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市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西南与辽宁省接壤,北与通化市接壤。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幅员面积为3354.90平方公里(2002年),总人口218623人(2013年),2013年,集安市实现生产总值91.7亿元。集安市有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鸭绿江风景区、云峰湖风景旅游度假区、好太王碑等著名景点。
[开发区] 吉林集安经济开发区属省级开发区,前身是1988年省政府在全省首批设立的5个开发开放小区之一。1996年12月开始实体运作,实行“区乡合一”的管理体制。2002年6月,省政府批准开发区行政管理体制改为“区辖镇”(下辖太王镇及4个社区),副县级建制,辖区总面积378.42平方公里,其中批准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总人口3.32万人,是全省少数几个综合性开发区之一。 集安经济开发区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人文、历史。同时,开发区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网络,优惠的投资政策,配套的服务体系,是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理想之地。 [青石镇] 原名上套,因当地盛产优质建筑材料"花岗岩青石"而得名。地处集安市区东北23公里,位于东经126°19′~126°33′,北纬41°14′~41°32′。东与白山市三道沟镇接壤,西与太王镇相连,北与通化县相邻,南临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国境线长约63公里。面积306.53平方公里。青石镇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林面积15018.2公顷,植被覆盖率达90%。主要河流有鸭绿江及其支流石湖河、秋皮河等19条河流,总长度达114公里,流域面积216公顷。 [凉水朝鲜族乡] 是集安市唯一一个少数民族乡,原名大薄地。因此地有一处泉眼,四季流水,冬暖夏凉,故名凉水泉子。位于东经125°41'~125°52',北纬40°52'~41°09'。地处集安市以南40公里处,北接榆林镇,西北与大路镇相邻,西南与辽宁省宽甸县隔浑江毗邻,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乡域幅员面积153平方公里。 [台上镇] 地处集安市西南部、老岭山下、新开河畔,位于东经125°47'至126°05'、北纬41°07'至41°29'之间。由政府驻地台上村而得名。东部与麻线乡、清河镇毗邻、西与花甸镇接壤、南与榆林镇交界、北与清河镇相连。全境东西长40.3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422.32平方公里。 [头道镇] 因处于苇沙河第一道河拐弯处的平川处,故称头道崴子。地处集安市最北端,距市区50公里,公路里程约80公里。位于东经125°41'至126°04'、北纬41°20'至41°36'之间。北与通化县、通化市为邻,东与清河镇接壤,西与财源镇相连,南与花甸镇接边。面积332.42平方公里。 [榆林镇] 清光道年间,此地榆树成林,故名榆林。地处集安市城区西南25公里。位于东经125o51′~126°00′,北纬40o53′~41o07′。东与麻线乡毗邻,西与大路镇、凉水朝鲜族乡接壤,南邻鸭绿江,北连台上镇。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28公里,面积281.44平方公里。 [财源镇] 清道光年间有住户种植大片韭菜,时人称韭菜园子。后更名久财源子,简称财源。地处集安市城区北46公里。位于东经125°36'至125°47'、北纬41°17'至41°27'之间。东南与花甸镇相连,东北与头道镇金家村为邻,西北与通化县以浑江为界,西南与辽宁省桓仁县接壤,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17公里,总面积174.74平方公里。 [花甸镇] 清道光初年,因此地花草成片,故称花甸子。地处集安市城区西北39公里。位于东经125°38'至125°52'、北纬41°16'至41°23'之间。东与台上镇毗邻,西与财源镇接壤,南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交界,北与头道镇、清河镇相连。东西宽6.5公里、南北长24公里,面积 156.38平方公里。 [大路镇] 大路原名横路。1936年,这里的乡间山路扩建成大路,故得名大路,沿用至今。位于集安市区西南59公里,地处东经125°35'至125°49'、北纬40°55'至41°05'之间。大路镇由政府驻地大路村而得名。东与凉水朝鲜族乡、榆林镇毗邻,西至挂牌岭与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交界。南与凉水朝鲜族乡外岔沟村相连,西南与辽宁省宽甸县下露河乡隔浑江相望,北与台上镇接壤。境内东西宽8.5公里,南北长29.9公里,面积254.73平方公里。 [清河镇] 因苇沙河水清流彻透明取名清河。