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很多人分不清超级IP和爆款。好多IP,操作人都希望把它们做成爆款——从网络文学的大IP,然后在网络剧、网络电影、网络游戏成为现象级的爆款。我们比较疑惑的是,有的IP成了爆款,有的没成,中间的原因在哪里?成的原因在哪,败的原因又在哪?能不能请何无忌兄谈一下IP化的成败之道。
何无忌:我们买IP肯定会选择原著,因为原著有粉丝寄托的情感。鱼人兄的东西肯定有很多粉丝期待看,看的过程中粉丝会不断比较和原著的萌点所在。网文和剧不一样。漫画里有很多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它们在漫画里可以实现,一幅画各种搞怪很有意思。但让现实中的演员来表现这些搞怪的状态,就会显得很奇葩,可能就会把这部分去掉,但这部分可能恰恰是漫画用户喜欢看的。其二,不同的制作团队有不同的水准。这个很难把控,原著作者也没法把控作品能否拍好。其三,题材的因素。去年仙侠(题材)火了,今年突然出现这么多仙侠作品,跟风太多,怎么可能会火?
主持人:我的理解是:第一,你找IP的时候还是关注原著里有没有粉丝,原著和粉丝有没有萌点。第二,改编的团队不一样,水准不一样。原著中的萌点不一定成功转化成网络剧中的萌点,或网络电影中的萌点。第三,回到你刚才说的IP的独创性,类型重复了以后,(观众)就被稀释掉了。杨晨兄,从网络文学到动漫、影视剧,一个IP到底能不能成功改编爆款,假设说让你提供一个可探索的技术标准,你会怎么提?
杨晨:一是改编前的原著作品,另一个是改编以后的产品。这两边在是否成功的命题里谁更重要?其实都重要。如果必须做出选择,我会选择改编以后,就是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改编方能否改编成功。如果他改得很失败,无论原著写得多好都无济于事,最多会有一些原著粉丝过来看,看完以后觉得怎么这么烂,然后骂一通。而IP的价值,是提供加成的作用。这个剧如果精心制作以后本来可以有5亿的票房——我说的是电影,如果弄了IP,这个5亿就可能变成10亿、20亿,它起到加成的作用。问题的核心还是改编方。假设改编方没有问题,做得到位了,为什么有的时候成功,有的时候不是很成功,那么原因肯定是在作品上。能改编的作品肯定是红的,但红的作品里有真红和假红,会有一定的差异,像鱼人这样已经屹立多年不倒的,是真红。
还有一些作品,包括我们集团新捧的,你怎么判断是真红假红,这里有一定的讲究。比如说很多地方拿点击量作为品牌标准。说到网络作品,最好的作品会集中在起点这样的网站。单论点击的话起点的作品不是业界最高的,因为点击的数据相对来说比较虚,靠点击出来的红并不实在,这是第一。我们会看销售、订阅等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足以支撑这部作品,那这部作品才是真红。
第二,如果它是实实在在的红,还要看是怎么红,是被支持者炒出来,还是反推着炒作出来的。我写本书,我想让它红,但是水平不够怎么办?(很简单,写一部招人骂的题材。)这样的书能红么?我想能红,宣传一下,上面铺天盖地的留言都是骂的,它也红了,但它不是被支持者炒红。鱼人可能有(支持者)人攻击他,但是有更多的支持者在他那边。所以一个红的作品一定需要一大堆真心的粉丝,尤其是那些铁粉支持,这样的话还是很好的、值得改编的IP。
