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9月19日至23日在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航空爱好者齐聚北国春城,共同见证战机翱翔云端的壮美时刻,感受人民空军的磅礴力量。这是一次展示国威军威、展示空军建设成果、展示长春航空城良好形象的盛会,更是一场文明的互动。
新发路观察丨百万级流量“大考”,长春准备好了么?
战机轰鸣,彩烟绽放,一场规模空前的航空盛宴即将在长春上演。
9月19日至23日,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将如约而至。与2023年85万的客流量相比,本届航展预计将迎来近百万人次参观,增幅近18%,这对任何城市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面对近百万级流量“大考”,人们不禁要问:
长春,准备好了么?
中国吉林网资料图片
随着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进入倒计时,长春整座城市已经进入“航空时间”,惊喜之余,挑战接踵而至。
01
从体验升级到“城市大考”
预计百万观众慕名而来,本届航展到底有何“硬核”亮点?惊人数字的背后,究竟靠什么吸引如此规模的人潮?
答案在于三大创新突破。
中国吉林网资料图片
本届航展预计创下规模最大、内容最多、体验最新的纪录,迎来多重“首秀”。
展场面积大幅扩容,首次全面启用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总面积达到235.8万平方米,较上届增加一倍。
展览内容更加丰富。空军将首次静态展示歼-20战机,并首次安排轰炸机编队通场飞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也将首次亮相,展示多型先进航空发动机及零部件等重磅产品。
接待能力显著提升。经过三届积累,长春航空展已吸引观众185万人,实现了规模与影响力的逐年攀升。
02
从前期预判到精准应对
据凤凰网吉林报道,今年场馆升级后,单日接待量可提升至18万人次。
如何消化单日十余万人的瞬时客流,这不仅考验场馆容量,更是对交通、住宿、餐饮等城市综合运行体系的全面检验,而交通是客流疏导的首要关卡。
中国吉林网、吉刻新闻最新探营中了解到,长春市交通运输部门已经拿出了“全市一盘棋”的解决方案。
投入264辆大巴车,较上届增加114辆;设置8条公交线路,每天可承担14万人次运力;提供9000个社会停车位,增加7000个。同时,配备2条免费摆渡专线、40台摆渡专车,实现“最后一公里”无缝接驳。
航展现场方面,设置3个安检验票区,投入147台验票闸机、105台安检门,效率提升2倍以上。
3个大型室内餐厅每日满足5万人就餐;1285个卫生间、8000平方米遮阳避雨休息长廊、1300名志愿者。
……
每个数字,都是对观众体验细节的考量,这数据背后,守候的是每一份期待。
03
从服务力度到城市温度
航展之外,如何让外地游客感受到城市温度,这座城市的热情。长春,懂了。
图片来源于长春航空展公众号
几个细节,感受一下。
“我们在附近住了二十年,从没见过迎宾路这么敞亮过!”家住绿园区的市民王保国感叹道。这条曾经的“堵点”已拓宽为双向8车道的“明星路”,成为长春迎接八方来客的第一张名片。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约票难”问题,长春提前在9月10日前加快剩余票投放,方便观众规划行程。同时,联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黄牛”倒票、异常抢票等行为。
在酒店销售平台,“航展专区”也已同步上线,推出“距航展最近”“航展特惠房”等专属预订通道,助力游客便捷出行。
长春市五部门联合发布公开信,明确规定,首个接到投诉的单位、商家须全程跟进处理,24小时内响应,确保游客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路宽了、标语亮了、监管跟进了……全城忙乎起来了。可以感受到,整个城市提升服务品质的决心和迎接八方游客满满的诚意。
04
从盛会亮点到城市新极
据长春发布消息,9月8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张恩惠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调度部署2025年长春航空展筹备工作,强调要“举全市之力办好长春航空展”。
长春举全城之力办航展,其目的不止于“办好一次展会”,更着眼于“激活一座城”。此次长春,让游客看到的不只是航展,而且集展览、体验、产业于一体的城市新空间。
图片来源于长春航空展公众号
记者了解到,航展期间,长春文旅延伸出50余项特色文旅活动,打造“航展引领、全城联动,天天有活动、处处可体验”的文旅盛宴。
从航博城主题艺术快闪到新民大街航天主题街区,从长春市动植物公园到长影世纪城、净月潭等,将同步推出逐梦航天乐享西游、航空狂欢季、Evtol 观光项目首飞等活动,整座城市都融入了航空元素,并推出延时闭馆、多语种讲解等暖心服务。
此外,产业文化之旅还串联筑梦星辰等航空航天研学场馆,让游客深入体验长春航空产业的新质科技。在肆季南河、净月潭、慢山里等景区,游客能在净月低空经济示范区感受生态之美。
不仅如此,长春还联动现代化都市圈各城市推出跨城联动游产品,让航空展成为展示吉林特色地域文化和文旅场景的开放平台;依托“君至长春”微信小程序,长春将开发景区、酒店联票、套票等优惠产品,为游客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和实惠;“长春礼物”还同步发放1000万元惠民消费券,让游客能把“航空记忆”和“长春味道”带回家。
图片来源于长春航空展公众号
从交通接驳到住宿保障、到投诉响应、到文旅体验,再到每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长春正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在这场力度与温度兼具的“城市邀约”中,展现出独特魅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摄影 蒋盛松 郭亮 罗浩
部分图片来源于长春航空展公众号
新发路观察丨吉林,为何如此想飞?
