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最热的电视剧,无疑是《小欢喜》。全剧以“高考”为切入点,通过三个普通家庭的教育经历,以及关于亲情支撑的温暖记忆,再次引发了社会对“中国式教育”的关注与思考。
“高考是一个家庭需要交出的一份答卷,既是所有人的共同回忆,又承载了时代的烙印。”
高三是所有中国学生的一场“炼狱”。《小欢喜》以前作《小别离》主要人物方圆、童文洁的名字开篇,引出董文洁、方圆夫妇为典型代表的严母慈父组合,宋倩乔、卫东两人代表的离异家庭,季胜利、刘静忙于工作的都市留守型等不同家庭一同备战高考的故事。三个迥然不同的家庭,因高考的契机而殊途同归,生动地演绎了中国式家长的众生相——不管什么类型的家庭,也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好坏,在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的成绩时都有同样的焦虑。
剧情一开始,方一凡接连闯祸,让海清饰演的童文洁迅速进入“咆哮模式”,“我为什么要生你”“你是我祖宗”等气话,让一些人依稀触到了自己的少年记忆;又如她正在气头上接通丈夫来电,一句“你儿子”也让人忍俊不禁,孩子表现好便是“我孩子”,相反,那就是对方的孩子。——这不就是家长的真实写照吗?而接下来的这场对谈,也向观众发起了一项“灵魂拷问”——高考,是不是人生最关键的一场战役?
妈妈童文洁代表正方发表观点:“高考是你人生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打赢了,你一生受益,打不赢终生遗憾。我们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爸爸妈妈没有任何背景和关系,就指望你通过高考鲤鱼跃龙门,你跃过去会改变一生!”而儿子方一凡作为反方,有着自己的见解:我的人生才刚开始,未来还有无限可能。最终,两人的对话,因为妈妈的一句“我们都是为了你”,无疾而终……
“一考定终生”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家庭中可谓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无论是为了让孩子多睡几个小时而租高价学区房的方圆夫妇,还是为了让为了女儿考上顶级名校不惜放弃自己正当主业的单亲妈妈宋倩,以及为了儿子安心考试独自到医院做手术的区长夫人刘静,都只是想让孩子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高考之中,从而有一个更好的人生。“只要你好”的中国备考父母的绑架式亲情,在让人感动的同时,也愈发戳中人心。
在家庭教育的主线之外,《小欢喜》还较为少见地将学校的升学率问题摆到台面上展开讨论。剧中,李老师在高三教师会议上,出于想要学校再创佳绩的考虑,提出让以往成绩未达本科线的学生留级的建议。而校长则认为,学校不能一味追求升学率的数字。教育者一方内部的观念碰撞,也在此深化了该剧对教育和成才的更多思考。
对于众多的中国家庭而言,高考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其背后牵扯的关系网之大,从父母子女、亲戚朋友到学校教师,甚至是社会各个群体都涵盖其中,在高考这一人生大坎来临之际,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只不过“一家有一家的困难” 。在这一意义上, 《小欢喜》所呈现的“欢喜”终究不算小,这是万千中国家庭的一场战役和一个无法绕过的大话题。
“《小别离》强调的是父母面对儿女的长大和告别,而《小欢喜》更多的是探讨父母直面自己的成长。”
《小别离》中说到:“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相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而在姊妹篇《小欢喜》中,无论是恋爱型的母女宋倩和乔英子,还是强势回归的季胜利夫妇对孩子都有着无所不在的控制欲,和难解难分的依赖:英子自小就对航天感兴趣,在誓师大会上放飞气球的时候,在许愿球上写下了自己报考航空航天大学的梦想,却被母亲宋倩嘲笑为“这是什么东西啊”,然后强行让她修改成了清华北大;季杨杨热爱赛车,韩寒是他的偶像,可是当区长父亲季胜利听说以后却浇了一盆冷水,大声对他说道“全国就一个韩寒”;当务之急,是高考,是高三的成绩。一个好分数有时在家长眼里,足以战胜一切……
当英子因母亲的爱,窒息崩溃大哭道,“我配不上你的爱”;当季杨杨和父亲大吵,“你关心的只是自己的面子”时,坐在电视前的你,是否在问:“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近些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身边,中国式教育让越来越多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渐行渐远,家长们抱怨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宁可在外吃苦也不愿意回家,子女们则抱怨家长的控制欲太强,代沟已经让家人之间无法正常交流。“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这是中国大部分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听到的一句话。而像《小欢喜》中的单亲母亲宋倩一样,把人生的所有希望和赌注都压在下一代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前进的中国家长,也绝非少数。
