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楠、岳强作品《深山里的“菌人”》 第一新闻内容-第一新闻 陈尤欣 2528548

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周楠、岳强作品《深山里的“菌人”》

2017-10-26 07:01 | 来源: 吉网

  作者: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周楠 岳强

  作品:深山里的“菌人”

  万相南,作为返乡创业时代的先锋“菌人”,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的瑰丽色彩,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1986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西土门子村的他,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2009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在大家的传统认知里,大学生就应该在大城市里找一份高薪职业,过着早九晚五的稳定、安逸的中产阶级生活。而万相南却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珲春,回到了西土门子村,回到了自己寒窗苦读16年艰辛离开的“山沟沟”,卖起了山野特产,种起了东北黑木耳。

  回乡前万相南在大城市里从事过许多工作。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亚泰集团沈阳建材有限公司,担任设备管理岗位,任职了一年多。尽管工资待遇都还不错,但是仅靠安定的工作无法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自主创业的小火苗一直在他的心中闪烁着不曾熄灭。直到一个偶然契机的出现,万相南辞去了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吉林农业大学,承包了四食堂的一个营业窗口,踏入了餐饮行业。档口经营了一年多,但由于缺少餐饮行业的经验,没把握好成本控制,万相南把自己上班的辛辛苦苦攒下来的积蓄全赔了进去。之后又从事了在私企做电子产品的销售等等工作,“城里的工作是安逸但是缺少动力”,万相南的创业之心仍在砰砰砰地跳动着。

  为什么会选择回到家乡来创业呢?面对记者的提问,万相南回答到:“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家乡空巢化严重,便萌生了回到家乡来做点事的想法,2013年恰逢政府鼓励返乡创业,我便回来了。”的确,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日益明显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地区的不断转移,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各种社会机制并不健全,农村的空巢化问题以及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

  至于选择了零基础的农产品种植和销售的原因,“当时是家乡刚刚兴起本地黑木耳种植,有亲戚和朋友在种,我正好学经验。”2013年4月万相南返回了家乡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西土门子村,扎根农业,选择以种植销售东北黑木耳为主,销售当地土特产为辅,由此开始了自己艰辛的创业之路。

  这样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路一走就是4年,万相南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在刚刚回到村里的时候,这个令人惊讶的举动使得万相南一下子成了全村人热烈议论的对象,许多人都并不理解他的决定。“脑袋不灵光吧,放着城里的安逸生活不要,回到这个山沟沟……”“肯定是在大城市混不去了……”“回来当农民,这么多年书都白读了……”同时,家里虽然给了他很大的经济支持,但也给了他很大的精神压力。“干就完了。”当记者问到是如何克服在创业前期乡亲们的反对声以及接踵而至的压力时,万相南就这么简单地回答到。短短四个字,却让人深切的感受到了其中所包含的那份坚定决心。埋头苦干四个字来形容万相南最为贴切不过了,黝黑的面庞,充满坚定的眼神,这是几乎所有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因为没想什么吃苦受累,就想怎么能做起来了。”为了自己的创业梦想,面对着一切铺天盖地的质疑、非议以及莫须有的猜测,万相南没想那么多了,暗下决心,放手一搏。

  春化镇作为珲春市最边远的乡镇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水质、温度、海拔、昼夜温差等因素极其适合黑木耳的生长。菌农们经过不断探索发展,通过种植黑木耳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目前,春化镇已实现20个行政村木耳种植全覆盖,成立黑木耳种植合作社36个,年种植黑木耳约6000万袋,年产木耳30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2.1亿元,黑木耳已成为春化镇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种植木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在创业第一年,万相南凑了13万元买了5万袋木耳菌,但由于没有过种植经验以及买的木耳菌存在着质量问题,5万袋木耳菌中有1万袋绝收了,这让他第一年就亏了三四万元。

  但万相南并没有放弃,承包母校食堂的第一次创业失败经历已经让他有了强大的内心,知道想要成功并不可能那么简单,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第二年,万相南放下所有的尊严与面子,向所有能借钱的亲人朋友全借了个遍,继续栽培东北黑木耳。不同于之前直接买菌种的方式,这次他改变了思路,决定自己亲自来培育菌种。万相南找到了村里的“菌种能手”拜师学艺,跟他学做木耳菌,掌握了木耳菌种培植技术。2014年万相南做了7万袋木耳菌,通过一整年辛勤的劳作,他终于迎来了创业之旅中的第一次小成功——木耳大丰收。这年的8月,万相南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珲春万向山野特产有限公司,他开辟了新途径,利用批发零售及网络销售两种渠道,改变以前由小商小贩垄断收购的方式,带动了当地黑木耳、蜂蜜、榛蘑、蕨菜、松茸、松籽等多种山野特产的销售转型。但是由于当年木耳的价格很低,他只赚了4万余元。但正是这小小的4万多,给予了他莫大的鼓舞,初次尝到了创业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2015年,万相南趁热打铁,进一步地扩大了木耳生产。同时他得到珲春市返乡创业领带小组的大力扶持,珲春市团委为他申请了返乡创业无息贷款5万元。这年他的栽培规模达到了9万袋,还利用“互联网+”的思维以及农村淘宝的平台开设了属于自己的木耳专营网店,并在微信上发展了多名代理,做起了电子商务。万相南的生意做得风声水气,最高一天仅微信销售额就达上万元。这一年,他挣了七万余元。