第三,如果它真的红,又有支持者,那么支持者是什么样的人群,改编以后是什么样的人群,是不是能匹配?这里有很大的关系。原本是他写给中小学生看的,是符合这个年龄层的用户,但如果改编以后,它播放的时间段都是中小学生看不到的时间段,那这个电视剧的收视率可想而知了。我觉得主要是这三个点来决定,如果原著红了,并且改编也没问题(那它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并且几个点都能做到,我相信它成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杨晨兄说的这个太有意思了。我想就此追问三位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杨晨兄,假如我们现在要向IP公司的买手,介绍一部作品到底是真红还是假红,你怎么给他介绍?第二个问题我想问何无忌兄,我们怎么判断一个团队把这个IP买过来以后具有把其改编好实力,有没有什么样的标杆?我追问鱼人二代的问题是,刚杨晨兄讲了原著粉和改编剧之间的受众有可能是统一的,也有可能是不统一的,其实就算是同样的受众也有不同的需求。那么,从原著到改编有什么变化,针对粉的需求有什么样的变化。
杨晨:我觉得一本书的好坏归根到底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数据。作为一个编辑,我来判断这本书很红,或者说写得不错,都比不上数据有说服力。而我们这么多年一直致力于如何让数据变得更真实。比如刚才说到点击量,就有可能是刷出来的假数据,我们需要尽可能地把干扰因素排除。起点最早统计点击量的方法是用户点一下算一个,后来我们考虑到同时段的反复点击,然后又将IP值(这个IP指网络分配地址—编者注)考虑进去,到底是多少IP提供的点击量。再后来我们发现普通用户越来越多,便限制VIP用户的点击,甚至更高的,高级VIP用户提供的点击有多少,一层一层筛选下来,使数据尽可能地接近真实。而相比点击率更真实的肯定是作品的销售,点击可能造假,但销量无法造假,作者不可能亏钱大量买自己的书,销售数据或者业内说的订阅量,相较于点击率而言,是更直观的数据。
另一方面,时代也在变化。在起点的时代,可能一个作品只在起点网,或者在其他某个网站发布。这种情况下(数据)比较割裂。现在整个网络,或者说整个网络文学是互通的,一部作品可能出现在几十个平台。现在阅文自己的平台达到一级用户规模的可能有近10个,千万级的可能有几十个。单独一个平台的数据可能说服力不足,但如果一部作品在几十个平台都表现得不错,就很有说服力了。还有一方面,就是作者。像鱼人这样的老牌作者的价值所在。比如《校花的贴身高手》,如果是一部新书,同样的成绩别人会觉得有问题,但是如果是鱼人二代的,他之前有一系列的作品打底,那信服力就高了。读者会觉得既然是这个作者写的,有他的品牌在,本身就有保障。
我们可以为客户提供具体的一部作品,甚至一个作者的用户画像。同样一部作品,同样是十万个用户,到底这十万人是什么样的人群,什么样的年龄分布,什么样的性别分布,我认为这对于采购方来说有比较大的参考价值。在整个数据体系越来越完善,整个标准体系越来越完善的时候,我相信整个定价的规则也会渐渐趋于理性的标准。
主持人:说得很好。你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我是一个“IP买手”,我要购买IP,但我无法判断(IP的热度),这时你们就可以提供精确的数据:一是从真实的点击量到订阅数的数据,二是整个平台渠道的影响力数据,三是这个作者的业绩和价值评估。比如说我们可以给鱼人二代估值,他的作品《很纯很暧昧》已经很成功,我们就可以据此给他的新作估值。另外最重要的是你们可以针对用户需求提供用户画像,这一点特别重要——“做给谁看”有时候比“谁在做”更重要。下面我接着你的话,把问题抛给何无忌兄。我拿到阅文集团的数据了,也把IP买了。按杨晨兄的说话来讲,他完成了他的工作。那你能像他这样,也提供一个数据和技术标准,可以让别人判断到底什么样的改编团队和制作团队,可以把这个IP做好?
