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小康新征程——来自靖宇县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徐慧 313825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迈向小康新征程——来自靖宇县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徐慧 3138257

迈向小康新征程——来自靖宇县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2020-05-25 10:03 | 来源: 吉林日报

blob.png

  靖宇县三道湖镇继红村打造1000多亩的田园综合体中药材花海项目,项目的实施让11户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切实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blob.png

  三道湖镇东沟村发展以蓝靛果蓝莓为主的特色产业,兼顾蓝靛果苗木繁育、草莓、中药材、蔬菜、养牛、养猪等庭院经济,现已成为吉林省最大的蓝靛果栽培和苗木繁育基地。

blob.png

  景山镇新胜村的白山·湖州现代农业合作园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200多栋大棚内外皆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blob.png

  靖宇镇永生村张传坤家的大棚里,金灿灿的榆黄蘑长势喜人。

blob.png

  借助脱贫攻坚,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全县村容整洁,处处洋溢着美丽、和谐、富庶的气息。图为景山镇三脚窝石村街景。

  靖宇脱贫“摘帽”了!

  4月11日,省政府发布关于靖宇县等9个贫困县脱贫退出的公告。

  四年来,该县累计7162户、13074人脱贫,5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15%;

  发放各级各类资助资金,资助学生1.6万人次,全县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一人因贫辍学;

  全面落实“五道防线”“先诊疗后付费”等健康扶贫政策,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县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率、村卫生室达标率、常住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均达到脱贫摘帽标准……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靖宇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勠力同心、尽锐出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初夏时节的靖宇,山川尽染新绿,远远望去,迷醉双眼。一片片秧苗播撒在黑土地里,带着增收致富的希望焕发出勃勃生机。

  产业引领天地宽

  一排排光伏发电机组,沐浴在阳光下,源源不断地把光能转换为电能,成为贫困户们取之不竭的“钱袋子”;

  一栋栋蔬菜水果大棚,矗立在原野上,贫困户们精心侍弄着各类蔬菜瓜果,收获的喜悦布满带着笑意的脸庞;

  一行行刚栽下的蓝莓,枝芽吐出片片新绿,绽放笑脸迎向春风,丰收的时节,将成为贫困户们的又一株“摇钱树”……

  在脱贫攻坚战中,靖宇县坚持借扶贫之力,筑小康之基,让困难群众受益。他们依托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引领,因地制宜选产业、优化布局上项目,深入实施了“以奖代补、因户施策、品牌引领、龙头带动、兜底保障”五种产业帮扶模式,有效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朝阳村里煎饼香。刚走进那尔轰镇朝阳村煎饼加工厂的生产车间,一阵热浪伴随着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车间里,100多个煎饼鏊子热气蒸腾。女工们倒上原料,伴随着“嗤拉”声,手拿刮板灵巧地摊开,不一会儿,一张圆圆的、冒着焦香味道的煎饼就揭了起来。

  这个生产车间每天可出产3吨煎饼,销往周边农贸市场,销售收入可达2万元。每年通过分红,带动周边村屯增加集体收入。

  贾守才的贝母田。干净平坦的街道、整齐划一的栅栏、房前屋后的贝母田,走进景山镇三脚窝石村,眼前的景象令人耳目一新。

  来到村民贾守才家的后院,1亩多地里种的全都是贝母。绿油油的叶子紧紧地挨在一起。老贾正坐在小板凳上,细心地挑拣着杂草。老贾今年65岁,患腰间盘突出症20多年,干不了重体力活。

  2017年,县委办驻村工作队在村里实施“因户施策”贝母项目,老贾得到价值4000元的贝母栽子。在他的精心种植下,现在已经发展到3亩。贝母每两年一成熟,老贾正在侍弄的1亩贝母今年到了收获的年份,将带来1万元的收入。

  清凉的微风掀起花白的头发,老贾指着村南高兴地说,那边还有2亩贝母,明年就能收获。

  “密营里”茶香四溢。展柜里,不同规格、不同包装的蒲公英根茶琳琅满目。经过初晒、烘焙、精选等15道工序、三次优选,那尔轰镇黄酒馆村密营里茶厂的蒲公英根茶,颗粒饱满、颜色鲜亮、茶汤香气醇正持久、口感陈香浓郁。

  黄酒馆村日照充足,山泉水质纯净,昼夜温差明显,生态环境原始,最适宜蒲公英的生长。2016年,在省委统战部的帮助下,确定了黄酒馆村扶贫产业方向——种植加工蒲公英。一方面与农户签订种植回收合同,一方面筹措资金、建厂房、购买烘干设备、茶叶加工设备,并注册了“密营里”品牌商标。优良的品质,促进了产品的销售。去年,茶厂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有力地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特色产品拓富路。暗红的苏子油、金黄的花生油,那尔轰镇平岗村灰苏子油加工厂里,油香浓郁。经理邹桂香快人快语,干练地介绍着各种产品。

