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并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任务目标和重点要求,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11月26日,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到吉林大学调研并以视频形式向全省36所高校师生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他强调,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双一流”建设引领教学科研实践,为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地方高校要把握机遇、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更好地为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
地方高校是推动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撑的重大责任,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面对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形势新任务,履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时代使命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急切。地方高校要牢牢把握时代需求,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在教学科研实践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导和培养广大青年学子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锤炼高尚品德,努力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伟大实践中施展才华、实现理想。
坚持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德育为先,使学生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绽放青春异彩。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形成良好的人人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环境,尊重教育发展和学生人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事而新,把品德培养放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首位。作为教育工作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一定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自觉成为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学校,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使之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争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对推动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科学研究是地方高校的使命,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持的重大责任,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并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当前要着力解决吉林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攻克的科学技术难题,要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基础研究和集中攻关,既转化应用一批重大成果,又培养一批高科技人才。一是搭建合作共赢平台。地方高校要与企业积极开展广泛联系与合作,坚持产学研结合,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无缝对接。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特别要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创新政策、优化资源配置、放活机制、形成更健全的制度,营造更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三是融入地区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的作用,为提高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完善地区创新体系贡献力量。
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水平。地方高校要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一是培育办学特色。特色办学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为避免出现“千校一面”,地方高校要立足于当地特色。对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支柱产业,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建立不适应发展需要的专业和课程的退出机制,地方高校不仅要依靠和反哺地方,更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明确办学定位。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支撑、学科建设为龙头,坚持内涵提升与规模发展相结合,专业优化与人才需求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牢牢把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办学定位。三是创新培养机制。地方高校要始终聚焦“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要求。要完善以教学组织、制度、评价与培养体系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制,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强学风建设等方面入手,注重教学与科研能力相结合,创新教学体制机制,以实现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