何无忌:刚才杨晨兄一直在打阅文集团的广告,打得特别好,所以我接下来打一下爱奇艺的广告。第一,爱奇艺也拥有一个特别科学的数据体系。现在有很多改编团队,但并没有全部进入我们的数据库。我们的数据库重点是针对演员:一部剧里哪几个小鲜肉或是老戏骨放进去会跑出一个数据量,都是有数据支撑的。爱奇艺也是一家技术型的互联网公司,经过多次调整后,我们得出来的数据越来越科学。第二,找什么样的改编团队,没有特别数据化或量化处理。现在主要是靠口碑,圈子那么大,打听一下他(改编团队)做过什么戏,导演导过什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这戏符不符合他(改编团队)的风格。不过这并不是我们部门做的事。我们最关键的是要对数据做出判断,也分析数据结构。点击量肯定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的数据是很复杂的。这其中包括对豆瓣评分的分析,销量的分析。我们还很注重好评度,十万个人点击却没有人发言,这肯定不太好。评论里十万个人点击有一万人发表评论,那说明这个书争议很大,我们要更深入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主持人:是不是可能这样理解:你(何无忌)在爱奇艺里面主要负责与杨晨兄等内容提供方的对接,在他提供了四方面的数据以后,你们还要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比如,还有加入好评度的指标,你们还要看评论,继续把这个量化出来?
何无忌:还有加权的关系,起点的点击看似比较少,其实并不少,是算法不一样,所以,我们会做科学的调整。主持人:你加权以后得出你的结论——那IP版权买下来后,接下来就要找制作团队。专业的制片人还是靠口碑,没有技术标准?何无忌:对!这个很难量化。只能靠口碑。而且,就算找到好的制作团队,也不一定能把题材做好。他们也有互相磨合的过程。可能他有能力做得好,但是他对这个题材不感兴趣,那就很难把作品做到完美。
主持人:这个磨合确实很重要。我对你刚才讲的改编和制作IP剧主要依靠数据很感兴趣。比如:选什么样的小鲜肉或老戏骨,安在什么位置,就有可能跑出什么样的受众数据出来。这都是技术可控的?最近爱奇艺公布的消息中,在很多类型和内容垂直细分的做法,就称有一种“科学方法论”。比如爱奇艺独家播出的明星养成类网剧网剧《明星志愿》,好像就提出了要按照00后的需求来做。我特别想知道你们拥有怎样一种技术操作模式。
何无忌:,我也稍微和各大影视公司学了一下。我主要是负责和文学对接,购买IP。但是我感觉是这样,因为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说这个演员他很合适出演这个角色,但是他没有档期。这就跟打麻将差不多,你买一手胡了就行,缺一堆就去找。市面上同等的类型的,他们身价、价格也差不多,但是有一个没带起来就没办法。像三条打没了,你没三条就赶紧换四条。
主持人:这个比喻有意思:做IP就像搓麻将,不确定性太多,但总想找一个东西确定下来——搓麻将最后要胡牌。
何无忌:怎么胡,用哪个做将不重要,胡就行。
主持人:操作的路径上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所有的数据、技术、口碑上要做考量,毕竟 IP还是要有一个确定的预期。
何无忌:我们会有一个预期,像鱼人兄的《校花的贴身高手》,我们当时预计大概有几十亿的点击。因为原著已经拥有那么高的位置,我们的点击肯定不能越做越少。
主持人:杨晨兄在判定一个作品到底是真红还是假红的问题上提供了一个严密的路径。改编方、制作方在IP的转化中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但也通过定性或是定量的数据,来赋予一个较为确定的结论。那么鱼人兄你站在中间,从原著到IP化的过程,你认为受众有没有改变,如果变了到底变在哪里?如果受众没变,那需求有没有改变?从需求倒逼供给的变革与创新中,反过来看你的《校花的贴身高手》,它改编中的得与失到底在哪里?