  邹桂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从收购土特产品起步,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她发现种植灰苏子不但经济效益好,而且又可以利用荒地。2016年,通过竞标,她承包了村里的灰苏子油加工厂,当年创造产值100多万元。

  她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起了1000余亩灰苏子科技示范基地,从而带动了周边近1000户农户种植灰苏子,直接为农户实现增收40万元,户均增收5026元左右。几年来,在她的带动下,那尔轰镇各村灰苏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镇种植灰苏子达3000多亩,产量逐年增加。

  涓涓细流汇成河。5月13日,景山镇景山村的路旁。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的光伏发电机组排列成行,如同一个个昂首向天的巨人,把取之不尽的光能转化为电能,如同涓涓细流汇成长江大河,引领着贫困户们奔向小康之路。

  这个光伏扶贫村级地面电站项目占地177亩,于2018年末完成光伏并网发电验收。运营期25年,平均年发电量为481.43万千瓦时,年均收入为361万元,可带动1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725户。

  景山镇副镇长杨筱娜指着周边的空地说,下一期的光伏发电项目就设在那里,建成后,将带领更多的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

  片片新绿醉望眼

  一座座青山紧密相连,遍布着郁郁葱葱的森林,蕴藏着无数的山珍;

  一条条绿水澄碧清澈,滋养着两岸肥沃的土地,孕育着独特的果蔬……

  地处长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左岸的靖宇县,山岭起伏、纵横交错,河流汇聚、水网密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为该县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提供了优质的条件。该县紧密结合“中国绿色有机谷·长白山森林食药城”建设,依托优势资源,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开展特色种植养殖,引领贫困户同走小康之路。四年来,累计投资1.2亿元,发展平贝母天麻等中药材1.3万亩、蓝莓蓝靛果等浆果类1万余亩、食用菌近500万袋,累计受益贫困人口48780人次。

  现代农业,生态优先。离很远,就看到一栋栋大棚鳞次栉比地站在原野上。大棚外,码放着一筐筐香瓜秧。大棚里,村民们正在忙着栽下秧苗。大棚里栽种的香瓜,比正常种植的提前半个月上市,能卖个好价钱。

  坐落在景山镇新胜村的白山·湖州现代农业合作园,占地面积251亩,其中大棚面积140亩。目前,已改造塑料大棚212个,建成200平方米农产品检测中心。已完成75个大棚红辣椒、45个大棚瓜果、2个大棚生姜、2个大棚金莲花、15亩棚间土豆种植,近期将完成12个大棚西洋参等中药材、引进湖州8个品种瓜果25个大棚、53个大棚黄豆角和50亩地瓜种植,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可达300万元。

  75个大棚红辣椒,是全镇18个村集中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示范田。该基地由对口援建单位磐石市提供大棚改造资金、红辣椒种苗、种植技术、订单收购,由新胜村统一负责日常管理,各村负责采摘收获,每个村平均4个大棚,每年每村可增加销售收入2万元。

  支边村的“致富果”。“每年从7月中旬开始,蓝莓陆续成熟,来自长春、沈阳的冷藏车停满了村边的路上,这里就是蓝莓的集散地。”5月12日,三道湖镇支边村党支部书记胡桂波自豪地说。

  在周边的十里八乡中,支边村可是远近闻名的“蓝莓村”。早在2009年,村里就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率先发展蓝莓产业,当年种植蓝莓228亩。2010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蓝莓种植、销售管理服务。经过5年发展,到2014年全村蓝莓种植面积达到600多亩。

  2015年,该村的蓝莓产业实现提档升级,申请扶贫项目资金,发展蓝莓980亩。蓝莓产业使农民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采收的时候还可以带动周边村民务工。小小蓝莓果,成了“致富果”、富民的大产业。

  小小庭院大作为。敞开的大棚里,蓝靛果树苗连成一片,嫩绿的叶子惹人喜爱。5月12日,三道湖镇东沟村村民张振富在自家门前的菜园里,打理着蓝靛果树苗。

  今年61岁的张振富之前一直在建筑工地打工,2015年一场车祸留下了残疾。2018年,他在驻村干部的帮扶下,开始尝试种植蓝靛果苗木,当年就初见成效。去年他又扩大规模,在家中的庭院里种植了6万多棵蓝靛果苗木,当年出售苗木1万多棵,收入近2万元。

