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探源 | 游子寻春半出城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548810
清明探源 | 游子寻春半出城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548810

民俗专家说节气

清明探源 | 游子寻春半出城

2022-04-04 13:13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清明,具有双重意义,是节气,是节日。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物候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清明来到,随着清芬怡人的白桐花开,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二候田鼠化为鴽,是时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至阴的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至阳的鹌鹑类的小鸟,开始出来活动了;三候虹始见,虹,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春光明媚,草长莺飞之景象,顺应了大自然的律动。“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溯源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的融入有关。

  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据《周礼》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按《周礼•月令》,主管春季的是木德之帝大皞,木行之神句芒,这一帝一神皆属木,皆惧火,春天又最易起火,所以当时有逢季禁止生火、吃冷食的习俗。后因介之推的传说,又赋予寒食节以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原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由于时间上接近,在民间逐渐将两者合二为一,到了宋元时期,清明渐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从释怀寄情、哀而不伤的扫墓,到“游子寻春半出城”的踏青,无不体现了阴阳谐和的文化传统,彰显了慎终追远、敦邻睦族的孝亲传统。

  清明习俗

  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养了清明。除了讲究禁火、扫墓,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清明节还有插柳、踏青、荡秋千、放风筝、耍青等一系列丰富有趣的风俗活动。

  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一为插柳,一为簪柳,一为植柳。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奉天通志》载:“清明,插柳门首,小儿女皆折嫩柳,曲作连环簪头上,名曰柳树狗。”是日,家家藏柳,户外植柳,妇女头上簪柳,男人身上佩柳,儿童吹柳管(俗称柳哨)。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踏青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或称踏青草,古人谓之“青履”。清明踏青,既有“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乐趣,也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热闹,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则栩栩如生地记载了春日郊游的非常景象:“清明节矣……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门,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内,“歌儿舞女,遍布园亭,抵暮而归。”

  荡秋千

  荡秋千,本为汉武帝后庭之戏,用作祝寿之词的“千秋”,正式倒语为“秋千”。唐天宝年间,每至清明,宫女们欢欢喜喜登上秋千,上下凌空,彩衣绣裙迎风飘扬,体态轻盈优美,宛若仙女从天上飘飘而降。唐玄宗看得高兴入迷,因而呼之为“半仙之戏”。 

  放风筝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阳春三月,天气晴朗最适放风筝。古时将放风筝视为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

  耍青 

  “耍青”早在清代就很盛行。清末民初仍沿续不衰。清明时节,春风欲到,小草先知。面对山清水秀,万物皆洁齐而显,东北满族男女老少到郊外去玩,选择山坡水边平坦之处,带着酒饭瓜果,围坐一起,边说边唱,尽情欢乐,玩耍一天,谓之耍青。 

  开犁埋蛋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据旧地方志记载:“三月三日祭仓母,择时宪书之仓日,为农家开犁之吉日。是日晨犁杖至田间,一人执纸于犁前焚之;放爆竹三个,焚香三枝,先埋熟鸡蛋数枚于垅内,以犁趋出,众人分而食之,谓之祭犁。” 鸡蛋象征粮食籽粒饱满,鸡蛋埋得多,象征粮食收的石数多(蛋是计量单位石的谐音)。

  吃小根蒜饼

  小根蒜饼,是清明时节东北独具特色的食品。小根蒜,学名薤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根茎鳞茎球形而得名。在冰雪才融,苍苍茫茫的山间、田畴,尚无一线生机时,小根蒜便以一丝微薄、孱弱之绿,创造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画意诗情,以尖尖挺挺的臂骨,刺破寒风、冻土,把春消息报给蓝天。满族用于萨满祭祀的粘米,碾成面,包上小根蒜,烙成饼,那才是一道世间无与伦比的食馔,它让你尝到了初芒、辛辣、鲜活的春天,又因粘饼而慎终追远,推己及人,敬畏生命。

  放窝瓜

  南瓜又叫窝瓜,谐音“窝囊”,南又谐音“难”,东北人家图吉祥,过年的时候都不把窝瓜放家里,或者年前都吃掉。清明时节,儿童们用秫秸瓤和秫秸皮制成大小不等的“窝瓜”,外部裱上一层纸,画上若干道纹饰,放在大道上任风吹跑,叫放窝瓜,以为放跑了一个冬天窝在家里的晦气。

  清明节游艺活动缤纷绚丽,有一首东北民歌,是清明的忠实记录:“三三三月里,三月里是清明,打秋千,放风筝,祭祖上坟茔,桃杏花开柳条又发青,小蜜峰采花芯,花芯乱动……这时气温升高,万物返青,春天如画似彩,农事已进入春耕时节。

  作者:施立学(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来源:中国吉林网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