例如,2018年底热播的《幸福一家人》不再将视角贴近校园,而是将镜头聚焦于已经成年的子女与父母的相处上。在剧中,李立群饰演的房爸爸对三个孩子的各种要求有求必应,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中心位置。 这种看起来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实是剥夺了子女对人生的正常体验,甚至影响到了子女的性格形成。又如,2019年3月的话题剧《都挺好》深层次演绎了中国家庭教育的另一面:苏家母亲强势、父亲失位、重男轻女的家庭教育理念,严重影响了苏家三兄妹的身心健康,并最终对女儿苏明玉的人生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无论是奉献型的房家父亲,还是强势型的苏家母亲,这些都真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常见的一种家庭形态。
“知识改变命运”,被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国家长奉为圭臬。但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归根结底是父母希望子女可以成为更好的人、更幸福的人。 所谓的“与孩子一起成长”,其实就是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给予良好地照顾和高质量的陪伴,建立起亲密关系和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体独立,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如果说,《小别离》是孩子长大了,家长和孩子共同需要学会的事情是告别,那么《小欢喜》想要表达的是父母和孩子都要学会成长,并且最终能够实现双向代际观念差异的和解,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而这大概也是其引起共鸣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欢喜之中稍微有些意外,仍然是小欢喜。”
“做父母真难,做孩子更难”,是当下众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中国家长们的焦虑“不谋而合”。经过了幼儿园、小学、初中的焦虑累积,在“决定人生命运”的高中阶段,众多家庭的敏感神经和家庭教育的矛盾冲突,总能在不经意间被触发、被惊扰。
《小欢喜》里家长“焦虑式”的陪伴,反映的不仅是家庭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单亲妈妈宋倩与女儿乔英子的故事,充满了难以主宰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焦虑;童文杰和儿子方一凡的故事,一直被深陷于孩子成绩差、“不务正业”的焦虑笼罩;季杨杨和父亲季胜利的故事,因缺少陪伴、沟通而变得矛盾重重……
与大多数家庭教育剧一样,《小欢喜》从高考出发,引出早恋、学区房、唯分数论甚至北京户口等尖锐的社会问题,但与大多数家庭教育剧不同的是,该剧虽然在极尽真实地刻画现实、撞破焦虑却并不渲染焦虑:学渣方一凡想要艺考,虎妈童文洁嘴上不同意,却在私下查阅和了解艺术院校的有关资料,并为儿子寻找培训老师;宋倩在得知英子失眠逃学之后,为了缓解女儿的病情,同意与前夫乔卫东假复婚;“空降爸爸”季胜利为了缓和与儿子的关系,特意去学打游戏,并变身网友为儿子排忧解难……诸多贴近现实的情节,将高三子女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中国式父母的备考焦虑展露无遗。而在这种种焦虑之后,亲情和理解,又让叙事视角带着隐隐的暖意。
除此之外,贴近现实、耐人寻味的中年职场哲学,亦是该剧触发社会痛点、紧扣时事热点的代表:季杨杨一家在寻租高三学区房时,房屋中介口中“半个小区的人要搬出去,半个小区的人要搬进来”的措辞侧写北京高三家庭的经济压力,亦是对当下学区房热的精准概括;童文洁为了多陪孩子,职场遭遇排挤,被自己的徒弟钻了空子,从财务总监跌至助理,还遭受到上级的职场骚扰,这一切都再次重申了职业女性的现实困境。
《小欢喜》对于高考的关注,对于亲子关系的探讨,对于家庭教育的呈现,都使它无限接近现实生活,引起大家共情,而其略显温暖的底色、娓娓道来的故事性也在缓解着中国式家庭的焦虑,让故事不失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而不是一地鸡毛。
教育是当下极具关注度的社会话题,也总能在家校和社会各相关方引起同振。而家庭教育题材从来都不是影视市场的新类型,因为教育始终是牵系中国亿万家庭的重点、痛点和难点,所以,它一直是中国当代影视的一个重要选题。
该片共六集,分别为《毛坦厂的日与夜》(上下)、《久牵的孩子们》、《走出大山》、《留学大潮下》、《校长的选择》,从多个侧面走近并记录2014年高考的故事。记述了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学生和老师们,在面对重...