鱼人二代:《校花的贴身高手》这个网剧在爱奇艺拥有几十亿的点击,是成功的。但是这部剧也有人骂,有很多人不满意。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原著粉,也有一部分是新粉。很多人看这部剧改编,不是特别完美,不是特别好。但是为什么它会成功,主要还是源于作品的原著粉丝多。
很多网剧看似很红,为什么改编以后就不行了?除了在IP的源头,没有粉丝的加成之外,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于原著的作者和拍摄方之间的沟通。很多作品在拍摄的时候,编剧本身不是这部剧的粉丝,可能会为了市场对原著进行修改,而作者作为小说IP的源头,当然也希望这部作品经过改编之后可以适合影视的市场,但是必须要知道,书中什么东西需要保留,什么东西可以砍掉,增加什么东西原著粉可以接受,什么东西增加原著粉是不能接受的……如果几方都能沟通好,我想这个IP改编会更加成功。
主持人:我接着你这个问,现在《校花的贴身高手》改编成网剧,也拍了四季,很火爆,它成功了。你的原著从当初PC端到无线端,也是现象级的,可以说两个都很成功。那么原著和改编之间到底有何异同,IP剧把原著改编成功之余,又有哪些缺憾?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鱼人二代:还是我刚才说的沟通的问题。如果改编中需要加入新的东西,而且原著粉能接受,那么我也可以把它再融入我后续作品中,实现两者之间完美地配合。如果原著粉不接受,最好的情况是作者和编剧进行沟通,共同解决这个问题。作品改编成影视剧以后,它的受众有一部分是原著粉——原著粉都是铁粉,经历了长时间的付费阅读,对这部小说的忠诚度也是非常高的。怎么在不伤害他们心理预期的情况下,去接纳更多的影视粉,很难找到平衡点。但如果作者参与进去,寻找双方都能满意的共同点,让新的观众也满意,旧的读者也满意。如果达到这个临界点,作品会更加成功。在拍摄《校花的贴身高手》第五季的时候,拍摄方就找到我,一起沟通,研究怎么让原著粉、新粉都满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网络小说的作者和粉丝沟通比较容易。原著中哪一部分可以去掉,哪部分不可以去掉,可以增加什么东西,我通过发微信公众号征求他们的意见。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们,然后粉丝会给我留言,及时反馈。我再把他们的建议反馈给制片方,制片方再统一调动、修改。
主持人:你参与《校花的贴身高手》五季的IP改编有什么具体体会?
鱼人二代:网络小说里人物很多,但读者总有特别喜欢的角色,当这个角色的人物性格、正反立场发生变化的时候,是原著粉丝最不能接受的。对于一些不重要的角色,就可以融合成一个角色,这个读者是可以接受的,就相当于是两个人物的二合一。但是如果这个人物一下从正派变成反派,读者就会有心理落差,这怎么可能,我是不是看了假剧?
主持人:你通过这种探索,在新的改编剧里最大程度地成全原著粉。但是IP改编的过程中怎么“圈新粉”,用什么圈,怎么圈?这些新粉到底是什么,他们的需求又是什么?
鱼人二代:这主要是对剧情的改编,是影视视角的剧情沉淀。漫画可能处理得特别夸张,但是到影视、文字又是另一种沉淀方式。如何让故事里的梗,从适合于小说,到同样适合于漫画、网络剧?如何把这个梗,从小说中的场景,变成观众一“看”——就是从视觉角度上能瞬间打动对方的场景?但这个场景,又恰恰是原著粉看过的场景!虽然两个场景不一样,但是展现的整体剧情内容、精髓一样。这两方面能够匹配,是最重要的。毕竟影视改编需要针对的是影视观众,改编可以稍微侧重于影视观众,但是剧情不能变动太大。
主持人:何无忌兄,你现在是横跨文学和影视产业链。那么你在对作品进行鉴定的时候,会考虑鱼人二代兄的问题吗?就是“原著中的梗”能不能成功转化为“IP剧中的梗”,既黏住原来的粉,又可以增新粉。从你的角度判断,这个难度有多大?
