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儿女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朽丰碑。抗战老兵郑清明,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他的故事,是一段镌刻着坚韧与奉献的历史记忆。 [详细]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身影熠熠生辉,他们用热血与忠诚书写传奇,用一生诠释信仰与担当。今年99岁的抗战老兵刘庆恩,就是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18岁,他毅然投身抗日战场,在枪林弹雨间舍生忘死传递情... [详细]
在吉林市丰满区的干休所里,97岁的韩景俊老人推着轮椅在院子里散步,望着胸前熠熠生辉的勋章出神。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用近一个世纪的时光诠释着“忠诚”二字。这位经历... [详细]
抗日战争时期,他心怀国仇家恨毅然参加抗日游击队,冒着生命危险在解放区和日军据点间来回传递情报;解放战争时期,他所在180多人的连队,拼到最后只剩下他和13名战友活下来;在华中南战役和大西南剿匪时,他两次负... [详细]
【地评线】长白时评:做“主心骨” 当“冲锋者”
时间创造历史,空间站起奇迹。1921—2025,历史长河奔腾,奋斗征程壮阔。今天,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我们是一个大党,领导的是一个大国,进行的是伟大的事业。”成立104年,执政75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不渝、笃行不怠,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书写了气壮山河的恢宏史诗。百年奋斗路,千秋伟业兴。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做人民的“主心骨”,勇当时代的“冲锋者”。
做人民的“主心骨”,担当尽显。星汉映征途,北斗指航向。“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人民的坚强“主心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回首往昔,从过去“洋火、洋皂、洋铁等皆依赖进口”,到如今成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人民在不断的求索与开拓中,完成了其他政治力量难以企及的艰巨使命。80多年前,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吹响挽救民族危亡的号角,凝聚起全民族抗战的磅礴力量。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仰,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以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动力,带领人民实现救国、兴国、强国的跨越,铺就中华民族不断向上攀登的通途。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引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开辟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壮阔征程。无论是抗震、抗洪还是抗疫……当千千万万党员的力量汇聚成一股绳,千千万万个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中国共产党以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带领人民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抵御一个又一个风险,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时代奔腾向前,中国共产党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当时代的“冲锋者”,正气浩然。风云激荡处,砥柱立中流。危难之际,更见英雄本色。104年来,战场形态虽历经变化,但共产党人的冲锋姿态从未改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视死如归,奋战在最前线,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从革命年代的“共产党员跟我来”,到和平年代的“共产党员站起来”,越是危险与危机时刻,越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时光。2025年1月7日,海拔4000多米的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党员星夜奔赴,带领人民群众团结奋战,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鲜红的党旗在抗震救灾一线高高飘扬。2025年6月24日,贵州榕江遭遇大洪水,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筑堤坝、转移群众,不顾个人安危。从“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红军将士,到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科技工作者,再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新时代青年,作为时代的“冲锋者”,党员干部在各个领域冲锋陷阵,从科技前沿到教育事业,从航天领域到社区乡村,党员干部时刻冲锋在前。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危难时刻站得出来,他们是时代发展的冲锋者与引领者。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复兴伟业蒸蒸日上。坚定信念信心,阔步复兴征程。做人民的“主心骨”,当时代的“冲锋者”。如今,我们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迈进。一个拥有10027.1万名党员、525.0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正强有力地领导着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东方大国,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意气风发、昂首阔步,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历史,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篇章。(殷建光)
【地评线】长白时评:让特殊日子闪耀光芒 让理论宣讲转化力量
6月30日,吉林省庆“七一”群众性文明实践主场活动暨文明实践理论宣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在蛟河市盛大举行。此次系列活动由省委宣传部主办,吉林市委宣传部承办,蛟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蛟河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协办。活动以创新模式,使党的创新理论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群众心田。
