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成都千年古寺重现于世 中国最早宫城亮相山西 文脉内容-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47475

考古:成都千年古寺重现于世 中国最早宫城亮相山西

2017-07-06 13:38 | 来源: 吉网

曹寅题字石碑.png

  扬州发现曹雪芹祖父曹寅题字石碑

  28日,江苏扬州瘦西湖大虹桥修缮施工工地南侧桥腹,发现一块疑似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关的石碑。经扬州文物部门证实,该石碑被确认为《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题写。因为碑文残缺严重,目前尚无法解出更多信息,石碑上所刻内容还有待专家进一步考证。

  该石碑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石碑的正文仅剩末尾三个字“公后尘”,落款处则刻有“康熙五十一年岁在壬辰四月,江宁织造通政使司盐漕察院曹寅题”的字样。下部有两方印章,一枚印文为“曹寅之印”,另一枚印文略显模糊,似为曹寅别号“荔轩草”。据此,文物专家初步推断,该石碑上的文字应为曹寅题写。

  曹寅(1685—1712),康熙名臣、文学家、藏书家,字子清,号荔轩,又号楝亭,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管理江宁织造、巡视两淮盐漕监察御史。善骑射,能诗及词曲。据史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曹寅设立扬州诗局,奉旨刊刻《全唐诗》。康熙五十年(1711年),曹寅再度在两淮盐漕察院设立扬州书局,刊刻《佩文韵府》。

  重庆发现大型恐龙化石遗址 这堵化石墙1.6亿岁

  6月28日,重庆市举行云阳县普安乡恐龙化石抢救性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公布云阳县发现世界级恐龙化石群。该化石群化石资源规模大,化石种类多,地质时代横跨侏罗纪早中晚期,已形成长150米、厚2米、高8米的“恐龙化石墙”,具有很大的科研和开发利用价值。目前已确定基干蜥脚形类、蜥脚类、兽脚类、鸟脚类、剑龙类等五大类恐龙化石。世界恐龙权威专家、中科院研究员徐星认为,这是目前全世界发现的侏罗纪时期最大的单体恐龙化石墙。

  陕西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发现“畤”字陶文 印证“畤”文化遗存

  26日,陕西省考古人员近日对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此前出土的建筑材料和陶片进行分类整理时,从几块汉代陶缸(瓮)的残片上发现了“上”“上畤”的陶文,书写字体近似汉隶。这是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首次发现“畤”字陶文,是迄今为止对“畤”文化遗存属性判断的最直接实证。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是秦汉时祭祀天地五帝的大型祭祀遗址,曾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于今年6月初启动了血池遗址2017年度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

  山西陶寺遗址考古发现早期宫城

  25日,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考古队获悉,2017年陶寺遗址考古又有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发现宫城的两处门址,确认了陶寺遗址宫城的存在,这是迄今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宫城。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南部临汾市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遗址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可以追溯到1978年,考古工作者经过近40年、三大阶段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巨型城址,内部有宫殿区、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高等级贵族的墓葬区和祭祀区、庶民居住区等,表明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的陶寺遗址具有完备的都城功能,已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其中宫殿区作为最核心的功能区,备受学术界关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支持下,自2013年3月31日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持续对陶寺遗址疑似宫城城墙进行发掘,至2017年基本廓清了宫城城墙堆积、结构、年代、发展演变等问题,并重点发掘疑似宫城“南东门”和“东南角门”。

  秦始皇陵规划控制点“望峰”位置确定

  记者16日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的“登望峰·观秦陵”文化遗产体验活动了解到,文献记载的秦始皇陵规划控制点“望峰”已基本确定,是当地骊山郑家庄所处的山峰。

  据介绍,秦始皇陵的修建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历时近40年,它的建造需要确定一个区域控制的基点。《类编长安志》卷八转引《两京道里记》记载“俗呼当陵南岭尖峰作望峰,言筑陵望此为准”,所以望峰应该是秦始皇陵规划的控制点。

  专家表示,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人员通过地面实地观察、考古材料以及空间技术分析,目前已经基本确定了文献中记载的“望峰”,就是当地骊山郑家庄所处的山峰。

  据了解,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东距秦兵马俑7公里。秦始皇陵布局缜密、规模宏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在秦始皇陵陵区已发现各类陪葬坑、陪葬墓等600余处。

