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喜讯励人心,民族团结一家亲,2020年10月10日,吉林省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长春市召开,该总站马鹿沟边境派出所被评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圈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站长孟繁荣、延边边境管理支队政治委员徐坤被评为“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这是继2019年延边边境管理支队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后收获的又一项荣誉。
每年初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时候,在吉林省边境地区,美丽的金达莱花都会如约开放,长久以来,金达莱花被吉林边疆地区的群众视为民族团结的象征。驻守在这里的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民警与各族群众水乳交融、休戚与共,为边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无私奉献,就像盛开在长白山麓的金达莱花,争芳吐艳、绚丽多姿。近年来,该总站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工作思路,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维护口岸边境和谐稳定、促进驻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有力助推了边疆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腾飞发展,让金达莱花在鸭绿江、图们江畔美丽绽放。2019年以来,总站1个单位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名个人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10余个单位获得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果丰硕,成为吉林移民管理警察的一张最闪亮的爱民名片。
稳边固防营造安全感
2019年8月20日深夜,吉林省白山市长白县马鹿沟村朝鲜族群众金大爷听到院子里有动静,他掀开窗帘一角,拿着手电照了一圈,突然看到两名男子翻墙进入自家院子,直奔停放在仓房里的摩托车。“不好,有贼!这可咋办啊!”金大爷突然想到在炕头上的“十户联防”报警器,金大爷立即按下报警器,不一会儿,正在巡逻的派出所民警和联防队员赶到了现场,将盗贼抓获。2019年,马鹿沟派出所开展“10+1”科技管边、群众联防工作模式试点,在“村村警灯闪烁”、常态化驻村巡逻基础上,每10户村民组成的联防小组,并在家中安装报警装置,群众报警求助时,只需按下报警按钮,驻村巡逻民警和其余9户就能第一时间得知求助信息,形成了“一家有难、九家支援”的群众自救体系。民警还结合驻地朝鲜族群众多得实际,编印了“朝汉”双语使用说明,自从推行“10+1”举措,安装“十户联防报警器”后,辖区5个村实现零发案,有力维护了边境辖区的安全稳定,群众亲切地称其为“炕头110”。
“现在,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无论在街道还是村屯,随时都能看见警灯闪烁,感觉民警就在大家伙儿身边。还给我们安装了报警器,治安有了保障,群众心里更踏实了。”马鹿沟村村书记赵修伟说。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没有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民族团结就无从谈起,如何提升边疆各族人民的安全感成为摆在该总站的首要问题。该总站担负着1300多公里边境线的管理任务,点多、线长、面广、外来人口多、辖区山高林密、群众居住分散,边境治安形势极其复杂。
“要持之以恒强化边境管控,织密扎牢边境安全防控网,全力筑起维护国门边境安全稳定的铜墙铁壁,确保边境口岸安全无虞。”该总站党委书记、总站长盖立新同志强调。今年以来,该总站深入开展“靖边”“长安”系列专项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从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入手,强化边境辖区社会面巡逻防控,建立“一点两警四队”工作模式,即每村设立警民服务点,由两名民警负责,建立事务咨询小队、矛盾纠纷调处小队、治安防范小队、应急快反小分队,完善健全了“10+1”群防群治机制,成立了阿妈妮巡逻队,设立了出租房屋业主、出租车司机、阿妈妮、治安员、街道清扫员为主的“五大群众信息员”,充分发挥了各族人民群众“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逐步构建完善了具有边境区域民族特色的“全员式”群防群治网络。共建立“群众护边员队伍”570余人、三级群防群治组织290余组1800余人,与司法部门建立“驻派出所民调室”20余个,110余名护林防火员纳入群防群治体系建设范畴。
各族群众也是边疆稳定的有力维护者。6月10日,吉林省首个“义警工作站”在集安市麻线乡下活龙村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联勤联动,共管共治”乡村警务模式正式启动推广。
