大家纷纷报名参加统建。
思路有了,方案有了,群众也支持,李书记又有了麻烦。由于资金少,施工队不好找,连续几天,李书记都碰了壁。李书记的“倔脾气”上来了,他一家一家走访当地施工队,终于有一家被说服。统建房开始施工,李书记每天都到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
入冬时分,北坤浅村已经有12户村民搬进了统建房,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冬天变得格外温暖。董义高兴地说:“搬着行李就住进了新房,一点儿都没用我们操心,住了新房子心里也敞亮,现在国家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村上的路修了,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也建了,标准化卫生室有了,便民连锁超市也覆盖了,生活真是一天比一天有奔头了!”(塔娜 蒋希武 边红琳)
小村人的幸福生活
听说要采访农民的收入情况,扎兰屯市高台子办事处高台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广德答应得非常爽快。他先把笔者领到一户农民家,这是公路边的一家小饭店,也就七八张桌的规模。虽然刚接近中午饭时,店里已经有3桌客人在吃饭了,还有4张桌上摆好了餐具。
“这4张桌是中午客人包的桌,现在村里有饭店10多家,阜丰公司工厂外面也有十几家,附近光饭店就有二三十家,家家饭店的生意都挺好。”女老板张云玲说。
一个小村哪来这么多人到饭店吃饭呢?张云玲说,来吃饭的有阜丰公司的工人、拉货的大货车司机,还有附近驾校的学员。店里只有厨师是聘的,全家3口人跟着忙活,1年纯收入有10多万元。张广德笑道:农村人不愿意露富,像张云玲家,旁边的超市和修理铺都是她家的房子,1年光租金就有6万元,加上饭店的收入,1年少说也得有20多万元。
随后,笔者又来到一户有3间砖瓦房的普通农户家。女主人袁晓丽介绍,她们家地少,以前两口子每年都出去打工,1年也就能挣二三万元。阜丰公司入驻后,她和老公都在阜丰公司上班,1个月能挣7900元,家里有10多亩地全都流转出去,1年能挣10来万元,一家3口生活得很幸福。
张广德介绍,高台子村在扎兰屯市算是较大的村,有5200口人,人多地少,很多家庭靠外出打工生活。现在好了,阜丰公司、宏裕科技公司等几家企业都在村子附近,光在阜丰公司上班的村民就有500多人,在宏裕科技、冰海肉业、嵩天薯业等企业上班的还有几百人。自从阜丰公司投产后,每年700万吨的货物吞吐量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物流产业,同时带动了饭店、旅店、超市、修理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现在村里有超市商店20多家、饭店20多家、旅店招待所3家、小型玉米加工厂5家、个体收购户多家、大型个体运输货车30多辆。此外还有黑木耳种植基地、5000亩果树基地、蔬菜大棚、畜禽养殖……说起如今村民的幸福生活,张广德满脸自豪。(记者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