  去年万相南做的事情更多了,不仅种植了9万袋木耳菌,开辟了栽培木耳的场地,还注册了自己设计的商标——“万相森中宝”。他说:“我不想再做单纯的菌农,我要开辟销路,搞产销一体化的经营。”

  万相南依靠仿原生态木耳种植技术,种植纯绿色有机木耳,通过将产品差异化的思路来推广属于自己的品牌,打造大山深处的特色山野产品。让自己的黑木耳产业进一步走向规模化、规范化,让春化木耳走向更大更广的市场。

经过4年的种植和销售,从零基础到小有技术,从租用场地到自己拥有木耳菌基地20000平方米,从买菌种植失败赔钱到自己培养菌种赚钱,从木耳菌产量低到培养出高产的合格的木耳菌,再到目前的中等规模产量。这一路走得实在艰辛,磕磕绊绊的路上唯有心中的理想在坚持自己——我一定要成功,我一定要得到大家的认可。目前,万相南的公司每年销售额能达到25万多,同时每年还可以为村里创造10多个就业岗位。万相南说:“我想将自己的养菌技术传播给更多的菌农,带动大家一起在木耳菌培养中盈利。虽然公司属于小微企业仍在起步阶段,但成功肯定在未来等待我们。”

  “那对自己公司未来有什么发展计划吗?或者说有什么期望?”面对记者的问题,万相南回答到:“我希望能把公司做大,种植和收购两条腿走路,带动更多的农户跟我一起走,共同致富,撑起绿色生态的特产之路,能为家乡的特产特色美名添砖加瓦。我一直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同时让更多的人以实惠的价格吃到更地道的春化特产,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特产环境,推广春化当地更多更好的特产特色,也算是为家乡的宣传尽一份力。”

  万相南的创业过程并非仅靠自己和家人的单打独斗,其中也少不了政府对其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吉林省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充裕的农业大省,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逾700万人。鼓励农民工、大学生等人员返乡创业,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农村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增加当地就业机会,缓解农村人才流失等问题并且有助于打开新型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为响应国家“双创”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吉林省政府在考察当地实际问题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于2015年12月2日下发了《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涵盖了关于政策咨询、创业培训、税费减免、创业担保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创业服务,取得了显著效果。据吉林省就业局统计,截止2016年末,全省累计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227个,扶持创业4.9万户,直接带动就业近32万人,全省农民工返乡就业达到5.4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2.78%。

  在创业过程中,资金问题是重中之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凭热情、理想但缺乏物质基础的创业活动是难以成功的。由库存、设备、运营、税费及人力成本等多项构成的高额资金需求也是使目前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以及没有金钱基础的农民工们面对创业有心无力、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对于资金难题,有些创业者指望把项目包装得好看点,通过寻找投资人融资借钱;有的创业者求助于小额贷款公司,但是贷款利息高而且还要用不动产或汽车作为抵押。此外,创业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基本不会一次性得以解决。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创业者不断寻求资金进行长期的持续性的投资,这无疑是令人压力巨大的。万相南虽然在社会上行走多年,但面对创业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成本,之前攒下的一点积蓄只是杯水车薪。上文已提及在他创业初期,家人对他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除此之外,政府也对其进行了一定帮助。例如在电商产业园预留办公室以及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其申请返乡创业无息贷款5万元和10万元等。万相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对他的扶持力度是很大的,其中最实惠的就是无息贷款,解决了他一部分的资金困扰。

  创业是一种商业行为,对创业者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等均具有一定要求。创业者作为其公司的“大脑”,对于其公司的经营目标、经营理念等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具有决策权。这既是权力同时也是压力,可能稍有不慎就是使公司利益受损。有些公司也会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需要创业者集管理、销售、财务、生产、物流、人事于一身。因此一个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是极有必要的,有关知识不仅需要自行学习,也需要与外界不停沟通经验来进行提升。万相南在受访时称,政府会牵头当地创业者,相互探讨学习。除了关于创业知识与经验的讨论,政府也会组织农业知识培训,例如延边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有关黑木耳精准化栽培技术的指导等。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愈发重要,否则企业可能会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实施意见》中要求各级政府需搭建交流平台、扩大宣传效应。坚持宣传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出现的优秀创业典型,宣传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返乡创业中的成熟经验和创新做法,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支持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万相南的相关创业事迹曾被延边日报、珲春示范区网站等媒体报道过,对其本人和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均有提升。

编辑: 陈尤欣