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那年,你在做什么,28岁时,你经历过什么,当你38岁,你又在哪......
他叫刘有,是吉林珲春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执勤一队民警,大家都叫他“老刘”。在边关挥洒青春热血22年,2018年底移民管理体制改革前,任原吉林公安边防部队三级警士长。他是如何从一位青涩少年成为名副其实的“老班长”?如何从一名转改新警,练成三尺验证台上的优秀检查员?
他的故事,要从他18岁那年说起......
18岁那年,“新兵蛋子”进了厨房
1999年12月,18岁的刘有从吉林九台入伍。那时的他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在部队干出点样子来。而他的雄心壮志刚进到部队就被浇了壶冷水......
有人说,当兵不当“伙头兵”。刘有上来就被分到炊事班,成了一名炊事兵。在战士们眼中,“当兵要到战斗班,当打仗的兵”,炊事兵等保障岗位则成了一些人眼中无人问津的“冷门”角色。可刘有不那么认为,他觉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平凡的岗位,只要用心,也能干出不一样的精彩。而工作中他展现出一股专研创新的韧劲……
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二十几年来,在烟熏火燎的厨房间,刘有真的干出了名堂——他不仅成为了高级士官,还取得了国家中、高级厨师资格。2014年,他在参加原吉林公安边防总队长春片区厨艺比武竞赛活动中被评为“边防厨艺王”,同时评定他的“波浪桂鱼”为“最佳菜肴”。
对待烹饪,他追求精益求精,像对待艺术一样,孜孜以求完美,在原吉林公安边防总队农场11年,仅是记录的烹饪笔记摞起来将近一尺多高,经他指导的炊事员多达300余名,这些厨师学兵多数成了各自单位独当一面的后勤骨干。
28岁那年,他是 “满身泥巴的兵”
2010年8月,永吉县口前镇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丰满水库多年来首次泄洪,致使嫩江水位猛涨,水位连续多天快速攀升,对周边的居民构成严重威胁。险情就是命令,“我是党员,我先上!”,刘有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抗洪抢险任务,在特大洪水面前,哪里艰苦、哪里脏累、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在搬运物资过程中,他的腰不慎扭伤,疼的不敢动弹,稍作休息、处理后,第二天早上就坚持和战友们一起参加抢险任务。
面对险情,他组织人员有序抢险的同时,一马当先,带领战友抬卵石、运沙袋封堵垮塌口。终于在河堤内侧垒起了一道防洪墙,缓解了险情。饿了就吃口面包,渴了就喝口凉水,为了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战士们什么也没说,坚持日夜巡查,加固险段堤坝直至险情退去。因在抗洪救援任务中表现突出,刘有被原吉林省公安边防总队授予个人三等功。
38岁那年,他一切从头开始
随着部队体制改革,刘有顺利通过转改考试,成为移民管理队伍的一名新警,工作岗位也由后勤保障转变为边检执勤一线。隔行如隔山,从厨房到验证台,对刘有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为了能拥有匹配现有岗位的能力,每天下班后,他都会拿出五六个小时来学习业务知识,在他的书桌旁,垒满了做好笔记的学习资料。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刘有积极报名参加执法资格考试,并利用“线上+线下英语小课堂”,进行边检勤务英语学习。一分辛苦一分才,记忆力不如年轻同志,他就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2019年,他顺利通过第一批检查员持章考核。
脱下军装换上警服,换不掉的是心中那份责任,忠诚履职是共同品质。他说:“大家身上的制服变了,但忠诚于党的心不能变、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军人的本色不能变。”
就这样,如今不惑之年的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凭着一颗炽热的心和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在烟熏火燎的厨房工作20年后,坚守国门口岸一线,甘之如饴、默默付出,用平凡的身影在岗位上发挥着光和热。
22年来,刘有同志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个人嘉奖6次,优秀士兵8次,多次获评“优秀士官”......
时光荏苒,岗位更迭,从新兵到“厨艺王”从转改新警到优秀检查员......他把青春全部献给了边关,用实际行动继续践行着,“三牛”精神,让我们为这位戍边“老黄牛”点赞。
供稿人:查皓文 王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