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共和国(西班牙语:República de Chile)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东同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国土面积756626平方公里。为南美洲国家联盟的成员国,在南美洲与阿根廷及巴西并列为ABC强国。
智利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渔业资源。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享有“铜矿王国”之美誉。境内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旱极。此外,它还是世界上唯一生产硝石的国家。智利在新闻自由、人类发展指数、民主发展等方面也获得了很高的排名。智利教育高度发达,其教育在发达国家普遍承认。由于地处美洲大陆的最南端,与南极洲隔海相望,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
智利拥有较高的竞争力和生活质量,具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全球化的、自由的经济环境,以及较低的腐败感知和相对较低的贫困率。被世界银行集团视为高收入经济体。按照部分评判标准(例如人类发展指数)它又可以算作发达国家。2010年,智利成为南美洲第一个OECD成员国。
历史沿革
独立前
智利原有居民是印第安人,16世纪处于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阶段。其中,北部的乌鲁人、孔萨人和中部的阿劳坎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渔业,有的已能制造铜器和金银器;南部的奥纳人、雅甘人等靠渔猎为生。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秘鲁以后,派他的伙伴阿尔马格罗于1535年侵入智利。因遭印第安人袭击,1538年逃回秘鲁。1540年,皮萨罗又派巴尔迪维亚再次侵入智利,陆续建立圣地亚哥、康塞昔西翁和瓦尔迪维亚等城镇,智利遂沦为西班牙殖民地。此后,印第安人继续坚持战斗,其中间劳坎人长期控制着比奥比奥河门南的领土,智利初由秘鲁总督管辖,1778年西班牙王室设置智利都督府和检审庭,作为智利的最高统治机构。殖民统治时期,智利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小麦、玉米:畜牧业也占有重要地位。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大片土地,推行委托监护制,强迫印第安人从事农业劳动或采掘贵重金属。他们使用各种手段搜刮财富,给当地人民造成严重灾难。智利人民曾在1651、1655、1723、1766、1780年多次举行起义。
1810年9月18日,圣地亚哥的土生白人推翻了殖民政权,成立独立政府。1814年10月秘鲁总督派兵前来恢复殖民统治。智利民族志士在奥希金斯领导下越过安第斯山,与圣马丁的军队会合。1817年,这支军队在圣马丁指挥下进军智利,2月12日在查卡布科大败西班牙殖民军。同年,奥希金斯被推举为智利最高执政官。1818年2月12日奥希金斯正式宣布智利独立,成立共和国。
独立后
智利独立后,政权为土生白人地主所掌握。奥希主斯政府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如取消贵族爵位,允许传布新教,发展公立学校,鼓励对外贸易等。引起地主阶级和天主教会不满。1823年奥希金斯被迫辞职,流亡秘鲁。此后,由于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斗争,国家一度陷于动乱。1831年保守党上台执政。1833年制定宪法,赋予总统以极大权力,以天主教为国教,巩固了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开始了此后30年比较稳定的政治局面。
在这期间,保守党政府鼓励来自欧洲各国的移民,侵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开发阿塔卡马和科金博铜矿,使智利成为世界重要的产铜国。矿产和粮食的出口增加,教育也有所发展。与此同时,大量英美资本投入硝石、铜矿开采业以及铁路。1836~1839年间,智利进行了反对玻利维亚一秘鲁联邦的战争(桑塔·克鲁斯,A)。
19世纪40~50年代,自由党在自由派地主和矿业资本家支持下强大起来。1861~1891年自由党执政期间。政府极力削弱天主教势力,开发阿塔卡马沙漠的硝石区。并改进了交通。英美资本进一步侵入,控制了铁路和主要生产部门。1865~1866年,智利与秘鲁、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结成同盟,进行了反对西班牙的战争。在南美太平洋战争中,智利吞并了秘鲁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维亚的安托法加斯塔地区。
国会共和时期
