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文化有很多值得铭记的事件,《流浪地球》引爆电影市场,四年一度茅盾文学奖揭晓,圆明园马首回归故里,90后李子柒走红海内外……从文学到戏剧,从电影到电视,从综艺节目到文旅市场……这一年,不同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每一种变化则都体现了同一种智慧: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新中国70年是奋斗的70年,对奋斗的书写是2019年文学创作另一个鲜明的特色。
何建明的《大桥》聚焦港珠澳大桥核心控制性工程岛隧工程建设中的种种困难与曲折,以及建设者们凭借勇气、毅力与智慧克服困难,最终达成目标的历程,展示了新一代桥梁建设者的胸怀和精神面貌,激励人们发扬新时代创造精神、奋斗精神,不断攀登新高峰。
王宏甲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以科学家南仁东的成长和贡献为核心内容,全面呈现南仁东勇于为祖国科学创新担当重任,建成“中国天眼”的奇迹,讴歌了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展现当代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情怀、中国力量。
中国军人的奋斗是最美的奋斗故事。黄传会的《大国行动——中国海军也门撤侨》以2015年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编队临危受命执行撤侨任务为题材,通过我海军奔赴硝烟弥漫、险象环生的也门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为中国军队第一次武装撤侨留下了一份诚恳的时代报告,写出了大国强军的可靠可亲。
顾春芳撰写的《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刻画出了一个“最美学者”半个多世纪坚守大漠、守护敦煌,向全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美的感人奋斗故事。陈霁的《雀儿山高度》艺术彰显了一位“最美奋斗者”其美多吉爱岗敬业、珍爱团结、坚忍勤奋的精神高度。
中国人的奋斗精神自古有之、源远流长。白描的《天下第一渠》以关中郑国渠为话题,展开了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轫与演进的寻觅、思考,讴歌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对人类的贡献,彰显关中精神、关中文化,进而探讨中国农耕文明如何融入世界文明的大潮,赓续、绵延,迎接新的历史时代的必然。
李鸣生的《敢为天下先》是对一种伟大时代精神的讴歌。作品透过珠海航展和珠海航展人敢为人先的故事,通过一批航展人呕心沥血、无私付出,展现珠海航展从无到有、从小做大、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礼赞中华民族敢为天下先的时代精神。【详文进入】
2019年优质网文IP(原指知识产权)影视改编作品呈井喷之态,让一度出现的IP失灵论不攻自破,网文大IP重新回到业界视野。2019年《庆余年》《陈情令》《长安十二时辰》《鹤唳华亭》《从前有座灵剑山》《剑王朝》等大量文学IP剧受到观众喜爱热捧,《都挺好》《亲爱的,热爱的》《小欢喜》等当代题材小说改编引发了对社会话题的热烈讨论,再加上跨年热播的《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电影领域的《诛仙1》票房超预期,2019年以来的文学IP改编剧可谓多点开花,全面丰收。IP热逐渐从纷乱涌入转变为冷静沉淀,更注重改编的精耕细作,这是网文IP影视改编收获口碑的重要。
二是网络文学作者队伍呈年轻化趋势,90后、95后(又称Z世代)开始担纲。据2019年第三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网络文学创作者达1755万,90后作者已占50.6%,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投入网络文学写作,创作队伍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艾瑞咨询发布的调研数据也表明,在网络文学作者的年龄分布方面,30岁以下的作者占比已达七成,其中2星-4星作者中90后作者数量达到了六成,5星及以上作者中90后作者的占比也达到了54.1%。可见,90后年轻作者已成为网络作家的中坚力量。
【详文进入】
2019年,国产影片精品迭出,类型丰富,引领各重点档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仍位居世界第二,在年度票房排行榜的前10名中,国产片占据8席。在票房取得佳绩的同时,国产片题材也变得更加丰富。电影《流浪地球》狂揽49亿元票房,凸显出中国科幻片前所未有的宏大气象和民族品格。暑期档“横空出世”的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用生动的人物塑造和变化影响的视觉冲击,显现出对民族传统的现代化创新,票房最终突破50亿元大关。
风格质朴情感真挚的《周恩来回延安》,讲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人生故事的《音乐家》,再现著名记者斯诺不凡历程的《红星照耀中国》,尝试以青春气息吸引当代青年观众的《古田军号》,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历史大势和个人命运的《决胜时刻》等影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从各个视角回望往昔峥嵘岁月。而描绘消防战士英雄群像的《烈火英雄》在暑期档取得近17亿元的票房,在工业化灾难片类型和票房表现两方面具有突破性。
“十一”期间,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展映影片,《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三部电影在首映日便收获近8亿元票房,为“最强国庆档”吹响冲锋号。
【详文进入】
2019年电视剧行业在“寒冬”中坚持着,而一些更加严峻的信号预示着未来一年或将继续承受难挨的“深冬”。但不可否认,这一年让观众惊喜、给行业注入元气的剧作并未缺席。从上半年的《破冰行动》《都挺好》到年中的《长安十二时辰》《亲爱的,热爱的》,再到年底的《庆余年》《鹤唳华亭》,中间还伴有塑造新一代偶像的《陈情令》,2019年的热门剧集在制作和演员选择上,都比往年更加精耕细作。
《都挺好》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职场金领苏明玉从小不受家人待见,生长在家庭的边缘,在孤独扭曲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故事。全剧另辟蹊径地将视角集中在探讨原生家庭成员真实状态之上,深入地揭露并梳理两...
