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用典》:经史为根 民生为本 长白内容-长白时评 晓吉 2739520

读《习近平用典》:经史为根 民生为本

2018-10-06 10:26 | 来源: 人民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涤荡心灵的一泓清泉。近期阅读《习近平用典》一书,引经据典,寓意深邃,生动传神,细细品咂,回味无穷。

  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习近平用典》是国内第一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用典的作品。自首发后,已被50余家权威媒体报道,好评如潮。《习近平用典》由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作序,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组织撰写解读文字。全书26万字,从习近平总书记数百篇讲话和文章中遴选出使用频率高、影响深远、最能体现他治国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则,分敬民、为政、立德、修身、任贤、天下、信念、法治等13个篇章,推陈出新,将“故纸堆”里的典故赋予了“新生命”,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针对每则典故,解读部分阐述了总书记用典的现实意义,释义部分诠释了古典名句的深邃寓意。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文章与讲话中,精心用典,“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经典名句画龙点睛,形成的文字博古通今、底蕴深厚。

  唐太宗李世民尝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这“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就是以史为鉴认识世事兴衰的因缘,也意味着认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在历史中找出评价的尺度,对过去的人和事做出客观评价。古往今来,有多少圣哲先贤和仁人志士为“得民”而讴歌,为“得民”而呐喊。荀子亦在《荀子·五霸》中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古人的嘉言懿行,至今依然开发我们的智慧,启迪我们的心灵。

  习近平同志把“三严三实”作为干部改进作风的要求,其中摆在首位的就是“严以修身”,涵盖了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等四个方面的内涵,为干部立德、立言、立行指明了具体方向。敬民爱民,巩固邦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当我们翻阅儒家经典《尚书》时,就会深刻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启示我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使我们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书写了中国震撼、找到了中国道路。

  敬民爱民,要从深入人民群众生活、关心民间疾苦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等文中引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希望基层党员干部能够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希望领导干部时刻都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立志做大事,脚踏实地干工作。告诫他们无论职务有多高,权力有多大,都能够始终坚持党性,摆正个人与群众、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处理好当官与做人、为公与为私的关系,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重不移公仆心。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不是享清福。这样的党的领导干部才能民心所向、民众拥护。

  当下,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历史复兴时期,建设书香型社会,需要鸿篇巨制,擘画未来。《习近平用典》一书为我们带来深刻的智慧启迪和有益的经史学习!

编辑: 晓吉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