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为80万农牧民美好生活增福添彩 盟市亮点-亮丽内蒙古精彩乡村行 鞠华军 213339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亮丽内蒙古精彩乡村行 > 盟市亮点

巴彦淖尔:为80万农牧民美好生活增福添彩

2016-06-30 15:07:21 | 来源: 正北方网

金色田野硕果累累,村内巷道整洁平坦,危旧房屋修葺一新,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文化室内歌声阵阵,自来水管清泉涌动,家家安上“户户通”……金秋时节,穿行在八百里河套大地平畴沃野上,一幅幅诗画般的田园美景映入眼帘,处处可以感受到“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带来的喜人变化。

“‘十个全覆盖’工程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具体行动,是自治区自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全面系统投资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综合性民生工程,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发展工程,是强本固基工程和民风民俗改良工程。”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目标任务,让更多的农牧民享受到‘十个全覆盖’工程带来的实惠。”巴彦淖尔市委书记何永林等党政一班人对“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从2014年开始,巴彦淖尔市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抓手,全面统筹农村牧区民生福祉建设,按照“政府主导、农牧民主体、规划先行、项目整合、产业支撑、强化管理”的原则,将“十个全覆盖”工程与现代农牧业、扶贫攻坚、乡风文明、农田建设、村庄绿化等工程统筹推进,计划3年投资110亿元,对全市所有的4271个嘎查村(其中行政村800个、中心村1652个、自然村1819个)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真心实意为80万农牧民的美好生活增福添彩。

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2887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剩余村庄计划明年全面完成,2017年上半年进一步巩固提高。

干群合力建设家园

整齐的房舍、硬化的巷道、葱郁的树木、干净的农家,走进杭锦后旗双庙镇五丰村四组,美丽的乡村景致令人赞叹不已。

“这些都是咱干部群众挥汗如雨干出来的。”指着日新月异的新家园,镇里包村干部李新元自豪地说,“现在基本完工啦。旗、镇、村各级党员干部带头,镇里提供挖掘机,村民用自家的四轮车清理柴草、粪堆、生活垃圾,足足拉出去8000多车呢!”

随着街巷硬化、村委会活动室改造、村民休闲广场建设等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如期完工, 如今的五丰村已是旧貌换新颜。

今年以来,巴彦淖尔市把“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践行“三严三实”的行动标尺,各级各部门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科学组织施工,严格工程监管,保证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齐心协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

巴彦淖尔市委、政府主要领导每个季度都要对7个旗县区至少走一遍,亲自安排、亲自督查、亲自指导,逢会必讲、下乡必看。人大、政协领导积极参与、鼎力支持,各分管领导分兵把口、各司其职,各地各部门结合“五级示范引领”和扶贫攻坚“三到村三到户”工作,市委常委全部深入到包联旗县区,重点抓“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全市40名市四大班子领导和各旗县区四大班子领导全部包镇包村,每个嘎查村安排长期驻村干部,全程跟踪推进。

巴彦淖尔市结合“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组织动员2.4万名干部带着政策、带着感情、带着思路进村入户宣传发动群众,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拉近与群众的感情,发动50多万农牧民主动参与到“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当中。

在此基础上,由四大班子领导及市委农牧部、督查室组成专项督查组加强督查,对“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实行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年度对账。同时,将“十个全覆盖”工程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实绩考核,加大考核奖惩力度,确保工程如期推进。

该市在工程实施中,政府不搞大包大揽,坚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组织农牧民实地观摩,召开村民代表会、全体村民动员会,引导和集中群众意见,让群众充分参与到工程规划、建设和监管各个环节,保证决策有导向、建设有标准、管理有要求,极大调动了群众广泛参与和投工投劳投资的积极性,一部分较为富裕的嘎查村,在“十个全覆盖”项目建设中,农牧民投工投劳占总投资的50%以上。

该市对村庄垃圾进行彻底大清除,共清运垃圾636.8万吨,启动建设了11个乡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全面拆除农村牧区的危旧土房,拆除土房1.1万户,危房改造开工建设9033户,街巷硬化1266公里。安全饮水改造2.3万人。18所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全部开工。标准化卫生室开工204个、完工97个。文化室完成299个。便民连锁超市完工436个,配送中心主体建设已完工。农村养老保险完成覆盖17万人,高龄津贴完成覆盖9170人。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地面数字覆盖工程、广播村村响工程正在组织实施。

分类施策全力推进

临河区双河镇万丰村是一个紧靠总干渠畔的小村庄,过去房屋老旧、道路不平,村容村貌杂乱无章。

该村结合黄河湿地旅游区建设,采取多元化的筹资方式进行集中改造,在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的基础上,相继完成了危房改造、街巷硬化等十几项民生工程,打造成一个以走西口民俗文化为背景,集美食休闲、生态农业、文化观光为一体的河套民俗村。

如今,万丰村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农家小院白墙红瓦、清新古朴,果园、菜地、池塘相映成趣,充满浓厚的乡村气息。