《破冰行动》以2013年广东省“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为原型,讲述了两代缉毒警察不畏牺牲,冲破重重迷局,为“雷霆扫毒”专项行动奉献热血与生命的故事。
《少年派》围绕四个家庭,讲述了家庭成员迎着阳光风雨努力奋斗,最终收获成长的故事。
《亲爱的,热爱的》根据墨宝非宝小说《蜜汁炖鱿鱼》改编,讲述软萌少女佟年对热血青年韩商言一见钟情,二人在相处中甜蜜碰撞,上演一场高智商与高情商的甜萌梦幻爱情故事。
《小欢喜》改编自鲁引弓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方家、季家、乔家,三个家庭在“高三”这一年间面临高考下的悲喜故事。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侯鸿亮担任制片人,张开宙执导,曾璐、吴桐编剧,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施诗主演的古代社会家庭题材电视剧。
《长安十二时辰》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唐朝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长安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李必携手在十二时辰内拯救长安的故事。
《庆余年》改编自猫腻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有着神秘身世的少年,自海边小城初出茅庐,历经家族、江湖、庙堂的种种考验、锤炼的故事。
2019年艺术市场喜事不断,而最亮眼的无疑是流失文物回归:
2月,美国返还361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4月,意大利返还中国700余件文物艺术品亮相国博;8月,流失日本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跨海追索回国;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昂首返京……
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亮相国家博物馆,这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成就进行全景式展览。展览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促成的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中,遴选了25个案例、600余件回归文物,如大众熟悉的皿方罍、虎瑩、《永乐大典》等,从一个独特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详文进入】
“李子柒是一位中国美食及乡村生活博主、‘网红’。她因为在家乡四川绵阳农村拍摄使用原始食材和工具,运用中国传统技艺制作美食和手工艺品的视频而走红。”她从2015年开始发表视频,到2019年已在新浪微博上有1900万粉丝。
在英文版“知乎”Quora上,也有个专门的问题:谁是李子柒?
点赞最多的一个答案这样总结:“李子柒,现代中国仙女。总是穿一身改良版的汉服,总是使用最传统的工具,用一种特别的角度来呈现中国传统食物。”
2019年,90后四川姑娘李子柒国外大火,上山爬树、砍柴捕鱼,绣出蜀地山河,围炉载歌载舞……李子柒的生活,吸引了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没有热爱成就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在她的作品中,她没有用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李子柒视频让外界看到了中国年轻人生活方式中别有意趣的一面,对于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破除传统刻板印象具有积极意义,这种大众文化传播方式也别有独特优势。新时代,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网红。【详文进入】
2019年已经远去,回眸过去,方能展望未来。这一年,有惊喜有遗憾,更多是沉淀在记忆中不愿逝去的记忆。希望2020年,我们可以多一点敬畏,少一点浮躁;多一些精品,少一些“数据”;多一点积累沉淀,少一点荒腔走板。只有破除浮躁的气息,剥离虚高的泡沫,摒弃一夜暴红的神话,才能留下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文化经典,才能拥有更多涤荡人们心灵、让人铭记感怀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