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子阳:扎根深山18载 守得青山变金山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张杰蔷 330286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桑子阳:扎根深山18载 守得青山变金山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张杰蔷 3302869

桑子阳:扎根深山18载 守得青山变金山

2021-01-21 13:26 |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

  “我学的是林业,我希望能够运用所学的林业知识在这片深山老林中干出一番事业来。”今年40岁的林业博士桑子阳,2002年大学毕业后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荆州市公安县,而是满怀憧憬来到武陵山脉深处的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工作期间,桑子阳于2011年完成北京林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的学业,获博士学位。随后进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科博士后工作站,但他仍然每天泡在深山里,把大山作故乡,把花草树木当亲人。

  他先后主持、参与承担实施了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2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选育红花玉兰新品种21个,在国内外核心期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18年过去了,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已是老成稳重的中年,担任着五峰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五峰绵延的群山是他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山寨的父老乡亲告别贫困是他执着的初心和使命。

  一树红花耀山寨

  五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高81%;但因山高路远,贫困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淳朴的乡里乡亲。

  2004年,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马履一在五峰长乐坪镇大湾村考察玉兰种质资源时,发现一棵高大乔木,其花内外全红。与以往看到的白色、紫色和单面淡红色的玉兰花全然不同,经鉴定,这棵唯一的玉兰被命名为红花玉兰,也叫五峰玉兰。同时发现了与红花玉兰花色相近、花被片数目增多的玉兰类群,定名为多瓣红花玉兰变种,总数量不足2000株。

  桑子阳敏锐地感到红花玉兰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不可以利用红花玉兰为老百姓找条致富门路呢?

  他从一个人,到带领一个团队,十多年潜心研究一棵树、一树花。

  从点到面,从珍稀到量产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桑子阳和团队从种苗繁育、品种选育、引种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刻苦攻关,获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选育了“娇红1号”“娇菊”“娇莲”等8个红花玉兰新品种,并成功注册“五峰红花玉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十余年过去了,红花玉兰经过繁殖、栽培,由当初原生的总数不足2000株发展为现在的近500万株,五峰也因此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红花玉兰之乡”。

  2014年,桑子阳经过反复比选,选定王家坪村、涨水坪村作为红花玉兰良种繁育基地,通过建立核心示范推广基地对其科研成果进行推广示范,带动林农发展。以企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农户建立红花玉兰绿化大苗培育产业化基地1.28万亩,栽植培育红花玉兰及新品种绿化苗木近130万株。创立了“农户土地流转,合作社经营”“农户自营繁育苗木,合作社收购”“农户+合作社联合培育苗木,合作社回购”三种扶贫模式。

  基地建设直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租金收入、薪金收入是农民的稳定收入。2019年,公司支付农民土地流转费29.4万元,支付劳务费97万元。七十多岁的贫困户胡明德老两口依靠土地流转和打工,一年收入3万多元,2018年脱贫。到2019年底,全县发展红花玉兰达到15000亩,一定规格苗木达500万株,苗木价值5亿元。仅此一项,可解决5000农户的脱贫致富门路问题。

  桑子阳说:“现在只是开始,五峰的红花玉兰将盛开在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让中国红红遍神州大地。”

  立体经济林药蜂

  桑子阳想:“红花玉兰的富民模式已经成熟而完备,但是这个单一的林业产品,不足以代表和支撑五峰的整个林业经济。得再培育一个拳头产品,和红花玉兰互相依托,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怪模怪样的五倍子是桑子阳相中的璞玉。五倍子是一种昆虫产物,就是寄生在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等叶上的虫瘿,可长到拳头大小,形状稀奇古怪,可作中药材及生物、化学原料,用途广泛,市场前景光明。

  五峰漫山遍野的五倍子树,资源禀赋一流,只要攻克下蚜虫繁殖的难关,打造全国“五倍子第一县”就不是梦。桑子阳和同伴们不辞劳苦,野外采集样本,实验室做实验记录数据,解决了苔藓繁育、蚜虫繁殖、蚜虫越冬等一系列难题。

  红花玉兰除小苗1至2年能有收益外,大苗需要3至5年,甚至6至8年才能卖。老百姓前几年收入没有保障。五倍子也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何解决老百姓当年的收益?

  桑子阳探索的林下种药材、养殖中蜂模式无疑是立体林业、循环林业、高效林业的王道。

  在发展种植五倍子的同时,付家堰乡火山村唐志海夫妇2019年3月种植贝母、白芨、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60亩,养中蜂80箱,全年中蜂收入6万元,药材收入4万元,解决了当年的收入问题。“林药蜂”立体种植模式,荒山育倍林、林下种药材、药花养中蜂,唐志海的生态循环经济渐成气候。在唐志海的带领下,火山村“林药蜂”立体种植模式已蔚然成风。

  老百姓靠山吃山、绿水青山的愿景照进现实,正是桑子阳的宏愿。

  此心安在山寨里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刻在桑子阳的生命里。为了老百姓脱贫,桑子阳流过血,流过泪。

  2016年7月,五峰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交通中断,农田毁损,房屋倒塌。黄粮坪村,既是红花玉兰野生群落保护点,也是五峰林业局的扶贫联系点。放心不下的桑子阳,天未亮就骑着摩托车往村里赶。在被冲毁了的路上艰难前行两个小时即将到村时,他连人带车翻到了3米深的石沟里,致腰椎骨折,动弹不得。为此,他在床上躺了大半年。这场不幸中的万幸,在桑子阳的后背留下一尺长的伤疤。

  走进五峰的各个村,提起桑子阳,总能听到很多质朴暖人的肺腑之言。

  村民向艳说:“桑博士耐心细致教会我们嫁接后,又帮我们联系业务。这些年,我们到湖北的武汉、荆门,湖南的娄底、岳阳务工,桑博士把食宿都安排的好好的。”

  74岁的尹德梅,在基地务工,她说:“我这么大年纪,在哪里弄钱呢?桑博士是个大好人,让我这样的老婆婆,在家门口都挣得到钱。”

  村民丁天俊说:“有次听说桑博士要调走,大家心里慌了神,生怕他走了。他可万万不能走,无论什么时候都舍不得他走。”

  桑子阳也有过离开五峰的犹疑,因为对土家山寨割舍不下的深情厚谊,又彻底打消了离开的念头。他说,他舍不下十几年如一日,以山为家、以林为伴的光荣岁月;他舍不得那些亲如家人的父老乡亲;他舍不得他付出汗水泪水也成就了他的脱贫事业……他的根系和他栽种的树木一起,深深扎在了这片厚重的土地。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锐 通讯员 向昌浩)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编辑: 张杰蔷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