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户从根儿上脱贫 要闻区-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郭龙 207554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 要闻区

让贫困户从根儿上脱贫

——磐石市推进产业脱贫项目建设纪实

2016-05-20 15:23:14 | 来源: 江城日报

在这播种的时节,石城大地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与春耕生产同步,磐石市脱贫攻坚工作正在大步推进,产业脱贫项目建设高潮迭起。

“机会难得,大家都在尥蹶子干”

眼下,在烟筒山镇大黑山村,随处可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三四个妇女手握卷尺丈量着土地,青壮年劳动力手提肩扛搬运着五金管件,机动车在田地里来回穿梭,远处不时传来“咚咚”的铁锤声……这是大黑山村芦笋产业园区建设的现场,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搭建芦笋大棚。

“村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大事。过去想挣钱没有出路,现在,在家门口建起了芦笋园区,有市、县、镇三级大力支持,我们村脱贫不成问题。”谈起芦笋产业,村党支部书记陈明喜上眉梢。

今年63岁的张立宪是呼兰镇呼兰村的贫困户,家里只有3亩多地,却要养活4个人,生活过得很窘迫。早先他就有发展棚膜经济脱贫致富的想法,但苦于没有资金、没有门路。

镇上产业扶贫项目的启动,给张立宪全家带来了希望。听说村里要建棚膜产业园区,和儿子、儿媳商量后,他决定申请7栋大棚。“我们也想过上好日子,现在村里给谋了个好项目,党和政府又帮助解决了资金、水电问题,机会难得啊!”张立宪掰着手指头,“王永海、王广利……我们村一共有12家都认准了棚膜蔬菜这个项目,现在大家都在尥蹶子干。”

大黑山村、呼兰村只是两个缩影,磐石全市贫困村都在积极投身产业脱贫项目建设的热潮。

“一定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耿玉良这些天在芦笋产业园区忙得焦头烂额,两眼满是血丝。作为石嘴镇牟家村党支部书记,谈起如何通过“合作社+园区+贫困户”模式制定产业脱贫思路,他打开了话匣子。

“村民综合素质偏低,尤其是一些困难户的劳动技能较差。不能光告诉干啥挣钱,还得告诉怎么干。”为了让百姓种得明白、种得放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确定发展芦笋产业前,组织农户到永吉县一家有多年芦笋种植经验的专业合作社实地考察。为了扫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还与该合作社签订了购进芦笋苗及保底回收合同。此外,村里还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给种植户讲解病虫害防治等相关知识,实地传授种植技术。

石嘴镇永丰村也选择了芦笋种植项目,但在规划园区时遇到了波折,由于部分村民对此认识不足,在协调土地时进展缓慢。看到这种情况,村党支部书记刘志刚主动拿出自己的5.5亩土地用于园区建设,党员和村干部纷纷跟进,确保了土地规模利用。

考虑到还有一大部分村民不能进入芦笋园区,村班子研究决定扶持他们种植刺老芽,虽然规模不大,却也是短平快的增收项目。村民宋宝海家分得600棵刺老芽苗,然而不懂栽种技术的他只能干着急。村社干部李洪芝和蒋恩龙得知消息后来到他家,一个帮助指导一个帮忙种植,上底肥、翻土地、打大垄……用了半天时间才帮着栽完。

“脱贫攻坚对村级党组织来说,责任大,任务重。但我们是村干部、是共产党员,帮老百姓就得帮到实处,一定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刘志刚的话说得朴实真挚,也代表了磐石全市广大村干部和党员的心声。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磐石全市贫困村党支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党员和村干部身先士卒,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全身心地投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必须把贫困户扶上马送一程”

面对2017年底全面实现672户、872人脱贫目标,明城镇党委书记李光宇充满信心:“脱贫攻坚是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贫困户认定、脱贫项目安排、扶贫资金使用,还是帮扶措施制定、驻村干部选派、脱贫成效认定,都力求做到精准精准再精准。”

明城镇不仅把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更当作一种责任。年初,镇干部带队赴黑龙江等地考察脱贫项目。为了能让贫困户尽快见到效益,他们认真梳理并确定了以芦花鸡养殖、苗木种植、光伏发电为主的脱贫项目。

年过花甲的富民村村民郑桂祥就是此次产业脱贫行动的受益者。郑桂祥夫妻俩年迈体弱,无法从事重体力生产劳作。“养殖芦花鸡这活儿我们能干。镇里免费给我们提供30只鸡雏,还联系了收购厂家,养三四个月就能卖了,一茬能挣1000多块!”郑桂祥脱贫看到了亮儿。

这就应了李光宇的话:“贫困户脱贫能力不足,必须把他们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松山镇为东北岔村确定了发展中草药种植和杜泊种羊养殖项目,富太镇为南长岗村确定了棚膜蔬菜种植项目,朝阳山镇为青山村确定了黄芪种植项目,牛心镇为长条村确定了绿色稻米项目……磐石全市各乡镇街纷纷行动起来,协调土地、筹措资金、引水供电……千方百计确保产业脱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

江城日报记者 王久权 通讯员 王赫 陈梦昕 刘洋

责任编辑: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