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云模式”、网络红人代言“美好中国”、流失海外文物回归……2020年的文化脚步依旧走得坚实稳健。
1 文化艺术活动转战“云端”
方舱医院录制广场舞、文博讲解员变身网红主播,作家现身抖音直播售书,不同类型演出云上直播……因疫情防控,1月起,全国多地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线上“不打烊”,丰富的文艺演出“云登台”,让人们居家抗疫也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生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新的创作思维、表达方式和发展理念,最终实现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文艺作品唱响主旋律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关仁山《太行沃土》、蒋巍《国家温度——2019-2020我的田野调查》、李迪《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等文学作品,到电视剧《最美的乡村》《花繁叶茂》,再到纪录片《落地生根》《最是一年春好处》等电视文艺节目,一部部记录脱贫攻坚伟大壮举,为火热时代立传的文艺作品汇合成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
3 保护革命文物
7月,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包括长征、西路军、东北抗日联军、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冀热辽、冀鲁豫、山东、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中、浙东、广东、琼崖、湘鄂赣、鄂豫皖、河南、西藏、新疆片区,涉及31个省228个市988个县。如何把革命文物保护好、利用好,把红色故事发掘好、讲述好,成为新时代保护革命文物的一个宏大的课题。
4 考古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为中国考古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5 文化强国
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强调在“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6 网络红人代言“美好中国”
19岁的四川甘孜理塘县藏族男孩丁真,爆红网络之后,为家乡代言,凭借一己之力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理塘。相关数据显示,11月17日,甘孜康定机场、亚丁机场的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两成,甘孜酒店预订量增长111%;63岁的“阿木爷爷”为小孙子手制木拱桥,10分钟短视频在全球网络平台被观看超4000万次。这些来自中国民间的网络红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魅力的又一扇窗,也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启迪。
7 流失海外文物回归
10月20日,流失英国的68件中国文物在经过25年的追索之后,回到祖国怀抱。12月1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回归的圆明园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马首铜像也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近年来,我国追索流失文物的力度不断加大,让大家看到了国家富强为文物追索带来的曙光。每一件流失文物回归的故事,也都从一个独特侧面讲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8 《著作权法》修订发布
11月11日,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正式发布,并将于明年6月1日起实施。新《著作权法》将权利许可使用费明确作为确定赔偿额的标准,并明确了一至五倍的惩罚性赔偿加倍标准,从而进一步与其他知识产权法律相协调,有助于构建体系化的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制度,也回应了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时代需求。
9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12月11日,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制定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建设范围、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36项具体工作。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弘扬文化自信的载体,不仅对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具有显著意义,而且将为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平台。
10 太极拳、送王船申遗成功
12月17日晚,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两个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