苍穹之下,吉林又一次张开双臂,迎接属于它的高光时刻。
9月19日,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将盛大启幕,热度未展先燃,一票早已难求。
在这片被航空精神浸润的土地上,一座全新的精神地标——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已于城西巍然矗立。
在这里,将开启长春自2019年以来举办的第四届航展,也将是规模最大、体验最丰富的一届。
有人问,“吉林,为何如此想飞?”
从老航校的血脉传承,到“航空城”的雄心崛起,吉林人从未停止飞翔的脚步。
因为,
吉林这片黑土地,从来就不甘于平凡。
它的梦想,在天空。
01
薪火相传,铸就飞翔之“魂”
吉林,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发源地,更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精神传承。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在通化成立。
研究用酒精代替航油(图源:空军航空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面对物资匮乏与敌机频繁空袭,老航校人以超凡的勇气和智慧,用简陋设备坚持飞行训练。他们在地面以航炮反击,利用早晚时段避开空袭,“打游击”式组织飞行,成为人民空军艰难起步的真实写照。
其间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马拉飞机”运送机身,更是成为艰苦奋斗的象征。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以王海、张积慧、刘玉堤等一级战斗英雄,李汉、邹炎等二级战斗英雄为代表的老航校学员,直面世界最强空中力量,创下辉煌战绩。
从这里起飞的,不仅是共和国的第一批鹰群,更包括一批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与领军者。
而那段岁月所熔铸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老航校精神,也是吉林航空事业最深的“根”与“魂”,早已深植于吉林的血脉之中,成为这片土地向往蓝天、矢志飞翔的精神原点与永不熄灭的薪火。
02
人才铸翼,积蓄飞翔之“力”
如今,人民空军早已告别昔日的“蹒跚起步”,以“羽翼丰满”之姿屹立于世界空中力量之林。
这份辉煌,与吉林深厚的航空底蕴血脉相连。
1949年3月,东北老航校从牡丹江迁至长春。学校的骨干力量陆续输送到全军7所航空学校及其他相关单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空军的摇篮”。
空军航空大学赓续使命,坚守为强国强军梦想培育飞行英才的初心。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航空飞行指挥与航空工程技术专业兼容的综合性军事高等学府,将老航校的奋斗精神深植教学科研,为部队输送了大批军事航空人才。
从这里走出了“八一勋章”获得者景海鹏、“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以及“时代楷模”郝井文、航天员群体等一批英模代表。杨利伟、翟志刚、刘洋、王亚平等航天员从这里启航,奔赴苍穹。
在这片土壤上,吉林的航空航天人才培养实现了从“飞行英才”到“航天菁英”的跨越。
而在更广阔的科研前沿,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光机所)为代表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则将这份航空航天的梦想延伸至星辰大海。
作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光机所数十年来致力于航天光学遥感、空间激光通信等关键技术攻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研制“航天之眼”的高端科研人才。吉林大学等相关高校也持续为航天器设计、材料研发、控制工程等领域注入创新动力,让东北老航校的精神火炬在强军征程中愈发璀璨。
从蓝天到星空,吉林人将老航校精神融入教学科研,培养出一代代航空英才,为吉林的航空梦想提供了最核心的发动机和最坚实的翅膀,为产业源源不断地锻造和输送能“飞”起来的人才,为中国的航空梦、航天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吉林动能。
03
产业腾飞,夯实飞翔之“基”
今日吉林,已将融入血脉的老航校精神,淬炼为振兴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以打造“航空城”等为代表的核心企业,持续推动高端航空装备制造和先进材料研发,成为带动全省航空产业聚链成群的“核心引擎”。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用“毫厘之功”打磨太空镜头;“吉林一号”卫星组成“吉林一号”星座,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吉林化纤,48K大丝束碳纤维原丝,让中国大飞机用上“吉林筋骨”。
与此同时,航空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的无人机、飞行器稳定吊舱等产品,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应急救援等领域。
长光博翔创新研制全球首款双飞翼垂直起降无人机,长光宇航则专注航天复合材料领域,助力多项国家重大航天任务。
在低空经济新赛道中,长春市净月高新区建成低空飞行服务指挥中心,实现厘米级空域管理,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城市综合治理等创新场景应用,并发射“净月一号”“二号”卫星,加速构建“空天地一体”的智能低空运营网络。
从“一颗星”到“一张网”,从“一架无人机”到“一条产业链”,吉林以科技自主创新和全产业链布局,将几代人的航空梦想逐一转化为现实。
04
梦想绵延,涵养飞翔之“城”
秋日,长春再次成为航空梦想的焦点。
9月19日,在全新打造的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八一”“红鹰”飞行表演队重返蓝天,歼-20静态展示、轰炸机编队通场等重磅内容吸引了全国目光,展场正静候一场航空盛宴。
航展,对吉林有那么重要么?
