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罗丹 344419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全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罗丹 3444197

全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21-09-08 14:49 | 来源: 吉林日报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作为重要边疆省份,吉林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的决定》,对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着力打造更加稳固的生态系统安全体系意义重大。面向未来,我们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全局来思考、来谋划、来推动,在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中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吉林篇章。

  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和威胁的状态,以及应对内外重大生态问题保障这一持续状态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吉林认真践行“两山”理论,认真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围绕建设生态强省目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绿美吉林行动,制定天然林保护修复实施意见,启动林草湿生态连通工程,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新征程上,我们要厚植生态环境优势,以保护吉林优良生态为己任,完善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探索实施路径,加快建设绿色吉林、美丽吉林,加快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守护好吉林大地的绿水青山黑土地,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吉林力量。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是保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精髓之一,就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为此,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完善政策举措,着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美丽吉林建设的治理效能。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完善国土空间、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补偿、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大力完善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绿色金融,提升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建立健全生态监管制度体系,以实现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切实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工作,加强多部门联动执法、引导社会监督,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驾护航,制定好、执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抓好大保护、推进大治理。

  把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作为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坚持系统观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连通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空间,持续增强森林碳汇能力、秸秆“五化”利用固碳能力,更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强生态保护的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科学推进、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科学规划、持续夯实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强化目标导向,聚焦主要生态问题,进行源头管控、区域联动、城乡统筹、系统治理,达到生态功能的整体提升。

  把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做得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才更广、后劲才更足;经济发展又能为生态治理和生态恢复等提供坚实物质保障。在生态强省建设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需要着力打造更高质量的生态经济发展体系,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适合地区实际,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持续健全绿色产业体系、绿色流通体系、绿色消费体系、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以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约束变量,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产业,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生态旅游产业,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建设一批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积极创建节约型社会,培养和形成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社会风尚。

  把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环节来抓。生态文明教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要多管齐下、多方发力,使生态文明教育与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生态强省建设需要相适应。围绕发展需要,整合多方优势,组建专家队伍,开发教育资源,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融入育人全过程。把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科技馆等作为普及生态保护知识的重要阵地,依托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开展主题宣传,提高公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意识。推动生态工程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模式,营造全社会爱生态、护生态的良好风气。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和“作风建设年”,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最广泛共识,营造出全民支持生态强省建设的浓厚氛围。

  (蒋兆恒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 罗丹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