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元兴乡以花发展产业 助村民增收致富 媒体行内容-媒体行 陈尤欣 2407795

中江元兴乡以花发展产业 助村民增收致富

2017-05-17 16:37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在芍药种植地务工的村民

  四川新闻网德阳4月24日讯(甘丽 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天蓝气清,树木青翠环绕,白、粉、红、紫的各色芍药缠绕在中江县元兴乡西阁村山间。在外地游客看来,这里是如诗如画的美景,但对当地村民来说,这是致富增收的“法宝”。近年来,元兴乡以增加贫困农民收入、提高发展能力为核心,以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等为抓手,因村施策育产业,精准扶贫促发展,奏响了扶贫攻坚的“交响曲”。

  据悉,元兴乡截止到目前已脱贫409户1107人,2016年人均收入比2013年增加5000余元。2017年预计脱贫151户414人。

  产业“输血” 特色种植带动村民增收

  元兴乡位于中江县最南端,距县城82公里,全乡总人口17496人,共6292户,其中贫困户560户1521人。乡里西阁村的村民靠天吃饭,曾经是德阳有名的市级贫困村之一。

  2013年,该村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期,流转土地300余亩成片种植芍药,带动村民致富。随后又与四川蜀科药业合作,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成片种植川明参858亩、金花葵200亩、核桃527亩。

  在乡党委、政府宣传、培训、带动下,通过宣传发动和产业引领,当地老百姓也积极转变传统种植观念,群众自发组织成立了中江县元兴乡西阁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并在西阁村7个社,利用闲置稻田成片种植稻田莲藕278.2亩、成片种植韩国“长虹”辣椒92亩。同时,水库村6社唐克体等4户老百姓承包了本社荒废多年的山地土60亩种植瓜蒌,并成立了元兴乡水库村瓜蒌合作社。由于经济效益收入可观,合作社成员已从最开始的4户发展到25户,种植面积也扩大到189亩。

  目前,西阁村已经成立了3个专业合作社,如芍药基地、莲花、藕田、辣椒基地、沙参基地,解决了当地百姓看天吃饭的问题,基本实现了“群众不种地,吃粮有保障”,32户92人脱贫,同时也终于在2016年甩掉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也带动村民走上规模化种植的新型农业发展道路。

  以花为媒 发展旅游促增收

  在元兴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给当地带来了不少的就业机会,为村民增收打来了一条道路。

  “我们老两口现在都在芍药基地里除草,每天有80元的固定收入,日子在一天天变好,一天天富裕。对过上好日子也更有信心了。”西阁村66岁的周殿生说。

  据统计,在西阁村专合社劳动务工的村民已达400余人,当地村民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之外,通过园区内务工,每月收入可达800元。

  同时,元兴乡看准时机,充分发挥芍药花独特的观赏性,举办乡村旅游节,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子。

  4月16日,中江县元兴乡西阁村首届芍药乡村旅游节拉开序幕。盛开的芍药花吸引了周边数千人慕名而来,在芍药园区周边的农民也纷纷在划定的区域内支起了摊铺,油炸麻鱼、鸡蛋、蜂蜜、时蔬等各种土特产也纷纷走俏,收入的增加让当地农民脸上也是暖意融融。

  “这几天每天都有100余人来吃饭,每天能进账1000至2000元。如果是周末的话,应该人会更多些。”当地村民赵凤霞在芍药园区内开始做中江九大碗。

  “我们今年首次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既要解决游客的吃饭的问题,又要考虑大家增收的问题,所以我们通过美景吸引人,引进商家留住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同时举办展销会,让老百姓都参与进来,都感受到举办节庆活动的好处。”元兴乡党委书记曾开明说。

  脱胎换骨 “穷山沟”的新名片

  自2011年起,元兴乡先后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新增1000亿粮食生产能力项目、小农水项目、扶贫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和水库移民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等项目,项目总投资近6500万元,项目惠及全乡12个行政村,121个生产合作社。项目的实施极大的改善了全乡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元兴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设施保障。

  特别是通过实施水库移民后扶产村相融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渠道整治28公里、蓄水池91口、塘堰37座、机耕道21公里。完成产业机耕道路路面硬化1.3公里;整合新农村办项目建成五合村聚居点一处及风貌改造96户。新建社道路13.7公里,实施美丽家园附属项目花台90个、垃圾池59个。

  对于下一步元兴乡的发展,曾开明介绍,元兴乡将以此次首届芍药乡村旅游节成功举办为契机,充分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拉伸旅游链条,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希望通过3-5年的努力,着力打造“中江南片农业观光乡村旅游”这张名片,发展集吃、住、行、游、购、娱功能于一体(水库、酒店、农家乐、茶楼、酒吧、特色小吃一条街)乡村旅游经济。加快功能设施配套,旅游标识规范,人居环境优美,社会管理规范有序。努力将元兴乡建成极具乡村特色和自然山水相融合,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风情小乡、精品小乡、文化旅游小乡。

责任编辑: 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