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汪清小木耳承载当地人怎样的梦想?看,环球网任洁给出“观察”!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张杰蔷 2913548

【对话】汪清小木耳承载当地人怎样的梦想?看,环球网任洁给出“观察”!

2019-07-08 09:34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写在前面:在国内外市场上,消费者对于木耳品质的评价,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国木耳看东北,东北木耳看汪清。”

  汪清县,地处长白山林区,位于北纬43度至44度之间,属典型的冷凉气候,昼夜温差大,毗邻日本海,受西伯利亚气候和太平洋季风影响,空气湿润,昼夜温差较大,生产出来的黑木耳胶质厚、有弹性。且森林覆盖率达到88.79%,为黑木耳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这里,小木耳做了一篇大文章,木耳承载了汪清人的致富梦想。

  全县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产量3.5万吨,产值34亿元,黑木耳已经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6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中央网络媒体走进吉林活动走进汪清县,聚焦小木耳背后那些事儿。

  作为中国吉林网本期对话主角,来自环球网的任洁,这一路感受颇深。她说:“这里的小木耳,带动了大产业!种黑木耳农民的收成好,利润可观,扶贫木耳菌袋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贫困户的生活。这不仅带动了周边村屯的贫困户脱贫,也辐射了周边村子的耳农从事食用菌种植业,缓解了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中国吉林网对话环球网任洁

中国吉林网对话环球网任洁

中国吉林网对话环球网任洁

  中国吉林网: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一个把木耳称作“牡丹”的地方,就是汪清县。汪清县于1862年清同治年间开始栽培黑木耳,距今有15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因木耳更是获得很多荣誉,过去对汪清木耳有多少了解?

  任洁:我的家乡在新疆,之前听说过,但深层次上并不十分解汪清县,只知道那里的木耳非常有名。今天在现场看到基地里摆放了几千万袋黑木耳,场面十分震撼,也感受到当地越来越多的农民靠黑木耳赚了钱,过上了好日子。

  中国吉林网:在汪清,春末摆放落地的白色菌包被称为“白牡丹”,盛夏老练采摘的黑木耳被称为“黑牡丹”。小木耳催生了大市场,今天采访哪些细节让你难忘?

  任洁:汪清县木耳种植特色种植产业,形成了一个产业链闭环,小木耳带动大产业,汪清县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菌种研发、菌包生产、基地种植、产品加工、物流配货、废料治理等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集群,这种先进的管理模式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中国吉林网:今天从延吉前往汪清的途中,我发现你时不时就拿出手机朝着车窗外拍照,是什么吸引了你?

  任洁:第一次看到几百万袋“黑牡丹”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感觉非常激动,再加上一路上都是绿水青山,这里环保做得这么好,空气也非常得清新。这些都是吸引力所在。

  中国吉林网:我们注意到了一组数据,汪清县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值得注意的是产值高达34亿元。不久前央视《生财有道》栏目,就聚焦了汪清木耳产业,那么今天采访结束后,你的稿件将会聚焦那一方面?

  任洁:今天稿件中,会以木耳种植户的致富经历为主线。因为他们的致富经历对全国各地农民,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还会重点描述汪清县通过生物降解技术有效杀灭有害病菌,最终将木耳废渣分解合成农事活动可以使用的有机肥料,将废弃菌包“变废为宝”的故事,这种对产业废料的回收利用,在环保层面上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对全国环保企业也是一种启发。

  中国吉林网:眼下,汪清木耳产业链已经形成。现代化程度很高,这方面你怎样看待?

  任洁:从我的角度来说,整个产业链都非常完善。尤其是汪清木耳产业在利用和回收方面,变废为宝。产业发展好,也留住绿水青山,这一点可以复制推广。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 贾子尧 摄影 张秋磊 摄像 李昊洋

编辑: 张杰蔷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