地处集安市区西北66公里,位于东经125°51'至126°09'、北纬41°13'至41°29'之间。东与通化县果松镇毗邻,西与头道镇和花甸镇以岭为界,南至文字岭与集安经济开发区相连,北与头道镇接壤,东西长23.2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503.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5公顷,其中水田310.2公顷。 [麻线乡] 名称来历,麻线古称玛砚,因字同音而得名。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125°58′~126°09′、北纬40°56′~41°08′之间。地处集安市城区西3公里,东与市区通胜街道毗邻,西与榆林镇接壤,北与台上镇交界,南隔鸭绿江与朝鲜相望。辖区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20公里,总面积296.15平方公里。
集安历史悠久,至少可溯及原始社会。境内已发现9处原始社会遗址,曾出土大批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及夹砂褐陶器。对鸭绿江、浑江流域的考古证明,至少在公元前三、四千年以前,集安浑江、鸭绿江流域就已经闪烁着人类文明的光辉。 据史料记载,新石器前期,集安一带就是古代人类重要居住地之一。远在唐、虞、夏、商之时,即已人烟早布;“禹平北土,置九州”,此地属齐州;舜分齐为营,此地转营州属。故集安地域建制较早。周武王灭商,“释箕子之囚”,箕子带5000人回归商人旧地,“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周初大分封时,封燕侯于东,燕侯立都于蓟并逐步强盛,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公元前300年前后,此地转属燕之辽东郡。秦统一后,属秦辽东郡。汉初,在今集安设不尔县,治所不耐城(今集安市)。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西汉增设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不耐城属玄菟郡高句丽县管理。汉武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朱蒙自夫余来浑江流域高句丽县境内建立卒本夫余地方政权(即后来的高句丽)。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自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迁都国内城(不耐城音转,今集安市)。自此,集安成为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 高句丽迁都集安国内城后,数次派兵袭扰高句丽县暨玄菟郡治所,高句丽县治所南撤至今本溪附近,中央政权将今集安划入玄菟郡西盖马县,后又恢复为高句丽县。王莽新朝期间,因高句丽不服调遣,贬高句丽县为下句丽县。东汉后期改设丸都县。高句丽在今集安为王都期间,除维修国内城外,在今集安及附近修建尉那岩城(丸都山城)为王都,尚有在国内城附近筑平壤城、东黄城为王都的记载。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西晋置平州,辖辽东、玄菟、带方诸郡,重新划今集安隶属玄菟郡高句丽县。东晋之后,高句丽臣属南北朝的中原各王朝。公元427年,自国内城迁都平壤。今集安为高句丽别都,仍名国内。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收复集安,在今集安辖域岭前、岭后分设国内、苍岩二州,结束了集安作为高句丽别都239年的历史。公元668年,高句丽亡。唐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在今集安改设哥勿州,境内地区设丸都县。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于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建立"震国"。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封其为渤海郡王,"震国"更名渤海,哥勿州暨丸都县渐入其境。渤海于今集安设正州,亦称沸流郡。正州迁治后建为渌州,渌州迁至今临江一带,今集安又改为桓都县;渤海强盛时期,设5京15府62州。于今集安设西京鸭绿府,不久迁至今临江一带。西京鸭绿府领神、桓、丰、正四州。今集安改设桓州,领桓州(先称丸都县、桓都县)、神水、淇乡3县。公元918年,民众以西京鸭绿府为中心反抗渤海,建立"定安国",今集安仍为桓州。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立东丹国,后改称辽国。公元984年,"定安国"被辽所灭,仍复集安为桓州。改鸭绿府为渌州,桓州(今集安)为辽属县。 开泰六年(公元1017年),辽建东京道于辽阳。桓州(今集安)属东京道辽阳府。公元1125年,金太祖灭辽,设19路分镇各地,东京路设于辽阳,桓州转归东京路婆速府管辖。公元1233年,蒙古军灭金,桓州归蒙古所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蒙古设"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桓州仍属元前之蒙古。