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一,满族,原名唐吉昆,字瑶圃,曾用名唐九英,1907年生于吉林省永吉县大蓝旗屯一户贫农家庭。
姚新一自幼聪明,8岁入私塾,14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城的吉林一中,在那里,他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投入到了青年革命运动中。
1925年,姚新一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7年毕业后,在伊通、德惠等地任教。但他不甘于此,1929年来到北平弘达学院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共产党员魏拯民,在魏拯民的引导和影响下,开始从事反帝救国宣传活动。他走出校门,积极参加轰动北平的三轮车工人罢工,邮政工人罢工,门头沟工人和通州农民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下半年,姚新一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了更好地开展党的地下斗争,经中共满洲省委同意,姚新一返回故乡吉林。经同学推荐,来到佳木斯桦川中学当英语教员。在这里,他巧遇省立一师同学张耕野,在他的引导、帮助下,张耕野很快走上革命道路,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张耕野的妻子和妹妹以及一大批学生也都相继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
1934年8月,姚新一被派到依兰县立中学任教。在这里,他与北京朝阳大学教员李大丕相识。两人从相交到知心,在互诉心曲时,李大丕掩饰不住找到党组织的喜悦心情,二人计划和商议如何秘密开展党的工作。这一年的秋天,姚新一同李大丕、舒满贵等共产党员一起,在依兰中学创建了第一个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同时还亲自指导依兰中学学生创建了第一个团支部。党团组织成立后,活动范围逐步从学校扩展到城镇、城郊及农村。
中共依兰县党支部秘密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归屯、反对保甲制的斗争,组织群众建立抗日救国会、妇女会、儿童团等抗日群体。他们贴标语、撒传单,惩处特务、汉奸。到1935年末,全县拥有抗日分会四个,抗日救国会23个。武装抗日的烽火遍及东北各地。为了支援抗日武装斗争,姚新一领导依兰县党支部组织群众为抗日军队筹集粮食、药品,运送枪支弹药,传递情报,掩护战士转移。有时配合抗日武装截军车,破坏交通,袭击警察,扰乱敌人。
1935年初,姚新一在依兰中学党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依兰区委,姚新一任区委书记。同年8月,组建依兰县委,姚新一任第一届县委书记,党员发展到100多名。
依兰县委成立后,姚新一的家成了县委的主要活动场所,他家的炕上经常摆着鸦片烟具和赌具,用于迷惑敌人。姚新一凭借着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聪明才智把依兰县地下党的工作和抗日救国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36年秋,中共道北特委遭到破坏,白色恐怖笼罩依兰县城,一些党员和革命者被杀害,依兰县委暴露,姚新一按北满临时省委通知,同李大丕向抗联驻地转移。他望着城门上“东北重镇”四个大字离开了日夜战斗的依兰。
1937年初,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听说姚新一和李大丕到抗联工作,特意把他俩接到吉东。3月14日,姚新一出席了吉东党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成立吉东省委,并设秘书处,由姚新一担任秘书处长。会后,他带领秘书处的四位同志在三道通沟密林深处建房,做为办公点。他深情地说:“这好象小学生画了一栋歪歪扭扭的房子,自己却认为很美丽。因为这是出于自己之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在这里重新工作了。”在这里,他们负责起草省委文件,传达上级指示,接待各地负责人、交通员、联络员,了解、分析敌情,为领导当参谋和助手。
1937年9月,姚新一被任命为省委秘书长。职务高了,担子重了,他却依然虚心向战士们学习在密营生活和战斗的经验。一有空就练瞄准,装卸枪支,还经常同秘书处的同志一起开荒种地、采摘野果、站岗放哨。晚上在密营的火堆旁,教战士们学习革命理论,给党员上党课。
1939年初,日寇以两个师的兵力,把抗联二路军和吉东省委包围在刁翎地区,妄想一举歼灭。时值隆冬,大雪纷飞,朔风凛冽,气温降到零下40度,干部战士同敌人象捉迷藏似地周旋在深山险谷之中近一个月,就在这种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里,他们终于突破了敌人的包围,胜利地闯过了难关。
1939年2月,姚新一奉命率领10余名战士从二路军总指挥部赴省委秘书处旧址转移印刷物资和重要文件,在返回密营途经牡丹江西岸莲花泡的山谷时,突遇400多名敌人袭击。在激战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姚新一及其战友不幸全部牺牲。时年32岁。
吉东省委和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听到噩耗,无比悲痛地说道:“同志们!安息吧!踏着你们洒下的血迹,誓将民族解放进行到底。前面就是胜利!前进就是胜利!那是你们伟大光辉永不腿色的业绩。”
摘自:《江城英烈》、中共吉林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