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刘锦辉家庭:忆峥嵘岁月 传承家风家训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鞠华军 2238607

长春市刘锦辉家庭:忆峥嵘岁月 传承家风家训

2016-10-11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刘锦辉老两口

  刘锦辉,男, 汉族,1947年2月生,中共党员,荣光街道丰泰社区居民, 铁路退休职工。老两口与儿子、女儿、女婿、外孙女一起组成了一个欢乐、祥和、幸福的家庭。近几年来,刘锦辉一直热衷于街道和二道区的宣传文化工作,他曾被评为2014年度二道区文化宣传工作积极分子、二道区信仰讲堂优秀宣讲员、2015年度优秀基层骨干。

  忆峥嵘岁月,传承家风家训。

  由刘锦辉创作并参与演出的微电影《当兵》代表长春市妇联参加全国《我爱我家》情景剧展播,深受好评。《当兵》故事的原型就来自刘锦辉一家,讲述的是主人公小秋从开始不愿当兵到后来知道老爷的光辉事迹后自愿走进部队,继承姥爷鸿鹄之志和爱国情怀的故事。1946年,刘锦辉还没出生,那时候,刘锦辉的老家刚解放,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的父亲刚结婚半年就瞒着自己的妻子和母亲响应政府号召去当兵了,刘锦辉的奶奶终日以泪洗面盼望儿归,直到老人家去世,他的父亲都没有回来。

  刘锦辉的父亲很小就给地主放马,所以当兵是在四野45军骑兵侦察队。四平战役后,骑兵侦查队补充了一些人员和马匹。一天傍晚,他的战友在训一匹新马,这马特别历害,谁也降不住它,队里很多战友都被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正当这匹马骄傲地站在众人面前时,刘锦辉的父亲猛地跳上它的脊背,这马愤怒了,它狂奔起来,又嘶又叫,但怎么也摔不下背上的骑手,它最终服气了,喷着粗气,来到了众人面前,乖乖地服从刘锦辉父亲的扶摸。没过几天,刘锦辉的父亲被调走了,原因是训马的一幕被他的司令员看见了,他成了邓华司令的警卫员,从此跟着邓华司令员一直打到海南岛,又去了朝鲜战场,几次冒着生命危险救邓司令,所以邓司令很信任他,战争结束了邓司令送刘锦辉的父亲上了军校。

  刘锦辉的父亲很少讲自己的战斗经历,鲜有人知道他在打天津战斗中险些牺牲。那时,刘锦辉的父亲已是副班长了,战斗临出发前,战友们在战壕里说:“今天是1949年1月14日,如果咱们都“光荣”了,啥说也没有。如果能剩下一个,不管是谁,每年的今天,都要到这儿来,给“光荣”了的弟兄们点一支烟、倒一杯酒。”战友们都同意这个提议。冲锋号响了,刘锦辉的父亲和班长骑着马先冲了上去,没跑几步,班长就牺牲了,刘锦辉的父亲也被打伤昏了过去,后来上去的11个人也都牺牲了。等刘锦辉的父亲醒过来时,他才知道全班13个人就剩下了他自己,他是他们班有幸活下来的唯一的一个人。后来每年的1月14日,刘锦辉的父亲都拿着烟和酒去天津的烈士陵园,找到那12位战友的墓地,激动地说:“同志们呐,就我一个人活下来了,我来看大家了。”然后就一个一个的点烟、倒酒,一个一个的说话,说那些他们在一起训练、打仗的事,也说国家和部队的变化,一直到老人家走不动了为止。

  老人家戎马一生,虽然说不上叱咤风云,但也必竟是革命了一生,他的一生也称得上是激情燃烧的岁月,获得过无数殊荣,刘锦辉的家人至今都保存着老父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帽徽、奖章、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的上尉军衔肩章和在广州军事体育学院的毕业证书。

  刘锦辉的父亲早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他出生入死是个好战士;抗美援朝时期,他保家卫国,是个好志愿军;解放后,他在部队任劳任怨是个好军官;转业后,他兢兢业业是个好干部;在家里,他疼爱妻子,是个好丈夫;他严格要求儿女,是个好父亲;在单位,他善待同志是个好领导;对亲朋好友他宽以待人是个好兄长;他的一生虽然坎坷却无上光荣,是儿女们最大的骄傲。