答案,写在吉林的过去与未来之间。
从东北老航校的精神火种,到“共和国航空事业的摇篮”,航空早已深植于这片土地的基因。而航空展,正是这种基因最为炽热的现代表达。
吉林的雄心,远不止于几天展会。
随着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的快速崛起和《长春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的出台,吉林省正系统性地将“航空流量”转化为“产业能量”。航空博览城不再只是每一年展会的举办地,更被打造成集展览、科普、文旅、产业集聚于一体的“永不落幕的航空展”。其“一展、一园、一区”的功能布局,融合了会展经济、低空经济、高端制造与生态文旅,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更重要的是,航空展及其延伸出的航空文化,正从一场活动沉淀为一座城的气质。
从青少年航模教育到全民航天科普,从无人机物流配送到低空经济创新场景,航空不再是遥远的事业,而是可感可及的生活图景。它吸引人才回流,助推技术落地,赋能产业升级,为吉林省的振兴注入“飞行的力量”。
可以说,航展之于吉林,既是一场文化的盛宴,也是一个产业的支点,更是一张通向未来的名片。它让吉林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找准了方向、增强了底气、展现了担当。
吉林,凭着这股从历史吹向未来的劲风。
它,注定要飞。
这一次,吉林依然飞得坚定,飞得自信。
而它的天空,正变得比以往更加辽阔。
中国吉林网 吉刻新闻记者 陈志文
图片来源长春航空展订阅号
长春何以“航空城”?
开栏语
从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以蓬勃之姿成为彰显城市风貌的标志性地标,到精密零件铸就航空产业的坚实脊梁;从航空文化融入街巷烟火,到飞行梦想在人们心中悄然生长;从“轰鸣”到“呼啸”,每一步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每一次飞跃都承载着前行的勇气——这座被冠以“航空城”之名的城市,早已将航空基因注入血脉,在蓝天上书写壮阔篇章。
即日起,我们将回溯历史,探寻早期航空事业藏在岁月里的探索与坚守,是如何打造今日辉煌的最初基石;我们会聚焦产业支撑,解析航空航天产业领域全产业链研发的体系突破;我们会关注人才培养,记录科研一线人才攻坚克难,为长春航空航天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我们更会梳理政策推动,细数那些助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与扶持举措,为长春航空航天产业的腾飞扬起稳健的风帆。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段历程,在回顾中汲取力量,在探索中展望未来。
长春何以“航空城”?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长春,这座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向“航空城”迈进。从“汽车轰鸣”到“战机呼啸”,长春实现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深厚的航空底蕴、强劲的产业支撑、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推动。
长春与航空的缘分,要从“东北老航校”说起。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东北老航校”)在吉林通化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创办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后在烽火岁月中历经多次辗转,最终落址长春。它开创了人民军队培养航空人才的先河,为人民空军的创建和发展、为新中国航空事业和民航事业的奠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中国航空史上光辉篇章,也开启了中国人的“航空梦”“空军梦”。
2004年6月,空军航空大学由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空军第七飞行学院和空军第二航空学院合并组建,承接起“东北老航校”的使命,持续为国家培养输送大批优秀的航空人才——他们忠诚守护着祖国万里长空,也让长春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军飞行员“第二故乡”。
自2011年起,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已在长春成功举办多次,每一次都吸引了无数目光。飞行表演中,一代代战机在空中翱翔如龙,展示着精湛的飞行技艺;地面展览上,各类先进的航空装备和技术一一亮相,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航空的魅力。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不仅展示了人民空军的建设发展成就,也让长春的航空文化深入人心,成为长春打造“航空城”的重要历史文化基石 。
如今的长春,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航空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在航天领域,长光卫星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卫星星座,是我国第一个以省份命名的商用遥感卫星星座,并且实现了商业化运营。截至目前,“吉林一号”已发射超百颗卫星,其分辨率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涵盖了国土资源监测、智慧城市建设、农业估产、林业监测等多个方面。随着长光卫星信息产业园二期的建设推进,未来,这里将进一步做大“吉林一号”全国最大的商用卫星产业集群,助力长春在航天产业领域持续领跑。
