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华民族站在了重要的历史节点。这一年,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年,我们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特别是目前,我们要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道“加试题”。全国两会在这种特殊的形势下召开,可以说是一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总动员,必将凝聚攻坚克难的同心伟力,让中国号巨轮继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贵在“全面”。“全面”,即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的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个完整、系统、综合性的目标体系,它不仅仅包括经济指标,也包括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生态文明,特别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水平提升,还有改革开放等内容,突出的目标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可以说,脱贫攻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程度的衡量标尺。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能否如期啃下这块“硬骨头”,世界瞩目,全国各族群众更是充满期待。对于这一期待,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温暖着各族群众的心,指引着广大党员、干部的奋斗方向。
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各项宏观政策围绕“六保”展开,为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提出了针对性强、力度大的重要举措。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作出的战略部署。“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稳”是大局,“保”为底线。“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针对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冲击,中央运筹帷幄,提出了“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保”“六稳”共同构成了政策框架,涵盖“内”和“外”、“宏观”和“微观”等多个维度,是我们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基本遵循和关键抓手。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建成”。如何建成?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擘画: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主动担当作为,认真履职尽责,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是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对于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我们有理由信心满满。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冲击,但我国具有超大的国内市场、完备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按照既定方略、朝着既定目标坚定前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把发展的潜力和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任务。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民生福祉。受疫情影响,部分群众经济上遭受损失,生活上遇到困难。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非常关心,采取了一系列惠民生、暖人心、聚民心的重要措施。如全面加大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力度,突出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继续做好剩余贫困人口脱贫工作,防止因疫返贫、致贫,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等。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法治建设,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各领域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强化国家制度、法律制度的执行力,切实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们在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领域存在的一些短板、弱项。对此,要完善国家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与水平。要加快推进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法律体系。同时,要提升国家卫生治理能力,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法治建设,完善自然生态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国家储备体系,加强组织人才工作,完善激励问责机制,切实提高国家整体治理能力。
(作者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宋文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