  中科院团队发现2亿年前蜻蜓化石 大如手掌

  15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该所科研人员领衔的团队,在我国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最新发现一枚距今2亿年的原始蜻蜓化石。这种新发现的原始蜻蜓翅展宽度达到210毫米,与成年人手掌长度类似,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第二大蜻蜓化石。

  据悉,此次新发现的这类原始蜻蜓属于蜻蜓总目下的原蜻蜓目,生活在距今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科研人员研究发现,它的单翅长101至102毫米,仅略小于此前在内蒙古发现的单翅长107.6毫米的赵氏修复蟌蜓,是我国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类化石。从形态看,它的翅膀尤为细长,翅膀上的纵脉特化,横脉非常密集,是一种新的远古蜻蜓。这种独特的翅脉系统,让科学界建立了一个新科:中国三叠蜓科。科研人员将这种新发现的原始蜻蜓命名为林氏中国三叠蜓,以纪念中国著名古昆虫学家林启彬教授。

鸟化石.png

  人类首次在琥珀中发现雏鸟 该琥珀价值上千万元

  近日,中加美等国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发现有史以来第一件琥珀中的雏鸟标本。这件标本来自著名的琥珀产区之一,缅甸北部克钦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约9900万年,属于白垩纪中期。

  据悉,发现的古鸟类琥珀珀体很大,约9厘米长,容纳了接近完整的一只古鸟类的头部、颈椎、翅膀、脚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关的软组织和皮肤结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河北开元寺发现完整七个朝代叠压遗迹

  河北省正定县开元寺考古首次发现了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个历史时期的连续文化层叠压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近日出土了跨越唐至明清时期的可复原器物近2000件。

  出土器物中有大量瓷器标本,分属定窑、井陉窑、邢窑、磁州窑、景德镇等窑系,其中,定窑、井陉窑、邢窑、磁州窑等河北四大名窑瓷器出土于同一古文化遗址在河北地区尚不多见。此次发现为河北四大名窑主要特征、分期研究、烧造制作工艺传播等课题的开展提供了重要资料,也为研究正定古城乃至华北滹沱河流域经济、文化、手工业、交通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考古依据。

  山西陶寺遗址发现中国现存最早宫城

  记者9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获悉,经过5年发掘、论证,考古专家在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宫城,为研究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

  陶寺宫城位于陶寺遗址东北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70米,南北宽约270米,面积近13万平方米,由北墙、东墙、南墙、西墙组成,城垣地上部分已不存在,仅剩余地下基础部分。南墙西段及西南拐角已被破坏。

  据介绍,2017年,考古工作者开始发掘宫城东南拐角,研究发现,陶寺宫城遗址基本完整,自成体系,结构严谨,具有突出的防御性质,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宫城。

  成都市中心发现堙没千年的著名古寺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4日公布,历经数月发掘,在市中心实业街发现福感寺遗址,此前仅见于文献资料的这座益州(成都)名寺终于重现于世。

  从东晋延续到两宋时期的福感寺一直是益州名寺,常有高僧驻留。据此次考古发掘领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易立介绍,目前的发掘现场只是福感寺的一部分,但已发现了塔基、房址、水井、道路、沟渠等遗迹,出土了1000多块刻有《金刚经》《妙法莲华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佛教经典的经版,多达五、六百块佛、菩萨、罗汉、天王、伎乐等石刻造像残件及蟠龙碑首、模印密檐塔砖、有铭文的琉璃瓦等建筑构件,伴随岀土大量杯、碟、碗、盏等日用陶瓷器。

  黑龙江公布重大科考突破:黑河市城史纪元提前近500年

  由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倡议、黑河市政府批准的“黑河市自然与文明千里行”项目于2日公布重大科考突破,有直接证据显示,黑河市城史纪元被提前近500年,同时填补了黑龙江流域金代建置的空白。

  据该项目2日公布消息称,在对出土于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西沟古城、现展于瑷珲历史陈列馆的金代“经略使司之印”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这是一方金代官印,是金朝末年边镇军事机构的印鉴。目前,中国出土的金代“经略使司之印”总共有四方,此印为第四方。

  此前,黑河最早的行政建制始于清朝康熙年间。此次经“黑河市自然与文明千里行”项目首席专家王禹浪教授考证认为,黑河市爱辉区西沟古城作为金代末期的经略使司所在地,可以证明黑河市的准省级建置在历史上并不始于清朝,而是在金代就设置了省级的行政机构。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