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还要关注茅盾文学奖?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2942310

今天,为什么还要关注茅盾文学奖?

2019-08-19 09:58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从 1981 年 到2019年,茅盾文学奖走过的这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三十年。回过头看看这些年的茅盾文学奖和中国的其他文学奖项,人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获奖作品见证了时代变迁

  第一届获奖作品《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是一部描写七十年代四川偏僻山村葫芦坝农民许茂一家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回顾了合作化以来农村生活的曲折,书写了67-77年这一段不如烟的历史;第七届的获奖作品《秦腔》,作者贾平凹写的并非秦腔这一剧种,而是以凝重的笔触勾画了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对农村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的变化进行历史性的解读;第九届获奖作品,王蒙的《这边风景》的思想艺术价值在于,它有效地剥离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政治印痕,以一种相当深厚的写实功力真实地表现了上世纪中后期新疆边地多民族聚居区域的总体生活样貌。在超越了政治的局限之后,王蒙所突出表现的,正是一种不可摧毁的、永恒的日常生活力量,也就此弥合了宏大叙事与日常叙事之间的裂隙。

  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中国青年报社联合“志愿中国”和共青团中央官微进行“改革开放40年”大型青年调查显示,在40年灿若繁星的文学作品中,对青年影响力最大的文学作品依然是《平凡的世界》。66.0%的受访青年确认《平凡的世界》对自己影响最大,获选率排名第一;而在论及中国当代文学史时,第四届获奖作品《白鹿原》,被多位评论家一致公认,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3年6月出版的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也是49年以来小说创作领域最重要的收获。2016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逝世,有近万人到场送别。

  反映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水平 

  当代长篇小说已经不再固守传统现实主义,不断呈现出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融合的特点。在借鉴现代主义的过程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呈现形式也得到了强化。比如《白鹿原》、《长恨歌》、《尘埃落定》、《一句顶一万句》以及《蛙》等作品,大胆地吸收了象征主义、黑色幽默、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创作方法和特点,突破了长篇小说的书写空间。

  另外,在最近两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网络文学也被纳入了评审体系,虽未能获奖,亦足以看出茅奖在努力吸收不同类型的长篇作品,也可以看做是茅奖对质疑其评选标准和公平性的回应。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