元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元在东北置辽阳行中书省,辖辽阳等7路,桓州属辽阳路东宁府。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明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桓州归东宁府。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增设奴尔干都司,下设卫、所,桓州隶属南迁后的建州卫,为鸭绿江部,并渐为女真人的主要居住地区。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州卫都督佥事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清朝前身),定都赫图阿拉(新宾老城),今集安为其近辖之地,属建州女真满洲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陆续在东北设宁古塔、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今集安在地域上归吉林将军管辖,军事、行政由盛京将军指挥。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清置奉天府,今集安先后属奉天府尹、奉天巡抚管理。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清为保护"龙兴之地",对东北东部进行首次封禁。康熙二十年(1681年)始,正式在辽东修筑柳条边墙,将今新宾汪清门、通化县英额布以东的辽阔地域列入禁区,今集安在其封禁之内。此后历近200年于咸丰十年(1860年)解禁。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分岫岩东边地增设通化、宽甸、怀仁(今桓仁)3县。属奉天省兴京厅(清宣统元年改为兴京府),今集安地域岭前属桓仁县,岭后属通化县,清于今集安通沟添置巡检衙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由通化、怀仁析出各5保共59牌,建辑安县(辑安,取"和安"之意。语出《史记.马相如传》"陛下继位,臣服天下,辑安中国")。县城设鸭绿江北岸通沟口,治所通沟,属奉天省兴京府管辖,同时将巡检衙门迁往县属外岔沟门。1904年,划通化县滋生保岭东四牌为辑安太和保(1944年划归临江县)。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知县衙门由通沟口迁入国内城旧址。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翌年建立中华民国,实行省、道制,县衙门改称县公署,辑安定为三等县。1913年,辑安隶属奉天省东边道。1928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辑安隶属辽宁省东边道。1929年(民国十八年),成立东北政务委员会,废除道制,辑安直属辽宁省。 1931年后,日本帝国主义逐步侵占东北,翌年3月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6月8日,日军侵占辑安。10月,辑安隶属奉天省,同月成立辑安县公署,定为丙类县。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12月,伪政权将东北肢解为14省,辑安县属伪安东省。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7月1日,又增设通化等5省,辑安县改隶伪通化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月下旬,中国共产党武装接收伪通化省公署。9月26日,成立通化民主政府。10月,建立安东省通化地区专员督查公署。11月20日,辑安成立民主政府,辑安隶属安东省通化地区专员督查公署。1946年1月,成立民主政权吉辽省通化分省,辑安隶属通化分省。同年2月10日,通化分省升格为省,属之。并于同年3月设通化地区专署。5月,辑安县随通化市、通化县合署后的通化市专员督查公署转隶安东省。1947年2月14日,辑安县民主政府改为辑安县政府。1947年5月,通化市县合署设置的通化市转属辽宁省,辑安脱离通化公署,直接隶属安东省。同年12月,通化市、县分署设治,划回安东省。1948年9月4日,辑安隶属安东省通化地区行政督查专员公署。1949年5月,辽宁省部分市县与安东省合并,改为辽东省。5月18日,辑安县随同通化地区专员公署改隶辽东省。 1952年6月,撤销通化行政督查公署,辑安县直属辽东省。1954年8月,辑安县划归吉林省。同月20日,成立通化地区专员公署,辑安县隶属吉林省通化地区专员公署。 1965年1月20日,国务院批准,3月8日省政府通知辑安县更名为集安县。 1985年2月4日,通化地区行署撤销,实行市管县,集安县归属通化市管辖。1988年3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4月4日吉林省政府通知撤销集安县建制,设立集安市(县级),直接领导乡镇,所辖地域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