  刘锦辉一生经历过解放战争、新中国诞生、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亲眼目睹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在曲折中奋勇前进的伟大历程。退休后他就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传递给更多的人,所以他自愿成为“二道信仰讲堂”的一名宣讲员,立足小巷讲坛,用他真诚的话语,去宣传党的声音,传递正能量。他深知经常性地把大家聚到一起讲课,在时间和人员上都得不到保证,而基层理论工作形势又非常紧迫,如果不筑起一道坚固的思想防线,一旦不良思想侵入,就会迅速“发酵”。所以他始终坚持到群众中讲,用自己擅长的方式,随时随地开展工作。他常常将父亲的事迹讲给大家听,无论是老同志还是年轻人都无比钦佩,如同春雨一样无声地滋润着大家的心田,他传承家风家训的同时也将这缕清风传递给他人。

刘锦辉全家福.jpg

  书香润德,以读书写作为友。

  刘锦辉曾是沈阳铁路局级的政工师、吉林省级作家。刘锦辉从小就喜欢读书,《林海雪原》、《苦菜花》、《迎春花》、《红岩》、《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文艺红旗》和《成语词典》伴随着他从小学到中学的时代。参加工作后虽然忙碌,但他一直坚持读书学习,刘锦辉常常说,读毛主席的书让人确信“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读邓小平的书,理解了我党实事求是理论的正确性并坚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读江泽民和胡锦涛的书,理解了创业难守业更难;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充满了大智慧、大思维、大格局,异常深邃,我们为有这样睿智的领导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刘锦辉经常在座谈会和报告会上讲:毛主席让中国站起来了、邓小平让中国富起来了、习近平让中国强起来了。

  退休后他开始专注于写作,先后出版了3本自己的文集,《轨魂》、《激情岁月》和《心泉》,其中包含诗词、散文、游记、报告文学、小说等共400余篇,刘锦辉的作品歌颂主旋律,充满正能量。他的回忆录《难忘的足迹》被吉林省政协选用,报告文学《热血男儿》被原长铁分局选用。《吉林日报》、《绿野》、《鹤苑》等报刊杂志多次刊登他的文章。

  为进一步凝聚信仰的力量,在街道领导的邀请下,刘锦辉又创作多个微电影剧本,有《当兵》、《上学》、《傻媳妇》、《警示》、《好人王佰玲》等,字里行间都凝聚着朴素而又真诚的情感,尽自己所能为街道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刘锦辉每年都会买几本新书,他经常用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良句鞭策自己,因为喜欢,才让他静下心来认真揣摩,并以此为乐。

  家庭和美,言传身教,以善为本。

  多年来刘锦辉和老伴积极参加街道和社区组织的文艺活动,他多次在各种文艺汇演中担任评委和嘉宾,并且为社区的两个老年艺术团编写小合唱、诗朗诵、动漫、小品等作品,老伴所在艺术团表演的歌舞在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刘锦辉教育子女要多读书、读好书。儿子和女儿参加工作后,一直是所在单位业务骨干和培训讲师,两个孩子在他的影响下,也爱上了阅读。他五岁的外孙女在他的影响下,也特别喜欢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了开拓孩子的视野,刘锦辉和女儿带孩子专程赴北京参观科技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天文馆、国家博物馆、美术馆,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先正家风,再和家人,万事必兴。”是刘锦辉经常说的话。

  已过花甲之年的刘锦辉正徘徊在岁月的端口,一路辗转、一路凝眸、一路回首、前尘旧梦,静静收藏于时光深处。这位老人拥有一颗热爱生命和追求幸福的心,他的生活丰满而又充实。他用一颗豁达的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用心感受着生命这场漫长的旅行,欣赏着每一站迷人的风景。在看似纷繁而琐碎的平淡日子里,努力经营自己的小生活,他总是乐呵呵地说“道门深远,我尚在门外,但我依然前行。”

责任编辑: 鞠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