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师团队 教育内容-教育职场 李璐宜 3769255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师团队 教育内容-教育职场 李璐宜 3769255

第三批“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东北师范大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师团队

2023-09-08 09:44      来源: 吉林省教育厅

  团队负责人:王德利

  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简介

  团队主要事迹和贡献

  团队依托生态学科(A类)与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生态学/生物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台站、教育部与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111”引智基地及教育部创新团队等科教平台,积淀于上世纪50年代祝廷成、柴岫、金岚、傅桐生等教授开创的生态学科,形成以著名学者引领、长江与优青教授为中坚,优秀青年为骨干的国内突出、国际影响力较强的教师团队。团队支撑的ESI-环境与生态、植物与动物及农学均进入世界前1%,软科排名为世界500强。

  一、师德师风——修心养性、至诚报国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强化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从内在思想以不断学习修炼自身“德性”,亦从言行通过育人全过程浸润忠诚爱国、敬业尽责、克己奉献,且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同行中彰显了东北师大的“严谨治学、扎实工作、拼搏担当”风格,团队未出现师德师风问题。王德利自1999年归国后一直坚守我国的薄弱而重要学科——草地生态学教研工作,被评为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教学名师及“郑德荣式好老师”;冯江以翼手目专业知识与最新研究成果为全国做科普讲座,为抗击新冠疫情做出独特贡献,被评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海涛、李志坚、李振新等6人不畏艰苦持续进行援蒙、援疆、援藏,并被树立“科技援疆”典型。

  二、教育教学——以生为本、立德树人

  团队以“创造的教育”理念,创建“德性与理性并重”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国家亟需的具有“理性思维、卓越素质、创新能力”的生态学一流学术、技术和管理人才。创新“生态学卓越人才育人模式”,获得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共4项;深化课程改革,优化特色课程体系,获国家一流课程5门;高效整合教学资源,获生态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建设专业,以及生态学、生物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历经淀积,教师团队成长为互育互融的共同体,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培养的研究生有4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国家优博、12人获省优博、12人获省优硕,本科生4人获宝钢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级项目资助53项、“挑战杯”等国家级竞赛获奖42项、省级竞赛获奖64项。向国家输送国家杰青与优青、长江学者、青千等英才,优秀教师、省部级领导及企业高管等,毕业生郭力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培养具有国际担当和竞争力的优秀留学生110余名。

  三、科研创新——开拓创新、服务需求

  团队围绕生态学科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行业与区域关键技术获得重要进展与突破。在理论方面:① 发现草地多物种互作的多维机制及调控营养级效应及系统功能的维持原理,提出“多样化家畜放牧理论”,引领国内放牧生态学的发展;② 发现蝙蝠与鸟类之间潜在的协同进化关系,丰富和拓展了感官生态学理论;③ 揭示草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降水格局变化与氮添加耦合的响应和适应机理,阐释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地多功能形成机理和维持机制。在技术方面:① 构建了退化盐碱地修复理论体系,以及提升湿地固碳功能的修复技术体系,破解了退化盐碱地和湿地修复的瓶颈技术;② 培育出“东苜1号”、“东苜2号”等优质抗逆紫花苜蓿新品种,种植范围已广泛辐射东北、内蒙、新疆等,累计推广面积达20余万亩,获得了较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团队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国际合作等)152项,总经费1.03亿元;在Sci Adv、PNAS、Nat Com和中国科学等期刊发表论文650余篇,2篇研究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获F1000高度评价,相关工作被Nature杂志和美国生态学会网站撰文专题报道;获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3项;获批发明专利27件,培育牧草品种4个,编制行业/地方标准13项。

  四、社会服务——知行合一、奋进担当

  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多样化人才,破解行业“卡脖子”技术,提供政策咨询,开展科普宣传,提供多维度社会服务,有力地助推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① 潜心人才培养,服务行业需求。培养了逾1500名优秀毕业生,成为本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杰青3人、长江2人、优青4人、青千1人等)、高级管理人员(部长1人、大学校长5人等)或行业技术骨干。② 发挥智库效能,助力国家决策。王德利牵头提出的《关于调整“围栏禁牧”实施的建议》被《人民日报内参》刊用;冯江牵头提出的“冠状病毒跨种传播的生态学机制是什么”入选中国科协2020年10个重大科学问题之首;2份建议均获中央领导批示。③ 破解技术瓶颈,提供科技支撑。近5年制定13项技术标准,获批27件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和4个审定品种,草原精准放牧、草原灾害预警及管理等技术推广应用;④ 发挥科技优势,助力边疆建设。王海涛、李志坚、李振新等6人不畏艰苦持续进行援蒙、援疆、援藏,并被树立“科技援疆”典范;⑤ 开展科普宣传,增强环保意识。冯江通过撰写科普书籍、开设在线课程等途径,向逾6万公众传播野生动物与相关病毒知识,增强公众对野生动物与人类健康的保护意识。

  五、团队建设——协作共荣、持续发展

  实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团队发展三位一体的“PI”制团队建设模式,强调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融合,以协作科研、团队授课、集体指导等方式提升团队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已形成一支由著名学者(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教指委委员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领军,以优秀中青年教师(国家优青2人、中科院百人与青促会成员3人、新世纪4人、省科协托举工程4人)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通过“111”引智基地与耶鲁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等实验室建立持续稳定的国际合作关系。团队已经充分展示出理论研究的原创力、技术的破解力及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来源:吉林省教育厅

编辑: 李璐宜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