“义警工作站”定义于奉献、友爱、互助和社会责任,是一支覆盖各族人民、各行各业,主动参与社会群防群治的志愿者队伍。成员由辖区企业领导、村组干部、村民组成,纳入社会化警务力量,形成全省首支警企民协作的“快速反应、全线设防”警务志愿队伍。成立“义警工作站”,该支队进一步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将辖区内的联防联动力量集中起来,有效解决了边境地区村屯分布散、距离远、警力有限的实际困难,实现了“借民力办民事”的目的,让群众一同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和困难帮扶,有效缓冲对立情绪、增加第三方公信力,为深入推动“全民联动”合力管边控边提供了智慧保障和警务支持。
“下一步,我们还会继续扩大‘义警’队伍的规模和范围,逐步在10余个所属边境派出所辖区推广,积极打造平安、幸福、和谐边境治安环境。”该总站集安大队大队长曲明军这样说道。
科技防范、专项行动、群防群治、联勤联动,一套合力治边“组合拳”,边境地区治安防范能力显著提升。2019年,该总站共破获跨境侵财案件8起,侦破毒品、偷渡案件19起,缴获各类毒品4.7公斤,查处走私案件64起、案值300余万元。
兴边富民提升获得感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位于图们江下游,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素有“鸡鸣闻三国,虎啸惊三疆”的美誉,朝鲜族、满族人口占比近半数,这里分布着珲春、圈河、沙坨子3个陆路口岸,是典型的边境窗口城市,许多的少数民族群众从事着口岸进出口贸易产业。2020年伊始,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影响了这座边境小城,珲春口岸作为珲春市疫情期间唯一可以通行货物的口岸,成为抗疫物资的“生命线”,货物流通的经济“大动脉”,国内疫情严重时,源源不断的防疫物资由口岸进入国内;在俄罗斯疫情爆发时,生活物资、日常用品带着浓浓的情谊经由口岸支援友邻国家;在复工复产时,载满各类货物的货车、火车不断穿梭在珲春公路、铁路口岸,为边疆的经济发展提供着有力支撑。这都离不开在疫情期间仍然坚守在口岸一线的移民管理警察。他们与时间赛跑,与危险同行,化身边检“大白”,守护物资快速顺畅通关。特别是在夏季三伏天,执勤条件非常艰苦,他们穿上防护服后几个小时内就会汗流浃背,护目镜布满雾气,一线民警经历一天疲惫工作后脱掉防护服总会留下“满脸勒痕”。
“虽然现在是辛苦了一些,但是能够为珲春的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作出一点贡献,这都是值得的!”在口岸连续奋战了60多天的执勤队民警金星光这样说道。
10月13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大地,伴着火车的一声轰鸣,俄籍3802次货运列车缓缓驶入珲春口岸,这也标志着今年“珲马铁路”进出口货物突破200万吨。
年初以来,该总站珲春边检站通过加强与口岸联检单位协作、多措并举优化查验流程等措施,实现通关“零延时”,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大背景下却逆势上扬,保障进出口货物同比增长28.04%,环比增长50.65%,创历史新高,有效促进了疫情防控和东北亚国际互贸产业链提档升级。
从珲春口岸进口到中国的货物中,附加值最高的当属帝王蟹和扇贝等鲜活海产品,可是由于疫情影响,很多海鲜企业的货车堵在边境,通关缓慢。而鲜活是海产品的价值所在,每耽误一分钟时间,都会从事海鲜贸易的企业多一分损失。
今年5月,该站接到珲春多家贸易公司负责人的求助电话,称载有帝王蟹、活扇贝等海鲜的30余辆货车滞留在俄方口岸,如不能及时运抵国内,企业将承受巨额经济损失。群众有需求,边检有回应。该站在严格落实防疫措施的同时,积极与俄方沟通,推迟闭关时间,延长通关检查工作时间,协调增加了外贸公司人员办证审批名额,并开通了“鲜活螃蟹”绿色通道,加快鲜活螃蟹货车查验速度,减少货车等待时间,在双方边检机关的共同努力下,载有海鲜的车辆及时入境,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
“我们在口岸划出专门的倒装区域,合理调配吊装车辆,积极协同海关、检疫等联检单位,快速办理出入境边防检查手续,最大限度保障货物快速顺畅通关,为企业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该总站珲春出入境站执勤三队副队长史新明说道。
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该总站主动策应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战略部署,不断深化“放管服”领域改革,提出服务长吉图开发开放“八项举措、二十项保障机制”,创新实施一站式、预约式、远机位服务等一系列勤务改革措施,高标准落实精准扶贫部署,协调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边境地区18个乡镇90个村屯经济建设,引进建设项目、扶贫项目51个,服务“三重一小”企业60余家,投入40余万元助推包保贫困户脱贫攻坚,主动帮助32户贫困户脱贫,助力民族区域经济建设职能作用充分彰显。
受疫情影响的不仅是珲春的海鲜企业,还有驻地的草莓种植户。珲春市三家子满族乡立新村是远近闻名的“草莓村”,村里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草莓园,种植草莓成了村民奔小康的主要手段。3月正是草莓上市旺季,以往此时,都会有大批游客来采摘。但今年受疫情影响,大量草莓滞销,加之不易储存,这可急坏了种植户们。三家子派出所所长安石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立即来到辖区满族群众郎勇家草莓园,与其共同研究制定线上销售方案,组建了“田园乐”草莓销售微信群。他还化身“带货主播”线上推销,“各位亲朋好友、老少爷们,本村特产的草莓香甜可口、鲜嫩多汁、好吃实惠,大家可千万不要错过!”在他的号召下,全所民警积极邀请亲人、同事、朋友进群,帮助种植户义务推销草莓。在安石林的大力帮扶下,仅仅几天时间,1300余斤草莓销售一空,价值近2万元,及时解决了郎勇的燃眉之急。不仅如此,安石林还将全乡的草莓种植户召集起来,向城区市场、超市集中推销,网上预订,送货到家,就这样,辖区的草莓销售也逐步走向正轨。