村庄环境美了,每天前来观光游览的市民络绎不绝。村民们瞅准村里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相继开起了农家乐、烧烤摊、特产店等。

青年村民李江学过厨师,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开起了农家乐。他信心满满地说:“我们这里离城区近,又紧挨着黄河湿地旅游区,来这里游玩的人很多,生意会越来越好。”

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模式上,巴彦淖尔市针对农村牧区地域差异,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充分考虑群众的接受程度和接受能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尽量突出河套风貌和地域特色,探索形成了旧村整治型、中心村集聚型等8种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模式,真正让广大农牧民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有亲切感、归属感。

旧村整治型。对于一些人口多、居住相对集中、基础设施较好的嘎查村,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有的特色风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修缮房屋院墙等,做到安全、实用、美观。这是数量最多的模式,占总量的90%以上。

中心村集聚型。以行政村所在地为核心,吸纳邻近居住分散、空旧房屋多、复垦潜力大的自然村,统一集中居住。同时通过对旧村复垦和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土地集中连片,提高规模化经营的水平。

旅游观光型。对旅游景区内的村庄和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注重挖掘和凸显传统农耕游牧人居等文化理念,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和特色进行规划建设。

城郊吸纳型。对于城中村、城郊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实现“10+N”全覆盖,提升城镇的整体形象和水平。

流动覆盖型。针对牧区人少且居住分散的特点,按照“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形式,建设卫生室、文化室、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采取便民小药箱、爱民固边直通车、流动医疗车、物流配送、党员联络户等方式,实现全覆盖。

移民搬迁型。对于草原禁牧后退牧搬迁的牧民,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新村,引导发展规模化养殖等产业,解决草原禁牧后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特色产业发展型。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业、光伏产业、商贸餐饮等特色产业,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园区辐射型。对工业园区周边的村庄,纳入园区整体规划建设,通过改善村庄基础条件,为园区和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培训吸纳农牧民就近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惠民工程赢得民心

每天傍晚时分,五原县隆兴昌镇王善村新建的党群活动中心广场上便聚集许多村民,男女老少和着欢快的节奏跳起广场舞,在铿锵的律动中尽情挥洒着内心的喜悦。

“活动中心和广场的建成,不仅方便了群众,丰富了大家的文化生活,还拉近了党员和群众的距离,一举好几得,这些都是‘十个全覆盖’工程给我们村带来的改变。”村支书李文明乐呵呵地说。

如今,在“十个全覆盖”工程这项民生工程的带动下,巴彦淖尔农村牧区面貌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许多河套农民用自编的顺口溜道出了对“十个全覆盖”工程的赞许之情:街巷硬化多整齐,出门不再满脚泥。标准卫生室配齐,医疗服务零距离。文体活动有阵地,遗风陋俗自然弃。便民超市新建起,购物放心又满意。养老低保接地气,党给咱的好福利……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生活质量提高,也需要先修路。对这点,杭锦后旗陕坝镇交通村的村民感受颇深。

“以前村里的路很不好走,下雨天翻浆时道路泥泞不堪。”交通村六组组长朱有福坦言,修一条通村水泥路是村民们多年来共同的心愿。

去年,交通村启动了涉及5个组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硬化修通了水泥路,还配套建设了篮球场、景观渠、公厕、小游园和占地220平方米的村组文化活动室。村里的空地都进行了绿化,栽种了苹果梨、桃、李子、杏等经济作物,发展庭院经济,“十个全覆盖”工程全部落实到位。

“现在路修好了,出行也方便了,咱这儿的农副产品也能卖上好价钱了。”朱有福说起村里的变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让农村牧区环境美起来,更得让农牧民富起来。巴彦淖尔市坚持把“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规划和引导嘎查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力争实现每个嘎查村都有支柱产业、每个产业都有各自特色,加快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品牌化、特色化产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激活了农村牧区发展活力。

该市在培育产业上重点做到了“四个结合”:与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相结合,去年设施农业面积突破20万亩,今年新增3.52万亩。肉羊饲养量突破2000万只,年出栏1090万只,成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农家乐、牧户游、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等;与经济林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引导农民种植苹果梨、枸杞等经济林,使“生态林”变成“致富林”;与生态保护利用相结合,边境偏远牧区利用当地草场特点,积极发展驼产业、马产业,改变养畜结构,合理利用草场,增加牧民收入。

在紧锣密鼓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的同时,巴彦淖尔市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通过配齐嘎查村第一书记,加强民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制,广泛开展“干净人家”“精巴媳妇”和“星级文明村”“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带动村民自建、自管、自治。通过部门服务功能下延,探索“建管并举”新做法,引进专业公司,推行“户投放、村保洁、镇收集、旗县处理”的环境保洁机制,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农牧民形成的生产生活陋习。

如今,一幅“十个全覆盖”工程描绘的美丽画卷正在八百里河套大地和千里乌拉特草原徐徐展开,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拓展、城市文明向农村牧区辐射的宏伟蓝图正在变为生动现实。

责任编辑:鞠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