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微电影节首部参赛作品《红色气质》激荡家国情怀 走进长白山-吉刻城市 依宁 2277809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新华社献礼影片

东北亚微电影节首部参赛作品《红色气质》激荡家国情怀

多部红色主旋律影片参赛东北亚微电影节

2016-12-07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让更多更好的微电影作品走近观众,为微电影创作者打造学习与交流的广阔平台。东北亚微电影节自7月15日启动以来,已收到2000余部参赛作品!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以及来自俄罗斯、加拿大、韩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的微电影人纷纷投递优秀作品参赛。

  这些参赛作品中不仅有知名导演黄建新、王小帅、张婉婷、罗启锐,影视明星冯小刚、余文乐、佟丽娅、林志颖、窦骁、王珞丹等人执导、参演,而且各类作品主题鲜明,题材丰富,包括爱情片、文艺片、故事片、科幻片、惊悚片、动画片、城市风光等。其中,也不乏体现爱国情怀的经典红色主题影片大量涌现。《红色气质》作为东北亚微电影节的首部参赛作品,用震撼的特效技术、饱含深情的回忆,充分展现出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参赛作品百花齐放、星光璀璨,东北亚微电影节在网友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红色气质》瞿独伊 95岁.JPG

《红色气质》中唱起《国际歌》的95岁老人瞿独伊,与中国共产党同龄

  新华社献礼影片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时长为9分5秒的参赛影片《红色气质》,是由新华社精心打造的一部高度浓缩了中国共产党95周年光辉历程的微电影。作为献给党95岁生日的礼物,影片通过历史照片讲述与三维特效结合,让故去的共产党人跨越时空,与同志“相聚”,与家人“重逢”。影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近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

《红色气质》瞿独伊与父亲瞿秋白合影.JPG

影片中出现瞿独伊与父亲瞿秋白合影

  影片一开始,一位老人用俄语唱起《国际歌》,唱歌的95岁老人瞿独伊,与中国共产党同龄,81年前,她的父亲瞿秋白,也是《国际歌》的首位汉语译者,唱着这首歌英勇就义。随后旁白讲述人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老师出镜,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重现人们眼前,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从历史深处走来,影片带我们穿梭历史长廊,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

  精细打磨 “走心”之作背后的故事

  《红色气质》的总导演李柯勇,1996年进入新华社工作,现任新华社总编室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记者。他曾参与淮河洪水、非典疫情、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火炬珠峰传递、孙家湾矿难、玉树地震、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扶贫调查等一系列重大报道,2015年,他被评为新华社十佳记者。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历史上第一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李柯勇作为全国唯一的记者代表发言。

  据总导演李柯勇介绍:“《红色气质》这个片名和整个片子的创意,都出自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其实,这部微电影在前几次讨论会上并没有名字,主创团队成员,只是知道要做这么一部片子。有一天总编辑何平说,现在网上流行的一个词叫‘气质’。想一想,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就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看完历史影像之后,也确实觉得这个词与影片很贴切,并且是为纪念建党95周年的影片,体现红色主旋律,最后就选定叫做《红色气质》。没想到‘红色气质’成了一个特殊的名词。影片上线后,搜索量骤增,这也说明很多人认可这个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名词,既有红色,又贯穿现代网络思维。”

  “影片《红色气质》筹备了四个月零一周,2016年6月20日上线。在所用时间里,有三个多月是在策划,真正的拍摄和制作的时间并不长。关键是创意,要把这个脚本打磨好,新华社的领导带着我们主创团队,头脑风暴,一起讨论,改了六稿。95周年的共产党史,用几分钟的时间展现,需要创意。表面上看,把党史脉络从红军时期到建国,再到现在,这个脉络看着不复杂。关键在大脉络之外,还要讲得‘走心’,讲出情感来。后来就是找到瞿独伊的家庭故事为脉络,以陈小波作为讲述人翻阅中国照片档案馆的照片为一个脉络,然后再加上背后是中国共产党95周年党史为脉络,这三条脉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影片。”总导演李柯勇介绍说。

《红色气质》中国照片档案馆.JPG

影片带我们穿梭历史长廊,回顾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

《红色气质》影片片段.JPG

影片中出现大量历史照片

  后人追忆 再现大量珍贵历史照片

  影片出镜的首位人物瞿独伊,是新华社驻莫斯科首任记者,1950年,瞿独伊和丈夫一起创建了莫斯科分社。总导演李柯勇介绍:“瞿独伊的父亲瞿秋白,不仅是早期中共领导人,还是新华社首任社长,当时新华社还不叫新华社,叫红中社(红色中华通讯社)。当时他就是红中社社长,后来到了陕北,到了延安以后,就变成了新华社。”