1891年,海军军官J.蒙特发动内战,夺取政权。此后,地主阶级联合大进出口商通过国会控制政府,开始了所谓“国会共和时期”(1891~1920)。这个时期,智利经济有所发展。1920年,自由联盟候选人A.亚历山德里·帕尔马当选为总统。1925年,召开制宪会议,制定新宪法,规定选民直接选举总统,实行政教分离,征收累进税,政府有权征用私人财产。工人运动日益发展。1922年社会劳工党改名为共产党,并加入共产国际。1932年亚历山德里·帕尔马再次当选总统后,反民主倾向加剧,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1936年,激进党、共产党、社会党、民主党和劳工联盟组成人民阵线。激进党在人民阵线支持下执政,塞尔达(1938~1942)、里奥斯·莫拉莱斯(1942~1946)和.冈萨雷斯·魏地拉(1946~1952)相继任总统。前两届政府曾大力兴办学校,成立“生产开发公司”,发展民族工业,向农民贷款,发展对外贸易,与此同时,无产阶级更加壮大。1941年国会选举时,有18名工人代表被选入国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智利保持中立。1945年对轴心国宣战。冈萨雷斯·魏地拉执政初期,曾吸收左翼人士入阁。1947年起,政策右转,1948年颁布《保卫民主法》。1952年,卡洛斯·伊瓦涅斯·德尔·坎波当选总统后,继续在外交上追随美国。
1958年,自由党和保守党支持J.亚历山德里-罗德里格斯当选总统。1960年,智利发生8.9级特大地震,给智利造成毁灭性的伤害。1964年,基督教民主党领袖爱德华多·弗雷·蒙塔尔瓦当选总统后,迫于人民的压力,曾对美资铜矿公司实行“智利化”(即合营);同时征收地主的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
军人执政时期
1970年,左翼6个党组成人民团结阵线,支持社会党人阿连德·戈森斯当选总统。执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激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1973年9月11日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阿连德政府。陆军司令奥古斯托·皮诺切特任“军人执政委员会”主席。进行了长达16年的军政府统治。1989年,智利举行差额选举的总统大选,帕特里西奥·埃尔文获胜,于次年接替皮诺切特出任总统。
发展新阶段
1994至2000年间基督教民主党人爱德华多·弗雷当选总统。2000年起社会民主党人里卡多·拉戈斯·埃斯科瓦尔当选总统。2006年1月15日,前国防部长、单亲妈妈米歇尔·巴切莱特在选举中获胜,当选该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2010年1月11日,智利正式签署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协定,使其成为该组织第31个成员国,也是南美洲首个加入该组织的国家。
2010年1月17日,智利反对派联盟“争取变革联盟”候选人塞巴斯蒂安·皮涅拉以52%的得票率当选智利总统,成为智利52年来首位通过投票当选总统的右翼党派总统。
行政区划
全国共分为15个大区(Región),下设54个省(Provincia)和346个市(Comuna)。各大区名称如下:阿里卡和帕里塔戈塔(第十五大区)、帕拉怕卡(第一大区)、安托法加斯塔(第二大区)、阿塔卡马(第三大区)、科金博(第四大区)、瓦尔帕莱索(第五大区)、解放者奥希金斯将军(第六大区)、马乌莱(第七大区)、比奥比奥(第八大区)、阿劳卡尼亚(第九大区)、洛斯·理约斯(第十四大区)、洛斯·拉格斯(第十大区)、伊瓦涅斯将军的艾森(第十一大区)、麦哲伦(第十二大区)、圣地亚哥首都大区。
主要城市
圣地亚哥·德·智利(西班牙语:Santiago de Chile),是智利共和国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南美洲第五大城市。位于国境中部,坐落在马波乔河畔,东依安第斯山,西距瓦尔帕来索港约100公里。夏季干燥温和,冬季凉爽多圣地亚哥,全称雨雾,碧波粼粼的马波乔河从城边缓缓流过,终年积雪的安第斯山仿佛一顶闪闪发光的银冠,天然山水给[1]增添了动人的风韵。圣地亚哥市所在的地区夏季(10月至次年3月)气温并不太热,最热的1月份平均温度是20℃左右;冬天也不太冷,最冷的7月份平均温度也有8℃左右。
圣地亚哥是一个由多个市镇构成的城市,虽均属圣地亚哥首都大区管辖,严格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市政机构;大部分市镇位于圣地亚哥省境内,其中最核心的市镇亦称为“圣地亚哥”。圣地亚哥虽是智利首都,但智利国会却设于该市以西120公里的海滨城市瓦尔帕莱索。圣地亚哥是智利工业与金融中心,城市贡献了智利全国45%的GDP。
瓦尔帕莱索
南美洲太平洋东岸重要海港,智利阿空加瓜区(第五大区)和瓦尔帕莱索省首府。位于瓦尔帕莱索湾南岸,东南距圣地亚哥约130公里。人口80.3万(2010)。始建于1536年。屡遭海盗、风暴、大火、地震毁坏,现市区大多为1906年地震后重建;港湾开阔,筑有坚固的防波堤以及现代化的港口设施。智利最大贸易港,其中输入占全国进口总值的半数以上。工业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有纺织、金属加工、化工、炼油、制糖、服装、制革、油漆等。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为旅游胜地。有多所大学和博物馆。
横贯安第斯山国际铁路的西部终端站,与首都电气火车相通。城市居民多为欧洲移民尤其是英德法意移民的后裔,城市同时也是智利国民议会、智利文化部和智利海军司令部的所在地。
康塞普西翁