在航空装备制造方面,长春也拥有众多实力强劲的企业。通视光电的察打一体型飞行器两轴四框架伺服稳定吊舱广泛应用于森林防火、高速路网日常巡检和应急搜救等领域;吉林省翼启飞科技有限公司的翼指挥系统,利用无人机高空视角,为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等提供实时视频支援和决策依据。此外,还有众多上下游配套企业,共同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目前,长春市已培育了一批优质龙头企业和几百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航空航天产业总产值不断攀升。
除了航空航天制造业,长春在低空经济领域同样积极布局,抢占发展先机。不久前,国内首个低空行业大模型在长春发布,长春市低空飞行服务指挥中心落位净月高新区。目前已建成多座宝莲灯智能无人机巢,年底前还将再添几座指挥中心,实现对无人机的实时监控,应用场景涵盖电力巡检、消防应急、智慧城市、农业、林业、文旅等多个领域。未来,随着低空大模型试点的不断成熟,有望吸引人工智能、无人机制造、智慧物流、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企业和人才汇聚长春。
人才是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长春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坐落于长春市的空军航空大学是空军直属的高等教育院校,对空军主体战斗力成长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被誉为“空军飞行员的摇篮”。多年来,空军航空大学赓续传承“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老航校”精神,一代代“航大人”始终坚守为强国强军梦想培育飞行英才的初心使命,凝练了“砺志空天、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为部队培养输送了大量军事航空人才。不仅有很多学员成长为共和国将军,还涌现出以“八一勋章”获得者景海鹏、“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以及“时代楷模”航天员群体、“时代楷模”郝井文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英模 —— 他们共同印证着这所 “摇篮” 的育人高度,也让空军航空大学的精神火炬在强军征程中愈发璀璨。
同时,长春市积极推动军地协同育人,创新探索军事飞行人才的早期培育路径,依托空军航空大学航空馆、航空知识科普馆、军事双拥主题文化馆等场馆开展空天教育科普活动,让更多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航空航天的魅力,激发他们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热情。
长春还拥有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应化所等科研机构,这些科研机构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光学技术、精密机械制造、新材料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吸引和培养了一大批高端科研人才。他们在科研一线攻坚克难,为长春航空航天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为了加快“航空城”建设步伐,长春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方位助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在产业规划方面,制定出台《长春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明确将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创新能力、产业规模、应用场景四个量化目标,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平台载体建设上,长春市加大项目谋划和推进力度。长春国际航空博览城、长光卫星二期等项目进展顺利,为“航空城”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在展会品牌打造上,长春市全力以赴办好长春航空展,积极对标珠海航展,以打造中国军事特色航空展第一品牌为定位,不断扩大展会规模,提升展会影响力。长春航空展在空军和省市的强力支持下,办展规模一次比一次宏大、航展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平台作用更加凸显、惠民举措更加多样,得到全国各地观展者的点赞。
2023年,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为长春航空展的支持单位,进一步提升了展会的规格和品质。近年来,长春航空展的观展人数、展馆面积、展品数量、全网热度等多项指标屡创新高,已成为集空中飞行展演、装备静态展示、航空产业论坛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有力推动了长春“航空城”建设,带动了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壮大。今年,长春将继续举办航空展,目前,长春航空展主场馆长春航空文化展示中心已建成,蓝天公园已建成开园,展会更加值得期待,观众观展将更加惬意。
长春
这座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城市
凭借着深厚的航空历史底蕴
蓬勃发展的航空航天产业
强大的人才培养能力
以及一系列政策的有力支持
在向“航空城”迈进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未来
长春将继续在航空航天领域深耕细作
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成为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
一颗璀璨明珠
来源:长春航空展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