何无忌:观众想看到的趣味点是这个,但是书里面是用文字表达,如何翻译成视觉语言,或画面感,这个需要精心设计,不是简单搬过去就行了,需要编剧费心思。比如我们觉得有一个讲下棋的故事说的特别好,但你得把下棋通过恰当的形式转化过来。我们需要想很多丰富的办法把这个趣味点翻译过来。另外,针对IP改编如何圈新粉,我觉得拍一个好故事、一个好电影,好的影视作品一定能圈新粉。如果我们总是纠结于粉丝会怎么样,反而得不偿失。
主持人:刚才讲到有些梗——不管是命名为萌点、痛点、兴趣点等什么“点”,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有些只适合用文字表达。但是当我们买下这个IP,IP在转化时就必须形成一个画面。那么就会出现好IP无法视觉化的问题。我想请问杨晨兄,原著中的梗能不能IP化,如何才能更好地IP化……这些问题,是不是已经影响到IP源头亦即网络文学的作品创作,更加有意识地在原创作品中形成可以IP化的梗。在这两年IP大热的情况下,是否这个逻辑,已经开始倒逼创作?
杨晨:谈不上倒逼。但是对作者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尤其像鱼人这样有条件涉足各个领域的作家,我相信他会考虑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原著中的梗是好点子,我们肯定希望改编到IP里,但是如果不能改编,也不能刻意去勉强。各个不同的文学作品可能都是很红的,但是可能天生会适合不同的方向。有的特别适合于拍电影、拍电视剧,有的特别适合于做游戏,确实是有方向的差异。
对于我们版权方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版权分别卖给不同的厂家,各个厂家注重的就一点,就是改编要保证原汁原味。但如果只是注重还原原著,最终结果就是同样一批读者在这边看书,看完了书去玩游戏,玩游戏去看电影。这也不算太坏的事情,但是对我们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小说有一大群人在看,改编成电影也有一大群人在看。小说的用户同样会看电影,但是电影的用户不一定只是小说的用户,他会吸引一群新的用户进来,也就是所谓的圈新粉。如果改编成动画,动画又圈进一群新粉,但是原来的粉又不丢失,这样的情况是最理想的。通过联动的方法,使整个IP的影响力真正做到不仅是1+1的程度。
这也是我们正在致力于改变的,整个IP的销售其实经过了好几个不同的阶段。最初,对于我们来说,只要你能买IP,我们就很开心。在网络文学初期,我们影响力真的很弱,如果有哪位大导演说我把你的版权买过来,白菜价都愿意。但是,渐渐地情况发生了变化,开始谈价,版权卖得越来越高。现在我们应该要进入第三个阶段,首先我们不仅是卖版权,同时在考虑卖给谁,你有没有能力把这个作品改编好。其次,你买了版权以后,我们也要尽可能参与进来。并不一定要干预,把我们的想法强加于对方身上,而是进行更好地协商,让原著作者参与进来,参与到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大程度地保证整个IP改编过程的顺畅,从而实现IP链利益、价值最大化。
主持人:你们现在更多的不只是把IP卖出去,而是你们也要带着作者参与到IP转化的过程中。你们还是希望主导整个产业链?或者说有你们更多地参与其中,IP的改编才会更成功?
杨晨:我们参与进来不一定是我们主导,谁主导都可以,或者说我们大家联合一起主导。像日本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它有一个制作委员会,各方,包括作者本人都是一起参与进来共同决策。我觉得谁主导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整个IP的改编链变得更好。主持人:对鱼人来讲,他现在表达期望参与到作品改编中,毕竟原作者和编剧更多地沟通,才能让这个更能圈原著粉,更能圈新粉。杨晨兄从贯通产业链的角度,希望不论是谁主导其中,最终大家是要做出一个好的产品。那么,爱奇艺的态度是什么?
何无忌:爱奇艺有一个大的计划,网剧也是我们重点打造的部分。自制剧我们学习了美剧的制作方式,12集一季,看第一季怎么样,不行就马上砍掉。针对一个IP我们会先用剧,或者是动漫的形式加以放大,并配合游戏来做,最后才是制作电影。电影的制作周期相对较长,可能会孵化出几部很好的院线电影,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包括周边,我们的爱奇艺商城在学习迪斯尼的模式。这关系到很大一个产业链,我们都在布局,如果有一天成熟了以后,将是一个很完整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