康赛普西翁是智利比奥比奥大区的首府,大康赛普西翁地区的中心。始建于1550年。屡遭地震、海啸破坏,屡迁城址,1754年迁现址。周围农产丰富,水力资源充足。附近产煤,煤矿占全国的90%以上,为国家重要工商业中心之一。农业发达,是葡萄酒和谷物的贸易中心。工业有纺织、面粉、制革、玻璃、陶瓷、制糖、钢铁、造纸、炼油等。有铁路通圣地亚哥。设有康塞普西翁大学。交通十分便利。
地理环境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南纬18度与57度,西经81.5度~68.5度之间。东同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
海岸线总长约1万公里,南北长4352公里,东西最窄96.8公里、最宽362.3公里,是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智利国土面积75662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56253平方公里,岛屿面积373平方公里),在南美国家中居第七位。
南美洲的智利,它像一支又瘦又长的毛笔,从北到南长达4270公里。如果把它放在中国地图中,就要从黑龙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岛。而国土东西之间的宽度平均只有180公里,不过相当于上海到杭州的距离,仅为国土长度的二十四分之一,堪称世界上领土最狭长的国家。
地形
智利东为安第斯山脉的西坡,约占全境东西宽度的1/3;西为海拔300—2000米的海岸山脉,大部分地带沿海岸伸展,向南入海,形成众多的沿海岛屿;中部是由冲积物所填充的陷落谷地,海拔1200米左右。境内多火山,地震频繁。位于智利、阿根廷边境上的奥霍斯-德尔萨拉多峰海拔6885米,为全国最高点。全国有河流30余条,较重要的有比奥比奥河等。主要岛屿有火地岛、奇洛埃岛、惠灵顿岛等,气候可分为北、中、南三个明显不同的地段:北段主要是沙漠气候;中段是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南为多雨的温带阔叶林气候。
大致上智利可分三个区域:
中部气候类似地中海气候。这个区域土地非常肥沃,人口众多。首都圣地亚哥(约五百万居民)就在这里。除此之外还有瓦尔帕莱索(港口,280000居民)和康塞普西翁(工农业中心,350000居民)是重要城市。智利阿塔卡马沙漠附近的塔拉尔盐湖南部人烟稀少,降雨极丰富。海岸前有许多岛屿。大陆南方有火地岛,智利和阿根廷各占一半。火地岛前的一个岛上的合恩角是智利和南美洲的最南点。
从西向东首先是一条狭窄的海岸,然后是山脉,然后是比较宽的高原。在中部这个高原很肥沃,可以被用作耕地和牧场。智利和玻利维亚和阿根廷的边界线是安第斯山脉的东山脊。
除此之外太平洋中的胡安·费尔南德斯群岛和复活节岛也属智利。
气候
由于国土横跨38个纬度,而且各地区地理条件不一,智利的气候复杂多样包括多种形态,使得很难用一句话总结智利全国的气候状况。按照柯本气候分类法,在智利国境内至少包括了七种主要的气候亚类型,包括有北部的沙漠到东部和东南部的高山苔原和冰川,复活节岛上的湿润亚热带性气候,智利南部的海洋性气候以及智利中部的地中海气候。全国大多数地区有四个季节:夏季(12月至2月),秋季(3月至5月),冬季(6月至8月)和春季(9月至11月)。
自然灾难
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智利的阿塔卡马(Atacama)沙漠于2015年4月1日,遭遇一场罕见猛烈暴风雨的袭击。暴风雨引发的洪水已致24人遇难,140人失踪。洪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山谷,掩埋山庄,摧毁建筑,将摩托车裹挟着带出好几千米。根据路透社消息,智利总统蜜雪儿-巴切莱特(Michelle Bachelet)称需耗费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3亿)来修复洪水和塌方所造成的损失。
自然资源
智利有着富饶的矿产资源,特别是硝石和铜矿曾先后在智利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6世纪智利发现金矿,17世纪发现银矿,18世纪发现铜矿,此后智利矿业不仅在拉美,甚至在世界上也都占有重要地位。
铜矿业是智利经济的重要支柱。2005年智利铜的储量为1.4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9.79%,居世界第一位,按生产水平计算,可供开采68年。2005年智利生产的精炼铜为530万吨,超过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90年产出水平的3倍多。智利的铜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中、北部的斑岩型铜一钼一金矿化带中,走向南北延续2000多公里,北起安第斯高原山脉向南延伸到中部圣地亚哥以南的海岸山脉,再向东延伸到接近阿根廷边界。矿带相当于智利领土长度的二分之一,位于秘鲁一智利一阿根延安第斯斑岩铜矿带。智利共有矿床400多个,其中大型和超大型矿床10多个,如世界驰名的丘基卡马塔(Chuquicamata)矿、厄尔特尼思特(El Teniente)矿、厄尔萨尔瓦多(El Salvador)矿、安迪纳(Andian)矿、埃斯贡地达(Escondida)矿、洛斯布隆塞斯(Los Bronces)矿等。矿床覆盖岩层较薄,水文地质条件好,易采易选。矿石含铜量较高,铜品位在0.55-5%之间,平均品位为0.94%。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