该片改编自刘同同名小说,讲述了“好学生”林天娇和“学渣”高翔,从偏见到和解,再到互有好感,反映青春期学生成长烦恼的故事。
该剧根据八月长安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意外进入振华高中的普通学生耿耿和“学霸”余淮成为了同桌,他们共同成长,经历分离又重逢的一系列故事。
《少年派》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聚焦高考与亲情的家庭成长剧,并不仅仅围绕几个青春少年的校园生活,而是别具匠心地融合了几个家庭的家长里短、父母的教育观念、以及孩子备战高考对每个家庭带来变化
《小别离》改编自鲁引弓的同名小说,剧中不同经济条件的三户人家,代表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无数个家庭。虽然境遇不同,但他们都得面对孩子升学、留学、青春期的多重压力。
《带着爸爸去留学》以4组颇有代表性的陪读家庭为样本,通过一些强情节事件,把出国留学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全景呈现,引导观众辩证、理性面对出国留学,而不是盲目追寻“留学热”。
《陪读妈妈》是由陈畅执导,梅婷、许亚军、邬君梅、曾黎、胡先煦、张兆辉等主演的都市家庭情感剧。该剧以几位不同身份的陪读妈妈为视角,讲述了留学生家庭父母与子女间理解与被理解、爱与被爱、付出牺牲与共同成...
《虎妈猫爸》讲述了毕胜男和罗素本是一对幸福小夫妻,随着孩子教育中的难题的接踵而至,两人教育观念的分歧成了导火索,引发了家庭矛盾、情感冲突等一系的故事。
《孩奴》通过四种孩妈的“奴生活”直击“由孩子引发的一系列”都市家庭、夫妻情感等现实话题,揭示了浮躁社会中,为了孩子的未来,不惜拼上一切的父母苦涩、无奈、愤怒、悲愤的现状。
《小欢喜》是《小别离》的姊妹篇,该剧以“方圆”和“童文洁”夫妇的视角,讲述了方家、季家、乔家等几个高三考生家庭在高三这一年的故事。全剧贴近生活,传递出“纵然生活百般不顺,但仍期望万事胜意”的正能量...
中国教育题材影视作品多以少男少女、校园生活、家庭关系为表现对象,它摆脱了残酷青春、校园爱情、家庭伦理等窠臼,多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观照中国家庭的“教育焦虑”。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国教育者角色经历了从刻板到活泼,从教师到父母的转变,青少年群体同样经历了从脸谱化到立体生动的转变,眼下的教育题材电视剧杂糅了家庭伦理电视剧中许多常见的戏剧矛盾点(例如夫妇失和、家庭重组等),也保留了青春校园题材中的许多冲突(升学压力、成长烦恼),两种模式的混合物以扩大了收视受众群体基数,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了在单一问题上深度挖掘的动力。
回顾教育题材类型作品,尽管作品质量上有所差异,但各个阶段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时间怎样划过一代代青少年皮肤,教育电视剧最清楚。>>>详情点击
《小欢喜》对“高考”进行了聚焦式的探讨与呈现,为高考家庭提供了观察样本。不同于蜻蜓点水的悬浮展现,全剧聚焦当代中国普通家庭,既有升学压力、亲子关系、教育理念等教育问题,又有中年危机、职场困扰、经济压力等现实问题。正如该剧的总编剧黄磊所言:“其实编剧不用去编,因为都在你的身边,我这个编剧写的就是身边的剧。”故事将镜头对准高考家庭普遍所面临和关心的问题,而这些情况大家耳熟能详,在这个剧里也有比较好的呈现。同时,电视剧给观众带来了很多新鲜的东西,包括情感的冲击力以及鲜活的角色等。当观众最为关注与了解的话题被复刻在影视剧中,作品引起的社会讨论与传播效果自然不容小觑。
“什么是真正的小欢喜?是对亲子关系的了悟、对孩子成长的放手,小欢喜实际上是心底的一分温柔,是温柔带给我们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