时代不断前行,新意盎然,理论宣讲也需与“新”俱进。理论是行动的指引,而宣讲则是理论普及的桥梁。在这个普及过程中,必须不断求新。近年来,蛟河市积极打造“理润蛟河”品牌,依托30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构建“理论宣讲+文明实践”双轮驱动模式,培育300余名基层理论宣讲员,年均开展2000余场活动,直接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品牌点亮生活,创新成就工作,凭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理论宣讲释放出强大动能。期待“理润蛟河”所打造的“理润”效应能得到广泛推广。
用生活说话,以艺术解读,让理论宣讲如春风化雨,润泽心田。“理论+实践+文艺”的模式,让理论更接地气,为实践指明方向,赋予文艺灵魂。沉浸式表演与灵动式宣讲相得益彰,从情景剧《凌晨四点的光》,到《木耳之乡富起来》《山水为媒绘锦绣 旅游兴镇惠民生》,身边故事亲切感人,榜样力量激励人心。当乐党课《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奏响,年过六旬的老党员岳井春热泪盈眶:“听到这些旋律,仿佛又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文明实践活动切实转化为民生服务,医疗志愿服务队为300余名群众提供免费诊疗,“文明实践+文旅”四季风光摄影展,巧妙融合蛟河美景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里没有枯燥的宣讲,只有生动的故事;没有单调的理论,只有鲜活的场景。这样的宣讲,群众喜闻乐见;这样的活动,深受人民喜爱。
让特殊日子闪耀光芒,让理论宣讲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力量。这次活动既是庆祝党的生日的具体实践,也是宣传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尝试。这是创新与探索的结合,是工作的有机融合,通过创新与融合打造出生动鲜活的效果。持续创新,运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创新理论,让群众的奋斗力量更加充沛。理论传播与民生改善相互促进,共同绘就美好画卷。
理论宣讲应向“新”而行 ,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心田。吉林省庆“七一”群众性文明实践主场活动暨文明实践理论宣讲优秀作品展示活动,让庆祝党的生日活动更加精彩,让理论宣讲效果更加显著。(殷建光)
【地评线】长白时评:共寻全球挑战新解法,共创人类美好新未来
夏至刚过,骄阳似火。6月24日至26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踏入这一盛会,便能探寻到链接世界的宝贵机遇。本届论坛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将举办近200场分论坛活动,吸引来自90多个国家的1700多名参会者,围绕“解读全球经济”“中国展望”“剧变中的产业”“投资人类与地球”“新能源与材料”这五大方向,共同商讨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商业解决方案,深入探讨企业家精神与新兴技术如何为释放全球增长新动力赋能,进而推动人类未来的美好发展。
“夏季达沃斯论坛”辉煌历程,成果丰硕。达沃斯论坛久负汇聚思想者的盛名。2007年,专为中国“量身定制”的“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首次在中国大连拉开帷幕,简称“夏季达沃斯论坛”或“夏季达沃斯年会”。18年来,从阿尔卑斯山麓到渤海之滨,中国经济持续为世界发展注入稳定动力,在大连与天津这两座中国港城交替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也渐趋成熟。从重振增长到推动创新,从第四次工业革命到企业家精神,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议题的重要设定者,不仅是解读世界经济前沿领域的新领军者,更是引领世界经济前沿发展的重要力量,以及洞察世界经济脉搏的关键平台。同时,夏季达沃斯论坛构建起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机制,有力促进跨国合作与创新交流,全力维护开放的市场环境与稳定的产业链;积极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实践,为全球绿色转型树立典范;引领新兴技术研究与产业变革,加速科技革命成果落地转化,为智能工业、气候变化应对等领域指明创新方向;深化全球治理与发展共识,携手应对地缘经济的不确定性,推动全球化稳健前行。18载春秋,夏季达沃斯论坛不仅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交融的桥梁,更凭借前瞻性的议题设置与务实行动,持续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成为洞察全球经济律动与产业变革浪潮的重要窗口。
本届论坛新意十足,内容丰富。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致力于探寻彰显企业家精神的创新解决方案,以持续塑造各经济体的未来,政界、商界、学界及媒体界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其中不乏各界精英。论坛期间将举办近200场分论坛活动,其中超过20场会议聚焦亚洲和中国,涵盖亚洲的增长引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AI发展路径、中国创业生态等诸多方面。除主会场活动外,还精心筹备了“天津文化之夜”“市民走进达沃斯”等一系列精彩纷呈的配套活动。从经济议题“解读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到科技议题“如何进行人机协作?”“科技赋能智慧城市”,再到可持续发展议题“适应气候变化下一步行动”“新能源 + 治沙”等,围绕五大方向深入探讨应对全球挑战的创新解决方案与新增长模式。此外,论坛还举办民营企业沙龙、“投资中国”、人工智能论坛和生物医药论坛等多场工商界嘉宾经贸交流活动,为各方搭建起高效对接的交流合作平台。夏季达沃斯论坛作为一个多元化平台,各方在此进行前瞻性预测,通过集思广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为商业领袖提供重要的交流契机,分享见解并推动行动,共同寻找应对紧迫共同挑战的最佳解法。
共寻全球挑战新解法,共创人类美好新未来。夏季达沃斯论坛,不只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更是把握全球经济脉搏、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绝佳契机。中国议题融入世界议程,中国智慧为世界经济问诊把脉,中国实践为世界发展赋能。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贵在团结奋进、与时俱进,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为世界经济发展传递正能量。科技与绿色深度融合、中外元素相互交织,本届论坛的绿色、AI、合作这三大看点备受瞩目。相信,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必将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我们愿与各国携手并肩、破浪前行,共同推动世界经济这艘巨轮驶向广阔蓝海,共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殷建光)
