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中国人心目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等年俗活动,无不反映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观念和文化内涵。春节,对中国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年是如何确定的?
古代称春节为岁首,它的起源与先民们对自然的感受和对时间的意识有关。在文字历法创立之前,华夏先民通过对观察物候、天象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时间,即所谓“观向授时。"
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东汉《说文·禾部》云:“年,谷熟也。”禾谷一年一熟的生长时期,让人们深切认识到年的节律和周期。农业生产是先民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于是他们将庄稼收获的时间节点当作划分年度时间的标记。一般认为,原始丰收祭祀就是过年最早的起源。何时过年是由历法制度规定的。中国传统历法属于阴阳合历,通过观测太阳春来秋去的周年运动,古人确立了节气系统和四季划分节点,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中国许多地方现在还保留“冬至过大年”的说法,就是古人从阳历的角度看,将这一天看作新的岁时周期的开始。
与阳历同时并用的,就是阴历制度,它是通过观察月亮的圆缺朔日来确定的。月亮的周期变化更加简明醒目,也更便于统一精确的准确划分,因此,成文历法便以阴历月作为时间单位,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何定在正月初一?
南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历代正月的设定日期并不一致。
夏朝用孟春(即正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春节的丰富含义
春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传统庆祝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春节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