  自2016年以来,东沟村通过扶贫产业发展,形成了以蓝靛果蓝莓为主的特色产业,兼顾蓝靛果苗木繁育、草莓、中药材、蔬菜、养牛、养猪等庭院经济。

  全村通过因户施策,在村民房前屋后建设了40多栋日光温棚,繁育蓝靛果苗木100多万株。东沟村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蓝靛果栽培和苗木繁育基地,发展栽培面积2000余亩,产品十分畅销。另外,发展草莓、树莓、贝母等中药材,养牛、养猪、养鸡等项目,全村有一半以上农户发展了不同规模和种类的庭院经济,销售收入达到800多万元。

  勠力同心战果丰

  他们下沉一线、奋战一线、攻坚一线,“白天当村官,晚上当县官”“白天当村长,晚上当局长”;

  他们吃在一线、干在一线,天天围着扶贫干,实行“3+2”“五天四夜”工作制,不脱贫、不脱钩

  ……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靖宇县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大会战。将8个乡镇划分为4个战区,全县各级各部门把80%的人力和精力投入到脱贫一线。实施“1131”扶贫制度,每位县级领导每周至少到所联系的乡镇驻村一天、每月至少夜宿一晚、每次至少走访三个贫困户、为贫困户至少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他们组建了脱贫攻坚“靖宇工作群”,县级领导和各乡镇、各部门每天都必须在群里汇报脱贫攻坚工作。大会战启动以来,工作群成了脱贫攻坚大比武的擂台,全方位比责任担当、比路径方法、比干部作风、比精神状态、比成果成效和群众获得感。比出了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比出了脱贫攻坚的“十八般武艺”。

  幸福生活比蜜甜。黄澄澄、黏稠的蜂蜜拉出道道丝线,散发出诱人的甜香。在花园口镇仁义村村民于洪波家的院中,摆放着20多个蜂箱,嗡嗡的蜜蜂围着蜂箱不停飞舞。“我家产的是纯净无污染的百花蜜,百花蜜之后是椴树蜜,蜜源好的话预计今年能收入5万多元。”于洪波黝黑的脸庞绽放出甜蜜的笑容。

  当天摇出来的20多斤蜂蜜,全部销售一空。来自省民政厅的村第一书记刘坤站在一旁,大声地说:“老于,你就放心大胆地养蜜蜂吧,最后剩下的我包销。”

  如今,于洪波家已形成短期有蜂蜜、黄牛、香瓜,中期有贝母,长期有黑果花楸、蓝莓的短中长相结合产业项目布局。2014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时,于洪波家年人均纯收入仅为2192元,2016年脱贫时就达到8077元,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突破了万元。

  易地搬迁变新颜。一走进花园口镇花园村,整齐平坦的街道、干净整洁的庭院,一排排灯架向远处延伸。据副镇长崔景仁介绍,灯柱都在两边住户的院中,下面栽种了葡萄,一到夏天,灯光从叶子中照射出来,景色更美。

  “快进屋。”今年70岁的王桂兰热情地邀请着。50多平方米的砖瓦房里,一间卧室、一个客厅,厨房、卫生间俱备。谈到之前的居住情况,她不禁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老两口以前住在营南沟的泥草房里,年久失修,都快塌了,一刮风下雨就担惊受怕。”

  2016年,县镇村三级对花园村标准沟、营南沟屯22户、50人实施了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使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同时,在帮扶单位和镇、村各级的共同努力下,22户搬迁群众借助因户施策、以奖代补和“一谷一城”等各类惠民利农政策资金,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收入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

  心系百姓,为民服务。“以前村子里只能用‘脏乱差’来形容,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就连去种地都要费老大劲儿才能走到地里。”说起村里的变化,花园口镇新春村村民孙宪珍就滔滔不绝起来。

  如今的新春村,街道整洁,白墙灰瓦,屋舍俨然。绿树环抱,山花盛开,偶尔传来咕咕的野鸡叫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村里发生的变化,来自于村第一书记、县网络信息化中心主任于国成。他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全力实施以奖代补、因户施策产业扶贫项目。同时,创新服务方式,真正实现便民利民。全面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办、错时工作制和班子成员坐班制,确保为民服务不断人、不断时、不脱节,实现“群众办事,干部跑腿”,为精准扶贫打下坚实的基础。

  站在花园口抗联事迹实践教学点,于国成又开始规划,带动村民发展红色旅游的扶贫大业了。

  靖宇县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翻开了新的篇章,以昂扬奋进新姿迈向小康新征程!

 蔡冲春 记者 王春宝 李慧龙

编辑: 徐慧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