“多亏了咱们派出所的同志,帮我把草莓都卖了出去!不然草莓都坏到地里,真不知道咋整了!”郎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文化交融促进幸福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文化是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纽带,也是融入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途径。
每到周末,该总站延边支队密江派出所的文化活动室里总会传出一阵阵曼妙动听的乐曲声,这是该所民警正在用朝鲜族民族乐器洞箫吹奏民谣“阿里郎”等乐曲。洞箫是中国朝鲜族独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乐器,迄今已有1500年历史,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密江乡是全国闻名的“朝鲜族洞箫之乡”。在业余时间,该所会邀请“洞箫”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吉松组织民警学习朝鲜族洞箫文化。通过学习,民警们对洞箫音乐从好奇转为喜爱,由喜爱转为热爱,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勤奋练习,洞箫演奏水平不断提高。
“学习洞箫艺术,不但丰富了民警的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也传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拉近了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距离”,该所教导员王宽这样说道。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融入,该总站将学习、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更深入的了解群众、更充分的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立足民族文化融合,充分发挥群众工作优势,强化同驻地民委的联系配合,共同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工作,通过共建共育等方式,将民族文化同警营文化深度交融。2019年以来,组建了7个民族文化艺术小分队,定期邀请驻地老师教授长鼓舞、象帽舞和朝鲜族乐器,不仅丰富了民警们的文化生活,还为警营培养了众多文艺骨干。他们还多次与驻地朝鲜族社区举行共建演出、篝火晚会、警民联谊。看着民警们穿着朝鲜族民族服饰,用朝鲜族民族乐器演奏乐曲,让驻地群众们感到欣慰和感动,更让民警与驻地群众之间少了些距离和隔阂,多了一些亲切与温暖。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基和灵魂,只有通过学少数民族语言,和群众交流沟通,才能加深民警对朝鲜族绚丽多姿文化的热爱,激发民警融入民族团结大局。2018年以来,该总站圈河边检站为了解决检查员“闭口守国门、单纯办手续”问题,与延边大学、进修学校联络,签订教育培训合作协议,开设延大朝鲜语班、口语强化班、业务培训班、勤务训练班等精品课程,还将老师请到口岸现场教学,每名民警年平均受教育180课时。
民警还自发成立了“班车小课堂”,在每天到口岸的通勤班车上,执勤队领导会带领大家把近期在课堂上学习的单词和句子在班车上统一复习,大声朗读。有时还会学唱朝鲜语歌曲、看朝鲜语视频,玩朝鲜语游戏,班车课堂丰富多彩。通过3年以来的不懈努力,该站朝鲜语培训教育已逐步打造成为具有中朝口岸特色、教育资源丰富的教育训练体系。目前,全站80%民警能够进行简单朝鲜语对话,30%民警能够使用朝鲜语开展工作。
通过朝鲜语学习,除了让工作效率成倍提高,还让民警们对朝鲜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朝鲜族文化在口岸成了新风尚,该站趁着大家这股子热情,相继举办了朝鲜语歌唱比赛、朝鲜语演讲比赛、朝鲜语知识竞赛,邀请驻地朝鲜族“阿玛尼”来到警营,和民警们包粽子、腌咸菜,共同庆祝中秋佳节,一句朝鲜语问候,一首朝鲜族歌曲,一支民族舞蹈,拉近了民警与驻地朝鲜族群众的距离。
该站站长孟繁荣同志说:“我们通过朝鲜语学习,不仅让我们的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也让民警们加深了与驻地朝鲜族群众的沟通和了解,让我们的群众工作事半功倍。”
一片赤诚爱民心,换来真挚警民情。每到传统节日,各族群众都会自发地来到警营,为民警们送来祝福和慰问。热情的朝鲜族“阿爸叽”打起欢快的腰鼓,“阿妈妮”则端出一盘盘特色美食让民警品尝。浓浓的警民情、真挚的民族情,在白山松水间奏响一曲快乐的交响乐,回荡在金达莱花盛开的山坡上,响彻在朝鲜族人民群众的心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从周作斌、安石林,到徐坤、孟繁荣,一代代吉林移民管理警察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这片他们热爱的边疆,献给了各族人民群众,他们都像是盛开在边疆的金达莱花,是民族团结的使者,传递着善意和友谊,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边疆常开长盛!(作者:齐晗、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