【地评线】长白时评:拒绝违规吃喝是廉洁从政的底线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多次明确要求推动解决违规吃喝等突出问题。近日,中央通报的几起党员干部违规吃喝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在违规吃喝的问题上,给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
近日召开的吉林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违规吃喝违反党的纪律、败坏党风政风、带坏社会风气。各级干部要严于律己,深刻吸取中央通报的河南信阳、湖北黄冈、安徽安庆反面案例教训,知敬畏、管住嘴、守住心,真正在思想和行动上筑牢坚固防线。
哪些饭局不能去,党员干部要有辨别违规的能力。媒体报道提到,有的干部担心是否所有的饭局都不能参加,正常的接待也不能安排了,这无疑是对整治违规吃喝的误读。日前,中纪委发文再次明确,有20种饭局党员干部去不得。从公款宴请到有敛财性质的宴席等8种饭局,再到上下级接待吃请等12种饭局,事无巨细的多条红线再次明确,违规吃喝的关键不在吃喝,而是“违规”二字,诸多饭局要警惕“醉翁之意不在酒”,饭局在“局”而不仅在吃喝本身。
牢记违规吃喝问题的构成要素。违规吃喝是指违反规定接受、提供宴请,其中包括违规提供或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接受公款宴请及管理和服务对象宴请,以及违反规定组织、参加公款支付的宴请等行为。通俗地讲,认定违规吃喝,关键看和谁吃、在哪儿吃、谁付钱、为啥吃。“和谁吃”,就是看吃喝的人员关系,如有无“私营企业主”“下属”“管理和服务对象”等,涉及“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的认定。“在哪吃”,就是看吃喝的地点性质,涉及违规出入“私人会所或具有私人会所性质的场所”吃喝的认定。“谁付钱”,就是看吃喝的钱款来源,如是否用公款支付。“为啥吃”,就是看组织、参加吃喝的目的,这涉及对以拉关系、带有“小圈子”性质的违规吃喝的认定。
认清违规吃喝问题的严重危害。一顿饭、几杯酒,看似稀松平常的饭局,推杯换盏的背后是人情往来、拉帮结派的感情牌,进而便是“互相帮助”、利益输送的圈套,一旦规则与纪律在一场场饭局中被模糊,也就极易搭建出充满人情关系的腐败链条。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违规吃喝案件主要有四类,一是接受、提供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二是违规出入私人会所吃喝;三是违规组织、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四是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
拒绝违规吃喝是廉洁从政的底线。违规吃喝,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格格不入,严重破坏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背道而驰。从现实来看,违规吃喝往往是蜕化变质的 “第一道缺口”,唯有坚决刹住这股歪风,才能筑牢廉洁从政的根基。整治违规吃喝,遏制奢靡浪费,也是为了确保公共资金真正用于民生所需。有基层公务员表示,近期针对整治违规吃喝问题,最大的感受就是“从严处理”。“以前有些人可能把一些‘打擦边球’的情况不当回事,现在就要掂量一下。”
守住心、管住嘴,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其实,管住嘴是守住心的外在表现,党员干部需要从管住一顿饭、一杯酒做起,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到谨言慎行。深言之,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在长期的思想淬炼和实践锻炼中从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以优良作风为全党全社会作出表率。(久泰平)
【地评线】长白时评:兜牢民生底线,当以“细”笔写大文章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简称《意见》),对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意见》为“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擘画了清晰的“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图景。这条民生建设之路,其魂在“以人民为中心”,其行则呼唤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坚实担当。唯有以细密针脚织就保障之网,方能真正兜住亿万百姓的安心与暖意。
细微处见真章,制度性变革正破壁前行。 民生保障的飞跃,非零敲碎打式的“打补丁”,而是系统性地重塑制度逻辑,破除过往“选择性保障”的藩篱。近年来,全面取消社保参保户籍限制,让城乡劳动者同享一张保障之网;将新业态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为奔忙身影撑起安全之伞;对困难群体实施社保精准代缴,以制度温情驱散生活阴霾。每一项举措,都是对旧有壁垒的精准破除,以“细”的制度设计,成就“大”的公平普惠。细微处,恰是制度温情最有力的注脚。
服务里显温度,“可及”二字正加速落地。 兜牢底线,必须让服务如春风般触手可及。“常住地服务”模式的推行,使流动人口凭一张居住证,便能解决孩子入学、享受社区体检等关键需求,有效化解了“人户分离”的现实困局。数字技术的高效赋能,更让高频民生事项得以“全国通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消解了报销奔波之苦,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见证了爱情的便捷跨越,“数据跑路”正日益取代“群众跑腿”。服务模式之“细”,正是“可及”承诺化为现实的桥梁。
落实中见担当,“细功夫”正是民心所向。 民生工作,其难在于它关乎14亿人民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虽不显山露水,却承载着最深切的期待。各地唯有强化责任落实,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坚实可靠。完善民生实事清单制度,让承诺清晰可见;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评估政策时兼顾社会公平预期;科学评价实施效果,对预期性指标避免层层分解和“一刀切”考核。这些落实中的“细”要求,正是“永葆‘一枝一叶总关情’情怀”的具体体现。
兜牢民生底线,是艰难而伟大的工程。它呼唤我们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执着担当,于细微处洞察需求,于无声处化解急难愁盼。当每一项政策都浸润着对个体命运的真切关怀,当每一处服务细节都传递着制度设计的温度,我们便是在以最坚实步伐,迈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愿景——以万千“细”笔,共绘民心所向的温暖宏图。(久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