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爱情成长史 不同时代的七夕印记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42729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牛郎织女爱情成长史 不同时代的七夕印记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3427290

牛郎织女爱情成长史 不同时代的七夕印记

2021-08-12 14:11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8月14日,我们将迎来中国传统佳节——七夕节。这个相传了2000多年的节日,被中国历代文人骚客所喜爱,在他们的笔下,遥遥相对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是坚贞爱情的象征,是遥远传说的印记,是千古悲情的代表。在他们非凡的想象力和诗词歌赋中,牵牛织女穿越时间的尘封,在不同时代留下不同的七夕印记。

  春秋时期

  隐藏在星宿中的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原型,是天上的星辰。对于他们的神话,是先民星辰崇拜的一种体现。对牵牛织女的拟人想象出现的很早,早在春秋时期,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一首诗同时提到织女和牵牛,这就是《小雅》中的《大东》。

  “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在这首诗中,诗人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星空,关注到灿烂银河中的两颗星辰——牵牛和织女,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感叹他们无法像人间的织女一样可以织成美丽的文章,像人间的放牛娃拉车运输。《诗经》中的牵牛织女虽然被拟人化,但并没有关于他们之间爱情的表达。

  西汉时期

  织女化身天神的妻子

  《淮南子·俶真》中记载:“驰于外方,休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这是织女的身份第一次不再模糊化,虽然在《淮南子·俶真》中,,牛郎没有出现,织女的身份也是天上仙人的妻子,但与战国、秦代文献里没有任何记载相比,织女的人物形象已不再是模糊的存在,而是有了确实的文字描绘。

  汉末时期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成型

  东汉末年,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开始成型,如汉代著名诗歌《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描写的就是织女思念牛郎而不得相见的传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至此,牛郎织女隔着银河不能团聚的故事,已经成为了有情人不能相见的典故。

        三国时期曹魏的曹丕和曹植兄弟,都有相关的诗歌。曹丕的《燕歌行》中,就有“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样的句子。而曹植的《九咏》也感慨“临回风兮浮汉渚,目牵牛兮眺织女。交有际兮会有期,嗟痛吾兮来不时”,后来唐代人注释这首诗,就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南北朝时期

  明确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

  东晋李充《七月七日》诗中,提到“牵牛难牵牛,织女守空箱”。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一书中记载:“七月七曰,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他还引用晋代傅玄《拟天问》:“七月七曰牵牛织女会天河。”可见,最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已经彻底成型。此外,七夕诗词中也开始出现了乞巧内容。

  唐朝时期

  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词

  唐代秉承南朝之风,《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盛大的穿针乞巧仪式: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游宴,七月七日夜,宫女们盛陈瓜果、鲜花、酒馔,列于庭中,乞求于牵牛、织女,又各捉蜘蛛,闭于小盒中,第二日视蛛网稀密,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引得民间纷纷效仿。至于长生殿的私语,托白居易的福,七夕成了定情的代名词。 唐代以七夕为题的诗就达八十多首,从唐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乞巧盛会。

  宋朝时期

  牛郎织女成为夫妻恩爱的典型

  两宋时可以说是七夕节的鼎盛时期,全宋词中以七夕为题的作品超过百首,鹊桥仙更是成为佳作频出的词牌名。宋朝著名诗人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因为将牛郎织女的故事描绘得美妙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牛郎织女”来描述夫妻的恩爱。

  明清时期

  人神相恋故事性增强

  到了明清,在戏曲小说里,出现了爱情至上、婚姻自主的时代潮流,使牛女传说的情节更加丰富。于是牛郎有了哥嫂,哥嫂虐待牛郎并强迫牛郎分家另过;再后来又有了划银河的恶人王母娘娘。最有名的是皮黄戏《天河配》,也叫《牛郎织女》,牛郎偷窥洗澡,偷走衣服等等情节,就是从这些通俗的戏剧里演绎出来的。总之,作为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故事,牛郎织女的神话一步步向男女追求自由幸福、反抗家长专制、冲突更尖锐、对比更鲜明、故事性更强上发展。

来源:中国吉林网综合整理   光明日报、人民网、澎湃新闻等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