《红色气质》讲述人陈小波.JPG

  旁白讲述人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老师出镜

  而讲述人陈小波老师,是新华社高级编辑、中国十大策展人之一,曾多次精选历史图片制作大型展览。李柯勇说:“新华社有自己的中国照片档案馆,在过去的60年中,收集的历史照片有一千多万张。讲述人陈小波老师本身就是图片编辑,陈小波老师烂熟于胸的照片,就有四百多万张。作为片中的讲述者,其实她在影片中不是刻意去演,而是真实的身份展现。让她在中国照片档案馆翻阅照片,脑子里有方向。比如说解放战争时期哪些照片比较震撼,年轻的同事,就跟着她一起去找。还有解放后共产党员群像照片哪些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也都知道。这些照片中,有些是她找的,有些是她和我们一起找的。其实这个工作量比较大,大范围的照片有几万张。从这些照片中,拿出几十张,最后放到了片子里。”

  创新拍摄手法+软表达 主旋律影片触动人心

  《红色气质》这部微电影,用历史照片进行铺陈讲述,使用特效处理静态画面,这种创新的拍摄手法在国内电影界少有尝试。李柯勇说:“这种特点如果概括起来,就是把静态的画面串起来,动起来,厚起来。具体来看,首先这么多画面怎样连成一个整体,要让它讲故事,说党史,这就是串起来;其次,就是动起来,要让静态画面动起来,要变成三维的,让人看到历史呈现在眼前。最后厚起来,挖出照片背后的历史、内涵,其实每一张照片都是可以写文章的,都有很多扣人心弦的故事。”

  而对于怎样将红色主题的影片拍摄得更为深入人心,李柯勇说到:“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时刻提醒自己的就是‘硬内容,软表达’。中国共产党95周年光辉历程,肯定离不开这些先烈。对于这些先烈,可能大家平时也都知道,怎么能把这些烈士重新表达一下?我们就想到了软表达,讲那些最能触动人们内心柔软地方的元素。后来在翻阅照片的时候,我们发现大量烈士和家人的照片。在与家人合影的照片中,这些烈士笑得很灿烂,他们平时也有普通人的一面。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有割舍不下的东西。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个特效让烈士从照片上慢慢地消失,最后只剩下了家人。做片子的时候,心里不好受,活生生的一个人就没了,家人还在那里,这个就拉近了英烈和普通人的距离。这么一群其实和我们没有太多差别的人,靠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的今天,这种对比其实就很强烈。咱们想想,如果普通人,突然家人没了,那得多伤心啊!但这些英烈的家人还能够理解,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舍弃了这种小我和小家,这样的一种感情表达,让人感觉是有血有肉的,不是空洞的。”

东方红.jpg

影片《东方红》表现陕北民歌《东方红》的创作故事

《中国心·和平颂》,是加拿大多伦多华人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的微电影作品.bmp

参展影片《中国心·和平颂》

  高质量、经典红色佳作参展参赛东北亚微电影节

  东北亚微电影节目前的参赛作品中,各类题材影片不断涌现,有关注儿童成长的,有关爱孤独老人的,有脑洞大开的穿越题材,也有再现历史恢宏的战争影片,有拷问人心的现实题材,也有让人啼笑皆非的情景喜剧,还有弘扬红色主旋律、讲述老兵感人故事的优秀影片。

  除了《红色气质》带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情怀,还有像著名陕北籍导演何志铭带来的参赛影片《东方红》,作为一部经典的红色作品,将普通农民李有源创作陕北民歌《东方红》这个真实故事搬上了银幕。由台湾“老戏骨”金士杰主演的影片《老兵》,是一部为庆祝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诚意之作,影片呼吁社会关注抗战老兵,那些被遗忘的无名英雄。而参展影片《中国心·和平颂》,是加拿大多伦多华人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创作的微电影作品,表现出了海外侨胞浓浓的爱国情怀。

  目前,东北亚微电影节的参赛影片正在线上展播。关注更多微电影作品,您可以登录东北亚微电影节官方网站(weidianying.chinajilin.com.cn),或手机关注“东北亚微电影节”、“中国吉林网”官方微信,观看参赛影片。

 中国吉林网 李玉磊

责任编辑: 依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