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五年嬗变 大湖名城建设展示崭新形象 媒体行内容-媒体行 陈尤欣 2388472

合肥:五年嬗变 大湖名城建设展示崭新形象

2017-04-23 14:58 | 来源: 中安在线

科大讯飞智能玩具 张大岗 摄

  编者按: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年”如一朵浪花般绚烂而短暂;而正是这匆匆五年,却被合肥人用来实现了“新跨越进十强”的奋斗目标;书写了轨道交通从无到有、铁路枢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城市建设新篇……出行更便捷了,城市更大更美,是我们对于合肥这座城最直观的印象。过去的五年,合肥最深远的影响是提升了城市地位、最显著的突破是彰显了城市特色、最突出的标志是挺进了省会十强、最深刻的洗礼是经历了作风转变。合肥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揭秘过去五年成长密码,描摹未来5年的发展蓝图,为记录过往,更为激励未来。

  2011年,区划调整,拥湖入怀,城湖共生成了合肥的“新名片”;

  2012年,轨道建设,从无到有,合肥从此进入“地铁时代”;

  2013年,骆岗谢幕,新桥起飞,合肥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2014年,高铁奔驰,连接八方,合肥要塞地位一“站”定音;

  2015年,自西向东,全线推进,三条线路同建绘出轨交主框架……

  过去五年,合肥在奋力赶超、突围求变;城市实力更强了,生产总值连跨三个千亿台阶;城市更大了,建成区扩展至420平方公里;城市更美了,荣膺国家森林城市,三河古镇成为首个5A景区;

  过去五年,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展示崭新形象;

  未来五年,合肥敲定“八大平台”实施路径,全力打造内陆经济开放新高地;将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立足“长三角”,逐渐成为比肩杭州、南京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成为“最美省会城市”……

  立体式快速交通

  合肥通行速度快了

  “全国唯一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省会城市。”2011年8月22日,随着安徽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成功实施,合肥人开始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一场区划调整,让合肥拥湖入怀,同时更是赋予了合肥迈入新阶段、谋求新跨越的幅员基础,迎来了难得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回顾过去五年,建成九大高架空中网,城市交通跨入立体时代;轨道建设从无到有,1、2、3号线建设快速推进;开通合肥高铁南站、新桥机场一期建成投用……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以综合交通、市政配套为主要内容的城市建设,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畅通一环完美收官,畅通二环启动西、南环节点改造,环巢湖大道、方兴大道、龙川路等主次干道相继建成,“一刻钟”快速交通网初步形成。合作化路、阜阳北路、铜陵路、包河大道、马鞍山路、裕溪路以及徽州大道等高架建成通车……

  未来五年,合肥大建设将再上新台阶,逐渐成为比肩杭州、南京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让市民享受更加宜居美好的城市生活。

  放射式交通枢纽

  合肥与世界近了

  在几年前,如果你想去巴厘岛、柬埔寨,只能从南京或者上海中转,现在你可以从家门口直接出发。

  回望过去五年,合宁、合武、合蚌、合福高铁以及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相继开通运营,商合杭铁路正式启动建设,国家中长期铁路网“四纵四横”中京台高速铁路和沪汉蓉客专在合肥铁路枢纽交汇。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对外快速铁路主骨架初显。

  合肥已由过去的“通过式交通节点”成为接转南北的“放射式交通枢纽”。

  对外交通的便捷,让合肥也能以更开放的姿态,争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在国家的新一轮扩大开放中,合肥更是获得政策青睐,成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双覆盖的节点城市。

  未来五年,合肥明确“八大平台”实施路径,将加快构建集水陆空及跨境电子商务和对外经济合作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全力打造内陆经济开放新高地。

  创新成为合肥经济转型

  “第一动力”

  日前,“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它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并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而在这张“铺设”在地面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中,合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正式建成,成为全球首个拥有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城市。待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建成后,合肥将与济南、北京、上海在内的城域网络连接在一起,开启“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实用化大幕。

  坚持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合肥,正走在“播种与收获”的良性循环之路上。

  今年3月份,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发起合肥综合性国家中心建设方案论证会,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匡光力表示,合肥已经积聚了建设国家科学中心良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特色鲜明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优越的创新改革环境、丰富的高层次人才等都是合肥的优势。

  如今科技创新已成为合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第一动力”。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产值由756亿元增至2700亿元,新型显示、光伏、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保持国内领先。

  同时,合肥还将打造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中国量子中心、空地一体化网络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工程平台,打造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新能源集成创新平台等一批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推进中科大先研院等10个以上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的引擎。

  资金到位率98.85%

  民生项目由百姓“点单”

  为了让百姓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合肥市民生项目建设实现“民定民享”,从“政府配餐”转变为“群众点菜”。

  2012年11月13日,市财政局门户网开设问卷调查专栏,动员社会各界为2013年市级民生项目做选择。

  通过政府公开信、媒体公告、入户调查等方式,累计收集项目意见建议超过3.93万条。“目前,合肥80%以上的市级民生项目均源于社会公开征集,由老百姓说了算。”合肥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民生工程的实施进度直接关系百姓福祉。记者从市民生办了解到,2016年全市实施民生工程项目41项,其中省定32项,市级9项。截至目前,全市41项民生工程各级财政应到位资金89.8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8.83亿元,资金到位率98.85%。

  民生工程实施项目中,提前完成省市年度项目任务的有5项,分别是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就业扶持工程、棚户区改造、五保对象长期医疗护理保障制度、重性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

  过去五年,合肥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近八成。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费;困难家庭只要缴纳低廉的租金,就能住进装修一新的公租房;启动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构建覆盖城乡的医保和大病救助……合肥人的幸福指数,从这些民生工程中可见一斑。

  打造城湖共生、独具魅力的

  美丽城市

  大湖名城,城湖共生。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幸福感最强城市”、“绿色生态城市”……一个个叫得响的头衔中,都少不了生态文明的身影。

  过去五年,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合肥市提出了“城湖共生”的理念,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城市。

  水清天蓝是合肥人对于生态的期许,从“九招治霾”到“要发展更要青山绿水”,合肥一直积极投身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打出“组合拳”,治理“加速度”,取得明显成效。

  在落实总量减排上,过去五年,合肥燃煤电厂和热电企业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所有水泥熟料生产线全部完成脱硝,27个国家“十二五”减排目标责任书项目全部建成。减排成绩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

  未来五年,合肥将强化生态保护。深入开展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力争肥西县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县、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继续创建一批生态乡镇、生态村。美丽合肥的建设目标也越来越明确:“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最终合肥将建设成为“最美省会城市”。

  合肥构建

  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唯有立规矩、设制度,才能真正做到从严从实,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围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合肥市近年来开展了深入探索和积极创新。

  去年9月,市纪委下发《关于推行加强作风建设监管模式的通知》,在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推行“教育预防在先、明查暗访跟进、严肃查纠有力、通报警示于后”的工作模式,从而加快形成作风建设监督的常态化运行机制。

  今年以来,市纪委又先后下发《关于严格执行所有省内公务活动(除外事、招商活动外)一律不准饮酒规定的通知》《关于严明纪律加强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督查的实施方案》,并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对近年来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违反八项规定行为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例,予以点名道姓地公开曝光,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果,赢得了好评。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违规违纪问题的曝光力度,对典型问题点名道姓公开曝光,形成强大的警示震慑效果,推进作风建设落地生根、成为新常态。

  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强化党的意识、党员意识、纪律规矩意识,牢记各项廉洁自律要求,自觉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筑牢政治底线,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保障权力公正行使、规范运行。

责任编辑: 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